正文 治癥秘訣

類別︰子部 作者︰明•尤仲仁 書名︰尤氏喉癥指南

    凡治癥,三日前癥雖重,尚未成膿,藥能消散。若至五六日,成膿穿破後,必腐爛難愈。爛處多用八味口疳丹,加龍骨珍珠散。凡傷寒之後,患連珠蛾及喉閉者,不治。蓋其頸頂硬強,目楮上視,故不治也。

    凡喉癥,一二日即發寒熱者輕;若初起不發寒熱者,至第三日發寒熱者重。大小便通利則易愈,不過浮游火上攻,宜服消風清火解毒之劑。若通二便,則火易泄,病易愈。若大小便不通,其癥必重。若內有寒而外有火,用降火解毒重劑。

    若頭痛,恐傳變傷寒,則難治矣。

    凡癥勢雖凶,發于外者易治。若初起大便閉結,宜用大黃元明粉下之,則自下降而愈。若至六七日不愈,仍閉結者,用之立死。蓋病久胃虛,元氣大虧,宜禁用硝黃等味矣。雖大便閉甚,只宜用蜜煎導法,如牙皂、細辛。

    凡喉癥無形便紅腫者,宜用元丹。

    凡婦人喉腫痛者,有因經閉虛火上升而作。痛者,宜服通經藥。

    凡喉癥凶者,面色白亮無光,脈息沉微無力,此系神氣外泄亡陽之征,不治。若面色紅腫,脈來洪大有力,其勢雖凶,而元氣尚存者,治之可效。若腫而不痛,即系死肉,癥難治矣。

    凡舌腫脹,滿口塞住,不能入藥,用姜蠶、牙皂二味,炒研細末,吹鼻中。牙關開而痰涎出,然後用箸卷絲棉蘸甘草湯,潤其喉舌。凡碎處、腫處,吹藥要細,須要各處吹到,不可忽略,因能得藥力,其勢即減矣。

    凡治喉癥最要細心,即如喉花,名曰蒂丁。若用刀刺,必須謹慎,切勿可礙,倘或傷之,即有性命之憂。至于走馬疳、虛勞喉癬等癥不一,論附于後。

    喉痹 肝胃肺三經積熱所致,復感時邪而驟發。其形如海棠葉背紫紋,其紋樣碎爛,有小泡生于紋旁,飲食如常,治此癥,煎劑須用滋陰降火養肺之藥,最利乎清火之品,惟走馬喉痹之癥,其癥至險,尤宜早治,用膏子藥不時含咽;吹用真禁散、珠黃散,加參葉末吹。

    嗆食啞喉 此癥不紅不腫,因伏邪在肺,聲啞嗆食,六脈遲細,甚屬險癥,飲食不進而死。其脈若有根,或可調治。宜先表伏邪,後用健脾峻補。

    內外喉癰 喉癰,因過食濃味感熱而發,生于喉關,內外皆腫,發熱頭痛,四五日可愈。吹用真禁珠黃散,煎用清涼之品。

    [B]HT 舌喉癰 此乃心經火甚,肥人性躁急者,每患此癥,感熱而發,舌之下生小舌,為HT 舌;如連喉痛者,為喉癰,不痛者,非癰也。如HT 舌並喉癰者,凶。吹用真禁藥,煎用地黃湯。

    舌菌 屬心經,因酒色憂郁氣滯而生,其狀如菌,或木耳形,其色紅紫,時大時小,吹真禁藥為主,加珠黃散更妙。

    附癥七種屬心經。舌根癰、舌心癰、側舌癰、三尖HT 舌、紫脹吞、木舌、重舌。吹用真禁藥、珠黃散;煎用犀角地黃湯,舌癥通治。

    黑山梔 粉丹皮 赤芍藥 生甘草 鮮生地 犀角尖 小木通 淨銀花 荊芥穗 連翹

    舌上癰 即舌心癰。生于舌之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語,此因熱入心包而發。紅腫者可治,色黑者不治。又有舌黃,舌上腫痛,黃色亦屬心火。

    舌下癰 即舌根癰。此乃脾腎兩經積熱,發于舌下金津、玉液二穴,通于腎經,腎水枯竭,方生此穴。治宜壯水扶脾。

    紫舌 此因心脾兩經熱乘所致,有紅點紫色而爛痛,或惡心欲嘔,防發斑等癥。

    木舌 因多食炙爆,或由食滯中宮,心脾肺三經積熱所致。舌粗紫脹,不能言語。如兩寸關脈洪大,癥實,易治;六脈細者,癥虛,難治。

    重舌 此乃心脾之熱所致。舌下生小舌,早不治,大舌粗短,小舌長而痛,久必爛,爛則難治。

    牙疔 先二日發熱,後則牙痛不可忍,牙根上發一紫泡是也。生于上牙門者凶,生于別牙旁者易治,上左邊門牙脫落者不治,因腎髒虛損,挾心胃二火上攻。初起未破為疔,已破者為毒。色紅者可治,青色者不治。吹真禁珠黃散。

    牙癬 由陽陰經實火上攻而發,齒縫中出血,上屬脾,下屬胃;牙根腐爛。珍珠散、生肌散、珠黃散、真禁藥。

    馬牙 初生小兒,因胎中受毒,見風而發。含乳或吞或吐,吹真禁,服涼藥。牙癥乃是陽明胃經之癥。病生牙上,陽明大腸之癥;病生牙下,要知皆從腎家虛熱而生。蓋齒乃骨之精,腎之標也。然不獨因腎而發,亦有風邪所致。

    用藥審癥,煎方宜酌。

    玄參 生地 丹皮 知母 白芍 地骨皮 車前子 生甘草 黃柏

    連珠蛾 滿口如白網油,象肚兩邊微腫,根有白點,帶紅色,小舌紅腫,進湯大痛,病由憂郁熱毒而發。其脈兩寸、尺浮洪而大,上盛下虛之癥,勢極重者也。

    石蛾 此因本源不足,亦有胎生,在乳蛾地位稍進半寸。初忌寒涼。蓋肝火、憂郁所致。老痰惡血阻遏,婦人最多。

    鎖喉風 因熱毒積聚,痰涎粘稠,阻塞會厭,喘急上氣,外頸腫脹,用開關豁痰可治。外不腫,內無痰者,名曰︰內鎖喉,不治。

    白纏喉風 此乃腎虛受寒,勞碌而渴,寒則生熱,熱則生風,風寒相搏,痰氣上躋,壅滯凝結,故患此癥。必眼白耳赤而紫,口不能言,關內腫,上白下紅,最為急癥。牙根白者不治。

    牽絲纏喉風 此癥喉內有紫紅色血絲,其癥須防傳染。

    喉菌 憂郁過度,心胃兩經邪火入絡,氣血滯而不散,婦人患者最多。狀如菌,色紫,生于兩旁,用黃連解毒湯。

    喉瘤 本源不足,怒氣傷肝,或仰高叫、或誦讀太急,所以氣血相凝,生于關內,兩旁有小紫塊,不時而發,治宜培養本源。

    喉癬 因腎虛火炎,肺經火旺,不腫而微紅,如海棠葉背紅筋狀,有斑點青白。又一或如芥菜子大,或如綠豆大,每點生芒刺,飲食阻礙,喉干音啞,咳嗽無痰。其斑點生于筋中者癬,生于筋旁者痹,用膏子藥,不時含咽,吹真禁珠黃散,內加乳石,中白、參葉末;煎用清肺養陰。

    喉癰 因過食濃味,脾胃受熱,感寒而發,其色淡紅,腫而痛甚者是也,如李大,亦發熱頭痛,成膿易治,吹真禁珠黃散。

    上 癰 生于上 ,如梅核大,飲食妨礙;又因胃家積熱,化毒而發。用解毒清涼,吹同前。此癥由蘊熱積毒而生,或因水虧,致動相火︰或酒毒上攻,內熱外寒,火乘于肺,致咽喉腫脹,其形根大頭小,紅色大痛,下垂于關口上部。

    吹口喉風 此屬太陰。病太陰腫脹疼痛,舌向上,是心血少而火易動,肺氣虛而水不生。蓋言語乃喉舌所司,心有熱,則現象于外,是以水愈虧而火愈甚,舌將強而難言也。

    喉疔 此不仁之癥也。初起形如杞子,生于喉關口兩旁近舌處,五髒積熱所致。色淡紅而硬,大痛難食,背寒身熱,如開花;黑色者不治。蓋因憤怒積思所致,心血先絕,死在旦夕,女人得此立死。上 痛屬脾經,上 生瘡,形如黃粟,口中腥臭,手足怕冷。此由脾經積熱而生。

    左右雀舌 此因多食煎熬之物,積熱于胃,故發于舌旁,或左或右,近牙根,生一小舌,延久必爛,爛則不能速愈。

    喉疳 此因腎虛火旺,升騰而發,喉間上 有青白水點,平塌無刺,故名。喉聲不啞不咳嗽,兩尺脈虛者是也。

    諸疳 鎖口(外嘴唇)、鎖喉(咽喉)、吊根(生舌中心下)、豆瓣(生滿口)、堆沙(舌心中)、梅花(滿口碎)、糜口、雪口(白布滿口)、啄舌(舌上),皆用珠黃玉丹,加真禁吹之。以上疳癥,因驚風久虛、痢疾久虛、疳積久虛、間有大人久病,亦要發疳。痘後有余毒,忌吹龍骨︰痧後忌切牙,恐其牙落也。凡諸疳及口碎者,俱用八味口疳丹吹之。

    小兒走馬牙疳 或因胎毒,或因痘後毒未盡。發于口齒,或痧後發于牙根,以致腐爛,殺人最速。色如干醬,一日爛一分,十日不治。鼻梁上有紅點者,不治。上左邊門牙,為牙中之主,此牙一落,余牙盡落,不治。若此牙不落,別牙難落,猶可強治,然亦不過十中救二三也。治此口疳,藥內必用珠黃。

    繭唇 癥屬足陽明胃經。因久食濃味,或思慮暴怒,痰火上注于唇。起初如黃豆大,形如繭腫,突起,硬而堅甚,作痛,飲食妨礙。或流血水,久則變為消渴、消中之癥。形體瘦弱,虛熱痰生,面色黧黑,口干渴甚者,難治。初起即治,可愈。治用艾灸三四次,後用蟾酥餅貼,內服八味丸,方列于下。

    大熟地(四兩) 茯苓(二兩) 山藥(二兩) 澤瀉(二兩) 萸肉(一兩) 黃柏(二兩) 知母(五錢) 丹皮(二兩)

    蜜水為丸,早晨清湯送下。下午後,服清涼甘露飲。

    黑玄參(一錢五分) 丹皮(二錢) 麥冬(二錢) 川貝(二錢) 苦桔梗(一錢) 杏仁(三錢) 甘草(一淺) 花粉(二錢)


如果你對尤氏喉癥指南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尤氏喉癥指南》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