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方紫沉通氣湯治三焦氣澀不能宣通腹脹便澀 (方見氣證門) 濟生紫甦子湯治憂思多度致傷脾胃心腹脹滿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 緊而澀 甦子(一兩) 大腹皮 草果仁 半夏 厚樸(制) 木香 陳皮 木通 白術 枳實 人 參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四錢入姜棗煎 按此二方手足太陰之劑也 三因大半夏湯治肝氣不平勝克于脾脾郁不行結聚涎沫閉于髒氣腑氣不舒胃則脹滿其脈弦 遲故知中虛胃冷脹滿服此可下氣進食 半夏(洗) 桂心(各五錢) 附子 人參 甘草(炙) 厚樸(制) 當歸 茯苓 枳實(炒 各三錢) 川椒(炒八十粒) 上銼每四大錢入姜棗煎 禹余糧丸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蛇含石(三兩 ) 真針砂(五兩) 禹余糧(三兩同上砂炒) 以上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 牛膝 蓬術(炮) 白蒺藜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茴香(炒) 三稜 羌活 茯苓 干姜 青皮 陳皮 附子(炮) 當歸(各半兩) 上為末拌勻以湯浸蒸餅去水搗勻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按此治寒脹消積藥也氣血之劑陰陽之氣下陷者可用故存之與前方並足太陰例 東垣木香順氣湯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三分) 厚樸(四分) 青皮 陳皮 益智仁 茯苓 澤瀉 干生姜 半夏 吳茱萸 (湯洗各二分) 當歸(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草豆蔻(煨三分) 蒼術(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陽陽明厥陰藥也 木香塌氣丸治中焦腹脹 蘿卜子(炒) 陳皮(去白各五錢) 胡椒 草豆蔻(煨) 木香 青皮(各三錢) 蠍梢(去 毒二錢半)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溫米飲下忌服油膩白粥百日量人大小與服陰囊腫用青 鹽干姜白面為末水調貼之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 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並宜服之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吳茱萸 草豆蔻 黃 (各五分) 川烏頭 澤 瀉人參 青皮 當歸 生姜 麻黃 柴胡 干姜 黃連 畢澄茄 黃柏(各二分為熱因寒 用) 上 咀只作一服水煎 按此二方治寒脹之劑也 廣術潰堅湯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通身虛腫 厚樸 黃芩 益智仁 草豆蔻 當歸(各五錢) 黃連(六錢) 半夏(七錢) 廣術 升麻 紅 花吳茱萸(各二錢) 甘草(生) 柴胡 澤瀉 神曲 青皮 陳皮(各三錢) 渴者加干葛( 四錢) 上 咀每七八錢水煎食前溫服 中滿分消丸治中滿鼓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 黃芩 黃連 枳實(炒) 半夏(制各五錢) 姜黃 白術 人參 甘草(炙) 豬苓(各一 錢) 生干姜 白茯苓 砂仁(各一錢) 厚樸(一兩) 知母(四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百丸焙熱白湯下食後寒因熱用故焙服 按此並治熱脹之劑也又濕熱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