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神志門 癇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璐 書名︰張氏醫通

    脈經雲。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動則苦腰痛癲癇。惡風偏枯。僵僕羊鳴。身強皮痹。從少陽斜至太陽者。陽維也。動則苦癲癇。僵僕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從少陰斜至厥陰者。陰維也。動則苦癲癇。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脈來中央浮。直上直下者。督脈也。動則苦腰背膝寒。夫癲。小兒癇也。巢氏妄立五癇之說。曰陽癇。曰陰癇。曰風癇。曰濕癇。曰馬癇。證治雜出。殊不知癲癇之發。皆由肝腎龍雷上沖所致也。

    癇病與卒中痙病相似。但癇病發時昏不知人。卒然眩僕倒地。甚則螈 抽搐。目上視。或口眼斜。或口作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又復發。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次發者。若中風中寒中暑中熱。則僕時無聲。醒時無涎沫。醒後不復發也。剛痙柔痙亦屢發。然身體強直。角弓反張。不似癇之身軟。或為六畜聲也。癇證之發。由腎中龍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從挾助也。惟有肝風。故作搐搦。搐搦則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隨逆氣而吐出于口也。陰氣虛。不能寧謐于內。則附陽而上升。故上熱而下寒。陽氣虛。不能周衛于身。則隨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

    丹溪主痰與熱。以星、半、芩、連為主。熱多者。涼膈散加川連、麥冬以泄之。痰多者。戴人三聖散以吐之。如驚者。東垣安神丸以平之。可下。以承氣湯下之。然後用安神平肝之劑。歸、地、牛黃、朱砂、青黛、柴胡、川芎之類。心熱痰迷心竅者。清神湯。病久而成窠囊。窠囊日久。必至生蟲。妙功丸神效。既與行痰滌熱。癇證已愈。然須防其再發。宜十全大補加棗仁、遠志、麥冬。稟氣素虛者。鹿角膠經年常服。六味丸加遠志、沉香。亦不可缺。風癇驟發。項強直視。不省人事。此肝經有熱也。或有切牙者。瀉青丸合導赤散治之。如病發者。可用輕粉、白礬、代赭石。發過米飲調下。重劑以鎮之也。若起于郁者。四七湯加木香、南星。發時用前藥下靈砂丹。不得臥。用養正丹。多嘔。下黑錫丹。痰多者。導痰湯加木香、竹瀝。癇病晝發。灸陽蹺。宜補中益氣加益智。夜發。灸陰蹺。宜六味丸加鹿角膠。丹礬丸治五癇諸證。方用黃丹一兩。白礬二兩。銀罐中 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一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久患氣虛。痰氣壅塞。須防卒變。不可妄許以治也。凡見目瞪如愚者不治。治之亦必無功。

    石頑曰。癇證往往生于郁悶之人。多緣病後本虛。或復感六淫。氣虛痰積之故。蓋以腎水本虛不能制火。火氣上乘。痰壅髒腑。經脈閉遏。故卒然倒僕。手足搐捻。口目牽掣。乃是熱盛生風之候。斯時陰陽相薄。氣不得越。故迸作諸聲。證狀非一。古人雖分五癇。治法要以補腎為本。豁痰為標。隨經見證用藥。但其脈急實。及虛散者不治。細緩者雖久劇可治。

    ﹝診﹞ 脈浮滑洪數為風癇。細弦微緩為虛癇。浮為陽癇。沉為陰癇。虛弦為驚。沉數為實熱。

    沉實弦急者不治。


如果你對張氏醫通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張氏醫通》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