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雜門 不能食(惡食、饑不能食)

類別︰子部 作者︰清•張璐 書名︰張氏醫通

    經雲。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精氣並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脕寒。故不嗜食也。東垣雲。太陰所謂惡聞食臭。胃無氣。故惡食臭也。胃中元氣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饑。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故不能食。皆作虛論。若傷食惡食。自有本門。不在此例。病患脈緩。怠惰。四肢重著。或大便泄瀉不食。此濕勝也。胃苓湯。病患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不食。皮毛枯槁發脫。黃 建中湯加減。病患脈滑。氣口盛于人迎。或澀滯不調。其人痞滿。嘔逆不食。此有宿食。保和丸、枳術丸消導之。病患脈虛氣弱。脾胃不和。或兼惡心不食。六君子、枳實理中選用。有痰。用導痰湯。虛而有痰。用人參四兩。半夏一兩。姜汁浸一宿。曬為末。面糊丸。食後生姜湯下。

    許學士雲。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授以二神丸服之。頓能進食。五更腎瀉尤宜。

    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釜底無薪。水谷不能腐化也。

    惡食 惡食有虛實之分。實則心下悶痛。惡心口苦。二陳加黃連、枳、術。虛則倦怠。色痿黃。心下軟。異功散加砂仁、木香。有痰惡心。六君子加香、砂。

    饑不能食 此證有二。一屬胃中虛熱。六君子加姜汁炒川連。一屬陰火乘胃。六味丸加赤桂、五味。又熱病後余熱未盡。脈虛洪不實者。人參白虎湯。

    石頑曰。胃主出納。脾司運化。故不食皆為中土受病。然胃之土。體陽而用陰。脾之土。體陰而用陽。胃實則痞滿氣脹。胃虛則飲食不甘。胃熱則饑不能食。胃寒則脹滿不食。胃津不布。則口淡無味。胃中火盛。則消渴易饑。有痰則惡心嘔涎。脾虛則食後反飽。脾津不藏。則口甘畏食。脾挾肝熱。則吞酸吐酸。此皆中土受病也。至于腎髒陽虛。不能腐熟水谷。又當歸重于命門。火為土母故也。

    喻嘉言治一人。病後胃中隱隱作痛。有時得食則已。有時得食轉加。大便甚難。小水不暢。

    蓋因脾中津液。為邪火所爍。津液未充。火勢內蘊。易于上燎。所以得食以壓其火則安。若食飲稍過。則氣不能轉運其食。而痛亦增。是火不除。則氣不復。氣不復。則胃中清濁混亂。不肯下行。而痛終不免也。于是為訂降火生津。下氣止痛方。為常用之藥。務先收攝腎氣不使外出。然後濁氣之源清。而膀胱得吸引。上中二焦之氣以下行矣。

    石頑治孝廉徐俟齋尊閫。不得寐。不能食。心神恍惚。四肢微寒。手心熱汗。至晚則喉間熱結有痰。兩耳時如充塞。遍服安神清火藥罔效。邀石頑診之。六脈縈縈如蜘蛛絲。而微顯弦數之象。此中氣久郁不舒。虛火上炎之候也。

    蓋緣俟齋索居澗上。自鼎革三十年來。繭足杜門。 粥不繼。乃閫克相夫志。力竭神勞所致。

    本當用歸脾湯以補心脾之虛。奈素有虛痰陰火。不勝 、圓之滯。木香之燥。遂以五味異功。略加歸、芍。肉桂以和其陰。導其火。不數服而食進寢寧。諸證釋然矣。


如果你對張氏醫通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張氏醫通》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