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半夏湯
治瘴瘧。不問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多熱小寒。多寒小熱。皆因夏月傷暑。汗出不透。或秋傷風。或過食生冷。先傷脾胃。沐浴感冒。多作此疾。因為痰涎停于胸膈。所謂無痰不生瘧。初起宜先下感應丸。溫中去積滯。方服此以正氣去痰。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七次)
各等分為粗散。每服四錢。姜七片水煎。不拘時服。壯實人日三四服。虛弱人日二服。瘴瘧本于痰。痰生于濕。半夏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與陳皮同用。其味辛。辛能散滯氣。利水谷下氣。氣行則痰行。所以治瘴先用之。以正氣理痰也。
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感冒。五腫膈氣。和脾胃。溫中下痰。止霍亂吐瀉。心腹疼痛脹滿。吞酸噫痞。噎塞干嘔惡心。中受寒濕生冷。外感風邪。及山瘴之氣。發而為瘴。身體沉重。骨節酸疼。頭昏鼻塞。未分陰陽之間。正宜服之。則氣自正。而病自退。及能止汗。治諸瘧疾。遍身浮腫。或風氣所灌。手足腫痛。全不思飲食。腸腑時鳴。婦人胎前產後。皆可服之。小兒脾胃不和。時氣諸疾。又治四方不服水土。凡寓嶺南。此藥不可缺也。
濃樸(去皮生姜汁浸一夜) 半夏(湯泡七次姜汁浸曬干)陳皮(去白) 藿香(去梗洗淨) 甘草 草果(去皮) 蒼術(去皮米泔水浸一宿妙)
上各等分先用鍋炒濃樸令香。次入蒼術。炒令紫色。又會半夏。炒香熟。再入甘草炒黃。又入陳皮炒。方將眾藥安。藿香在中心。用藥遍蓋罨定。少時許。藿香干。方可取出。同草果為散。每服姜棗水煎。一方無草果。按發瘴之地。地土卑薄。陰濕之氣恆盛。四時多熱。陽燠之氣恆泄。濕氣盛則脾胃傷。陽氣泄。則脾胃冷。是方用濃樸之溫中去濕。滿陳皮之消痰下氣。蒼術之燥濕健胃安脾。甘草之調中。同用以去敦阜之氣。半夏之利痰以除瘴本。藿香之芬芳助脾開胃止嘔。草果之辛以消食化滯。共為溫中正氣之劑。方名正氣者。謂其能正不正之氣。故治瘴為先用之劑。
藿香正氣散
治證同前。嘔吐不止者。用此藿香葉(曬干)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姜汁浸炒) 甘草 濃樸(去皮姜汁炒)
上各等分。姜棗水煎。此即前方去蒼術草果。治瘴之嘔甚者。聞藥氣則嘔。蒼術草果其氣太辛竄。故去之。
大無神術散
治證同前。若兼耳閉心痛者。用此蒼術。濃樸。陳皮。藿香。甘草。石菖蒲。姜水煎服。
此方即不換金去半夏。加石蒲。此太無治瘴之方。若瘴初起兼耳閉心氣痛者。可擇用之。以菖蒲味辛能散邪開竅。治冷氣也。
二陳湯
治瘴病術術欲吐不吐。及嘔而膨脹。又治證候未分。用此服之待其明白見證。方用對證藥。
陳皮(五兩) 半夏(五兩湯泡七次) 茯苓(一兩去皮) 甘草(一兩)
上 散。每服五錢。姜七片。烏梅一個。水煎溫服。不拘時候。
諺雲無痰不成瘧。故瘴病當以治痰為主。痰生于濕。由脾土不能制濕而成。是方用半夏辛溫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濕去則痰不生。陳皮辛溫能和氣。甘草甘平能益脾。則土足以制濕。和氣則痰不能留滯。名曰二陳者。以半夏陳皮二藥宜陳用之為君。故名之。此方治瘴。首尾俱可用溫中固下之藥。恐其太峻。加入此方。含用則少緩。
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增寒壯熱。頭目昏痛。肢體拘急。乃闢山嵐瘴氣。脾寒痰瘧。四時疫病。
治冷瘴及寒痰。加附子。人參。伏苓。甘草。半夏。蒼術。濃樸。藿香。草果。陳皮。上各等分。
每服三錢。烏梅一個。姜七片煎。熱服不拘時。是方乃不換金。合二陳加人參烏梅。瘴初起于濕痰之內積。邪氣之外感而成。故平胃以除濕。二陳以去痰。正氣以正不正之氣。人參之甘溫補脾。益元氣而利痰。烏梅之酸以止渴。收肺氣。可為治瘴良方。予每用溫中固下之藥。參合此方。甚獲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