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曰︰『膀胱為黑腸。』
諸書辨膀胱不一,有雲︰『有上口,無下口。』有雲︰『上下皆有口。』或雲︰『有小竅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竅以出溺,上皆由泌別滲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于氣之施也。在上之氣不施,則注入大腸而為泄;在下之氣不施,則急脹澀澀,苦不出而為淋。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七,楮明目內紅肉藏,攢竹眉沖與曲差,五處上寸半承光,通天絡卻玉枕昂,天柱後際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風門肺俞厥陰四,心俞督俞膈俞強,肝膽脾胃俱挨次,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小腸到膀胱,中膂白環仔細量,自從大杼至白環,各各節外寸半長。上 次 中復下,一空二空腰髁當,會陽陰尾骨外取,附分俠脊第三行,魄戶膏盲與神堂, 嘻膈關魂門九,陽綱意舍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續,二十椎下秩邊場。承扶臀橫紋中央,殷門浮 到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是,承山飛揚踝附陽,昆侖僕參連申脈,金門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陰小指旁(一百三十四穴)。
此一經起于楮明,終于至陰,取至陰、通谷、束骨、京骨、昆侖、委中,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 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俠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多血少氣,申時氣血注此。
壬水之腑,脈居左寸是。膀胱實則脈實,病胞轉不得小便,苦煩滿難于俯仰,藥用寒涼通利竅,石膏梔子蜜同煎;虛則脈虛,腸痛引腰難屈伸,腳筋緊急耳重听,補磁石五味黃耆,配苓X石英杜仲。大腑熱蒸腸內澀,木通生地黃芩;小便不利睫中痛,葶藶茯苓通草。腎大如斗,青支荔核小茴香;胞轉如塞,葵子滑石寒水石。冷熱熨可利便難,屈伸導能和腰痛。風熱相乘,囊腫服三白而立消;蟲蟻吹著陽 ,敷蟬蛻而即散。羌活 本行于上,黃柏法制走于下。補用橘核益智仁,瀉滇滑石車前子。加茴香烏藥能溫,添黃柏生地清涼也。
足太陽膀胱經考正穴法
楮明(一名淚孔)︰
目內眥。《明堂》雲︰『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 、陽 五脈之會。針一分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禁灸。』
主目遠視不明,惡風淚出,憎寒頭痛,目眩內眥赤痛,佴佴無見,眥癢,淫膚白翳,大眥攀楮努肉,侵楮雀目,瞳子生瘴,小兒疳眼,大人氣眼冷淚。
按東垣曰︰『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蓋此經多血少氣,故目翳與赤痛從內眥起者,刺楮明、攢竹,以宣泄太陽之熱。然楮明刺一分半,攢竹刺一分三分,為適淺深之宜。今醫家刺攢竹,臥針直抵楮明,不補不瀉,而又久留針,非古人意也。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光明)︰
兩眉頭陷中。《素注》針二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禁灸,針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針。宜以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細三稜針三分,出血,灸一壯。
主目佴佴,視物不明,淚出目眩,瞳子癢,目瞢,眼中赤痛及瞼 動不得臥,頰痛,面痛,尸厥癲邪,神狂鬼魅,風眩,嚏。
眉沖︰
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針三分,禁灸。
主五癇,頭痛,鼻塞。
曲差︰
神庭旁一寸五分,入發際。《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目不明,鼽衄,鼻塞,鼻瘡,心煩滿,汗不出,頭頂痛,項腫,身體煩熱。
五處︰
俠上星旁一寸五分。《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脊強反折,瘛 癲疾,頭風熱,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識人。
承光︰
五處後一寸五分。《銅人》針三分,禁灸。
主風眩頭痛,嘔吐心煩,鼻塞不聞香臭,口罰 嵌嗲逄椋 可 佐琛 br />
通天︰
承光後一寸五分。《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頸項轉側難,癭氣,鼻衄,鼻瘡,鼻窒,鼻多清涕,頭旋,尸厥,口罰 分兀 鸞├停 觥 br />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
通天後一寸五分。《素注》刺三分,留五呼,《銅人》灸三壯。
主頭旋耳鳴,狂走瘛 ,恍惚不休,腹脹,青盲內障,目無所見。
玉枕︰
絡卻後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發際二寸。《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
主目痛如脫,不能遠視,內連系急,頭風痛不可忍。鼻窒不聞。
天柱︰
俠項後發際,大筋外廉陷中。《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明堂》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壯。《下經》灸三壯。《素注》針二分,留六呼。
主足不任身體,肩背痛欲折。目瞑視,頭旋腦痛,頭風,鼻不知香臭,腦重如脫,頂如拔,項強不可回顧。
大杼︰
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手足太陽、少陽之會。《難經》曰︰『骨會大杼。』疏曰︰『骨病治此。』袁氏曰︰『肩能負重,以骨會大杼也。』《銅人》針五分,灸七壯。《明堂》禁灸。《下經》、《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資生》雲︰『非大急不灸。』
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熱甚不已,頭風振寒,項強不可俯仰, 瘧,頭旋,勞氣咳嗽,身熱目眩,腹痛,僵僕不能久立,煩滿里急,身不安,筋攣癲疾,身蜷急大。東垣曰︰『五髒氣亂,在于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
風門(一名熱府)︰
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素注》針三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壯。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灸五壯。
主發背癰疽,身熱,上氣喘氣,咳逆胸背痛,風勞嘔吐,多嚏,鼻鼽出清涕,傷寒頭項強,目瞑,胸中熱,臥不安。
肺俞︰
第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千金》對乳引繩度之。甄權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正坐取之。《甲乙》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甄權灸百壯。《明下》灸三壯。《素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主癭氣,黃疸,勞瘵,口舌干,勞熱上氣,腰脊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傳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癢,嘔吐,支滿不嗜食,狂走,欲自殺,背僂,肺中風,偃臥,胸滿短氣,瞀悶汗出,百毒病,食後吐水,小兒龜背。
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太陽肺俞、肝俞。』
厥陰俞(一名厥俞)︰
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滿嘔吐,留結煩悶。
或曰︰『髒腑皆有俞在背,獨心包絡無俞,何也?』曰︰『厥陰俞即心包絡俞也。』
心俞︰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不可灸。《明堂》灸三壯。《資生》雲︰『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豈可妄針。』《千金》言︰『中風心急,灸心俞百壯,當權其緩急可也。』
主偏風半身不遂,心氣亂恍惚,心中風,偃臥不得傾側,汗出唇赤,狂走發癇,語悲泣,心胸悶亂,咳吐血,黃疸,鼻衄,目 目昏,嘔吐不下食,健忘,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
督俞︰
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灸三壯。
主寒熱心痛,腹痛,雷鳴氣逆。
膈俞︰
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難經》曰︰『血會膈俞。』疏曰︰『血病治此。』蓋上則心俞,心生血,下則肝俞,肝藏血,故膈俞為血會。又足太陽多血,血乃水之象也。《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刺中膈,皆為傷中,其病難愈,不過一歲必死。
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臥, 癖,咳逆,嘔吐,膈胃寒痰,食飲不下,熱病汗不出,身重常溫。不能食,食則心痛,身痛腫脹,脅腹滿,自汗盜汗。
肝俞︰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經曰︰『東風傷于春,病在肝。』《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灸七壯。《素問》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
主多怒,黃疸,鼻酸,熱病後目暗淚出,目眩,氣短咳血,目上視,咳逆,口干,寒疝,筋寒,熱痙,筋急相引,轉筋入腹將死。
《千金》雲︰『咳引兩脅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撅肋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戴上,目眩循眉頭,驚狂,鼽衄,起則目佴佴,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氣,熱病瘥後,食五辛目暗,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青。積聚痞痛。』
膽俞︰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針三分。《下經》灸五壯。《素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主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脹,口苦舌干,咽痛干嘔吐,骨蒸勞熱食不下,目黃。按《資生經》所載,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膈俞,下二穴是膽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勞瘵。後世誤以四花為斜取,非也。
脾俞︰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灸五壯。《素問》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主腹脹,引胸背痛,多食身瘦, 癖積聚,脅下滿,泄利,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脊痛,黃疸,善欠,不嗜食。
胃俞︰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隨年為壯。《明堂》灸三壯。《下經》灸七壯。
主霍亂,胃寒,腹脹而鳴,翻胃嘔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小兒羸瘦,不生肌膚。
東垣曰︰『中濕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針三分,灸五壯。
主髒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傷寒頭痛,飲食吐逆,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水谷不化,泄注下利,腹脹腸鳴,目眩頭痛。
腎俞︰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與臍平,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以年為壯。《明堂》灸三壯。《素問》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髒久冷,心腹滿脹急,兩脅滿引小腹急痛,脹熱,小便淋,目視佴佴,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夢泄,腎中風,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腰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栗,食多羸瘦,面黃黑,腸鳴,膝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女人積冷氣成勞,乘經交接羸瘦,寒熱往來。
氣海俞︰
十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針三分,灸五壯。
主腰痛痔漏。
大腸俞︰
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腹中氣脹,繞臍切痛,多食身瘦,腸鳴,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小腹絞痛。
東垣雲︰『中燥治在大腸俞。』
關元俞︰
十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主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
小腸俞︰
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腸寒熱,小便赤不利,淋瀝遺溺,小腹脹滿, 痛,泄利膿血。五色赤痢下重,腫痛。腳腫。五痔,頭痛,虛乏消渴,口干不可忍,婦人帶下。
膀胱俞︰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灸七壯。
主風勞脊急強。小便赤黃,遺溺,陰生瘡。少氣,脛寒拘急,不得屈伸,腹滿,大便難,泄利腹痛,腳膝無力,女子瘕聚。
中膂俞(一名脊內俞)︰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俠脊伸起肉,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明堂》雲︰『腰痛俠脊里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至此穴痛,皆宜灸。』
主腎虛消渴,腰脊強不得俯仰,腸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脹脅痛。
白環俞︰
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一雲︰『挺伏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素注》針五分,得氣則先瀉,瀉訖多補之,不宜灸。《明堂》雲灸三壯。
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痛,不得久臥,勞損虛風,腰背不便,筋攣臂縮,虛熱閉塞。
上 ︰
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大小便不利,嘔逆,膝冷痛,鼻衄,寒熱瘧,陰挺出,婦人白瀝,絕嗣。大理趙卿患偏風,不能起跪,甄權針上 、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即能起跪。
八 總治腰痛。
次 ︰
第二空俠脊陷中。《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轉搖,急引陰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堅脹,疝氣下墜,足清氣痛,腸鳴注瀉,偏風,婦人赤白帶下。
中 ︰
三空俠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銅人》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大小便不利,腹脹下利,五勞七傷六極,大便難,小便淋瀝,飧泄,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
下 ︰
四空俠脊陷中。《銅人》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大小便不利,腸鳴注瀉,寒濕內傷,大便下血,腰不得轉,痛引卵。女子下蒼汁不禁,中痛引小腹急痛。
會陽(一名利機)︰
陰尾尻骨兩旁。《銅人》針八分,灸五壯。
主腹寒,熱氣冷氣,泄瀉,腸癖下血,陽氣虛乏,陰汗濕,久痔。
附分︰
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素注》刺八分,灸五壯。
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風冷客于腠理,頸痛不得回顧。
魄戶︰
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日灸七壯至百壯。《素注》五壯。
主背膊痛,虛勞肺痿,三尸走疰,項強急不得回顧,喘息咳逆,嘔吐煩滿。
膏肓俞︰
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相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間,正坐屈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毋令搖動取之。《銅人》灸百壯,多至五百壯。當覺氣下礱礱然似水流之狀,亦當有所下,若無停痰宿飲,則無所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當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
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傳尸骨蒸,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痰病。
《左傳》︰成公十年,晉侯疾病,求醫于秦,秦使醫緩(秦醫名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孫思邈曰︰『時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痾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無不愈矣。』
按此二穴,世皆以為起死回生之妙穴,殊不知病有淺深,而醫有難易,淺者針灸,可保十全,深者亦未易為力。扁鵲雲︰『病有六不治。』經雲︰『色脈不順而莫針也。』肓,膈也,心下為膏。又曰︰『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又曰︰『膏,連心脂膏也。』人年二旬後,方可灸此二穴,仍灸三里二穴,引火氣下行,以固其本。若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氣盛,上焦作熱。每見醫家不分老少,又多不針瀉三里,以致虛火上炎,是不經口授而妄作也。豈能瘳其疾哉!患者灸此,必針三里或氣海,更清心絕欲,參閱前後各經調攝,何患乎疾之不瘳也!
神堂︰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灸三壯。《素注》針五分。
主腰背脊強急不可俯仰,灑淅寒熱,胸滿氣逆上攻,時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