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脈(圖缺)
督脈者。起于下極之 。
下極之 。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督脈之所始也。
並于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
脊之為骨。凡二十一椎。通項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歷長強穴。並脊里而上行大椎、啞門。至風府入腦。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至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
循額至鼻柱。經素 、水溝、兌端。至齦交而終焉。雲陽脈之海者。以人之脈絡。周流于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為之都綱。故曰陽脈之海。
行背中一行。凡二十七穴。
長強(一名氣之陰 一名橛骨) 脊 骨端下三分。伏地取之乃得。足少陰、少陽結會。督二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壯。主腸風下血。久痔 。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難。頭重。洞泄。五淋。疳蝕下部慝。小兒囟陷。驚癇螈 。嘔血。驚恐失精。瞻視不正。實則脊強。瀉之。虛則頭重。補之。
腰俞(一名背解 一名髓孔 一名腰柱 一名腰戶) 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壯。甲乙針二分。留七呼。灸七壯。忌房勞。舉重強力。明堂。灸三壯。下經。灸五壯。素注。針一分。又雲二寸。主腰髖腰脊痛。不得俯仰。溫瘧汗不出。足清不仁。傷寒四肢熱不已。婦人月水閉。溺赤。宋、徐秋夫聞鬼斛斯泣腰痛。縛草作人。令根據之針腰俞、肩井。明日一人謝雲。蒙君救濟。忽不見。
按秋夫療鬼。事涉怪誕。然左氏記彭生、子產立伯有。理或有。姑錄以博聞見。
陽關 十六椎節下間。坐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膝外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筋攣不行。
命門(一名屬累) 十四椎節下間。伏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二壯。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懸樞 十三椎下。伏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腰脊強不得屈伸。積氣上下行。水谷不化。下痢。腹中留積。
脊中(一名神宗 一名脊俞) 十一椎節下間。俯取之。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禁灸。灸肛。素問。刺中髓。為傴。行針宜慎之。
筋縮 九椎節下間。俯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主癲疾狂走。脊急強。目轉反戴。上視目瞪。癇病多言。心痛。
至陽 七椎節下間。俯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主腰脊痛。胃中寒氣。少氣難言。卒疰忤。攻心胸。
靈台 六椎節下間。俯取之。銅人缺治病。見素問。
按靈台一穴。諸書缺主治。資生經集銅人、千金、外台、明堂亦無考。惟曰見素問。考之素名治相混。而泯沒歟。先儒謂心曰靈台。經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豈主病同手少陰神門。而針刺淺深。艾壯多寡。同至陽、神道歟。或曰。手少陰神門主心矣。于督脈何與。而六椎節下。又屬之心。心之所出何多邪。曰。督為陽脈之都綱。猶五髒既有俞在背。而督又處太陽之中。故太陽有腎俞。而督有命門。靈台為心無疑。如紫微垣有天皇大帝矣。心中星又為帝星。大微垣又有帝座。天市垣又有帝星。蓋心為一身之主。如帝王警蹕所至。曰行在所也。曰。論語示闕文。春夏存夏。吾子何僭妄若此。曰。安國以郭公為虢公。晦庵補格致于大學。將以明經也。
神道 五椎節下間。俯取之。銅人。灸七七壯止百壯。明下。灸三壯。針五分。千金。灸五合。小兒風癇。
身柱 三椎節骨下間。俯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七七壯止百壯。明堂。灸五壯。下經。三三脈。風癇驚癇發狂。惡人與火。灸三椎、九椎。
陶道 大椎下間。俯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 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螈 。恍惚不樂。
大椎 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回顧。風勞食氣。骨熱。前板齒燥。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頸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
啞門(一名舌厭 一名舌橫 一名喑門) 在項風府後一寸。入發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瀉五吸。瀉盡更留針取之。禁灸。灸之令人啞。主舌急不語。重舌。諸陽熱氣盛。衄血不止。寒熱風啞。脊強反折。螈 癲疾。頭痛風汗不出。
風府(一名舌本) 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分。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惡寒頭痛。項急不得回顧。偏風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腫痛。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頭中百病。馬黃黃膽。仲景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府。故為諸陽主氣。資生雲。風府者。傷寒所自起。北人以毛裹之。(今之護風領)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今護項乃雲蔽垢膩。實存名亡矣。瘧論曰。邪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夜大會于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晏。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故日作益晏也。東垣曰。少陽頭痛。治在風池、風府。
按風府禁灸矣。項疽發于腦之下。項之上。此正風府穴分也。東垣先用火攻之策。以大炷艾如兩核許者。攻之至百壯。豈瘡家與諸病異治歟。
腦戶(一名合顱) 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啞。
目黃。面痛。頭重腫痛。癭瘤。
按腦戶一穴。資生、明堂、素問所論深針妄灸。醫家當知所戒矣。
強間(一名大羽) 後頂後一寸半。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五壯。主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項強。狂走不臥。
後頂(一名交沖) 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銅人。灸五壯。針二分。明堂。針四分。素注……頭偏痛。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 一名巔上 一名天滿) 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二分即瀉。又素注刺四分。主頭風中風。言語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後。心神恍惚。無心力。 瘧。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語言不擇。發時即死。吐沫。汗出而嘔。飲酒面赤。腦重鼻塞。頭痛目眩。食無味。百病皆治。虢太子尸厥。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甦。唐、高宗頭痛。秦鳴鶴曰。宜刺百會出血。武後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立愈。
前頂 囟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止七七壯。素注。刺四分。主頭風目眩。面赤腫。水腫。小兒驚癇。螈 。腫痛。
囟會 上星後一寸陷中。銅人。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針二分分。主腦虛冷。或飲酒過多。腦疼如破。衄血。面赤暴腫。頭皮腫。生白屑風。頭眩。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悸。目戴上。不識人。
上星(一名神堂) 神庭後。入發際一寸陷中。容豆。素問。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銅人鼻中息肉。鼻塞頭痛。 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楮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
神庭 直鼻上入發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二七壯止七七壯……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目翳。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
素 (一名面正) 鼻柱上端準頭。外台。不宜灸。針一分。素注。三分。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瘡。鼻窒。喘息不利。鼻 。鼽衄。
水溝(一名人中) 鼻柱下。人中近鼻孔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不及針。日灸三壯。明堂。日灸三壯至二百壯。下經。灸五壯。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哭乍喜。中風口噤。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鬼擊。喘渴。目不可視。黃膽馬黃。瘟疫。通身黃。口 。
兌端 唇上端。銅人。針二分。灸三壯。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頷。
齦交 唇內齒上齦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鼻中息肉。蝕瘡寒暑溫疫。二十九難曰。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又曰。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