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類別︰子部 作者︰宋•王執中 書名︰針灸資生經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圖缺)

    上關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灸七壯。艾炷不用大。箸頭作炷。若針、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禁針深。問曰、何以不得針深。岐伯曰、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KT 。下關久留針。即KT 而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刺深。下關不得久留針也。明雲、客主二穴。針入一分。留之。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炷不用大。其針灸之。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穴。避風。下雲、灸一壯。

    按素問刺禁曰、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注雲、言刺太深、則交脈破決。故為耳內之漏。脈內漏則氣不營。故聾。審若是、又不止令人欠而不得KT 而已。用針者所當知也。

    下關二穴。在上關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即閉。針入四分。得氣即瀉。禁灸。又雲、下關不得久留針。(見上)側臥閉口取穴。

    前關二穴。在目後半寸。亦雲太陽之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目澀。不灸。針三分。(明)

    銅人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但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有前關穴。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恐別。自是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所不可廢。故附入于下關之後。

    和 二穴。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針七分。灸三壯。素注,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

    和 二穴。在耳前銳發陷中。明堂上經亦有和 二穴。 即 也。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即銅人之禾 。明堂下經之禾 也。或者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爾。恐人以和 和

    听會二穴。在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須補。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後根據前報灸。明雲、針三分。忌冷食呵。

    下雲、灸三壯。(一雲听呵前一雲後名听會。)一名听呵。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針三分。留三呼。

    灸三壯。明下雲禁灸。有病不過三壯。

    听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針三分。灸三壯。明雲、針一分。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針四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炷如大麥。忌同。

    明下雲、在耳下二韭葉陷中。灸三壯。又雲、耳下曲頰骨後。千雲、一名機關。在耳下八分。小近前。


如果你對針灸資生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針灸資生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