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諸嘔吐酸。皆屬于火。(內經)酸者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火自甚。故為酸也。(原病式)
內因
有濕熱在胃上口。飲食入胃。被濕熱郁遏。食不得化。(戴氏。)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氣逆于內。
故欲吐復入。是為吞酸。(方氏)
外候
素有濕熱。因外感風寒。或食生冷。則內熱愈郁。酸味刺心。欲吐不吐。胸中無奈。(入門)或吐出酸水。令上下齒牙酸澀。不能相對。(發明)是為吐酸。
吞吐各別
吐酸者。吐出酸水。平時津液上升之氣。郁滯清道。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如谷肉在器。得熱則易酸也。吞酸者。郁滯日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指掌)
本熱標寒
肌表遇風寒。則濕熱愈郁。而酸味入心。肌膚得溫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流通。郁熱得行。
亦可暫解。蓋標寒而本熱也。河間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標也。(指掌)
酸分寒熱
大凡積滯中焦。久郁成熟。則本從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熱也。若客寒犯胃。頃刻成酸。本無郁熱。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匯補)
脈法
弦滑為痰滯于內。浮緊為寒束于外。沉遲為中氣寒。洪數為火氣盛。(醫鑒)
治法
初因標寒。宜暫與辛溫反佐以開發之。久成郁熱。宜以寒涼清解。或分利之。結散熱去。則氣自通和。酸亦自已也。(入門)
氣實宜疏
吞酸為中氣不舒。痰涎郁滯。須先用開發疏暢之品。不宜食粘滑油膩。令氣不宣暢。宜入清虛淡蔬。使氣道通利也。(丹溪)
酸久成噎
吞酸。小疾也。然可暫不可久。久而不愈。為膈噎反胃之漸也。若脈兩關俱弦者。尤宜慎防。以木來凌土故耳。(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吳萸、黃連。順其性而抑之。佐以山梔、蒼術、茯苓。以行濕熱。如食不化。平胃散加香附、神曲、枳實等。如朝食甘美。至晚心腹刺酸吐出者。此血虛火盛。宜加歸、芎。若勞役過度。及病後氣虛。食入吞酸。
稍頃乃止。此胃弱難化。宜加參、術。
【附︰吐清水】
吐清水者。其因有五。身受寒氣。口食生冷而作者。胃寒也。食少而吐清水者。火虛也。食後而吐清水者。宿食也。胸膈間轆轆有聲者。痰飲也。心腹間時時作痛者。蟲也。宜辨而治之。(匯補。)
吞酸選方
茱連丸 治吞酸吐水。更兼胸脅病者。每服二十丸。妙。
黃連(一兩) 黃芩 陳皮 吳茱萸(各五錢) 蒼術(七錢) 神曲糊丸。白湯服。
二陳湯(方見痰癥) 六君子湯(方見中風) 平胃散(方見暑癥) 越鞠丸(方見氣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