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肩背痛論

類別︰子部 作者︰元•朱丹溪 書名︰癥因脈治

    秦子曰︰《內經》雲︰西風生于秋,病在肺, 在肩背。則肩背之痛,乃肺之分野;且手陽明大腸之脈,循臂上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下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又雲︰手太陽小腸之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按此論之,則肩背肺俞之痛,乃肺與大小腸為患矣。故肺病則缺盆中痛,肩背痛;大腸病,則耳後肩 肘臂皆痛;小腸病,則肩 肘臂腫痛。故凡背部肺 作痛,要分別右左二 ,外感內傷,有余不足。若右肺 缺盆痛,此肺與大腸之癥;若左肺 缺盆痛,乃是肺與小腸癥也,以左右而分大腸小腸。至肺 ,則左右皆屬肺也。然太陽膀胱之脈,亦在于背,但膀胱太陽之病,滿背皆痛,不比肺痛,止在肺 缺盆也。

    外感肩背痛

    【外感肩背痛之癥】背痛肩痛,發熱不惡寒,反惡熱,煩躁不寧,便閉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傷肺之癥也。若背痛肩痛,頭痛發熱,內雖煩躁,外反惡寒,此風寒傷肺之癥也。

    【外感肩背痛之因】《內經》雲︰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熱痛。又雲︰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肩背缺盆痛,此火邪傷肺也。又有肺素有熱,風寒外束皮毛,肺熱不得泄越,而肩背肺俞作痛,此寒邪傷肺也。

    【外感肩背痛之脈】右寸洪數,肺經熱壅,火邪所傷;脈浮而緊,表有寒邪,風寒

    【外感肩背痛之治】若火邪傷肺,當用家秘瀉白湯、清燥清肺飲。肺素有熱,風寒束于

    家秘瀉白湯

    桑白皮 地骨皮 粉甘草 黃芩 石膏 黃連

    清肺飲

    桔梗 黃芩 山梔 連翹 天花粉 玄參 薄荷 甘草

    羌防瀉白散 即瀉白散加羌活、防風。

    內傷肩背痛

    【內傷肩背痛之癥】氣怯神離,精神不足,痛勢不急,仍能睡臥。此肺氣不足之癥也。若焦,二便赤澀,煩躁不寧,此積熱作痛之癥也。

    【內傷肩背痛之因】元氣素虧,又復傷損,則肺氣不足而作痛;肺熱葉焦,復有觸發,則肺氣怫郁而作痛;勞碌舉重,損傷筋膜,則肺竅有損而作痛;膏粱酒客,腸胃積熱,上燻肺金,則土中之火刑金,而肩背痛缺盆肺俞,每每作痛。此皆內傷肩背痛也。

    【內傷肩背痛之脈】右脈浮大,按之無根,肺氣不足。寸口脈盛,按之數實,氣壅肺實。六脈弦大,按之促結,傷損之診。右關沉數,腸胃積熱;左關弦數,肝膽之火。

    【內傷肩背痛之治】氣怯神清,脈大而虛,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喘急氣逆,不得安臥,六脈躁盛,重則葶藶瀉肺湯,輕則家秘瀉白散。久痛不愈,氣血有傷者,四物湯、八珍湯,加秦艽、續斷、鉤藤、羌活。膏粱積熱,口燥唇焦,六脈沉數者,家秘瀉白散。木火刑金

    四君子湯 治氣虛作痛。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補中益氣湯 治氣血兩虛,肩背作痛。

    人參 白術 黃 當歸 陳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葶藶瀉肺湯 治痰飲壅塞肺竅,肩背缺盆牽引作痛。

    葶藶子 大棗肉

    家秘瀉白散 治實火刑金,肺熱喘咳,唇焦便赤。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黃芩 石膏 川黃連家秘加葛根清胃火,加白芍藥清脾火,加柴胡清肝膽之火,加辰砂清心火,加黃柏清腎火,加枳殼清大腸之火,加木通清小腸之火。

    四物湯 治血虛肩背作痛。

    熟地黃 白芍藥 當歸 川芎家秘加秦艽、續斷、鉤藤、羌活,治諸凡身痛。

    八珍湯 治氣血兩虧,肩背作痛。

    即四君子、四物湯,家秘加秦艽、續斷、鉤藤、羌活。

    瀉白各半湯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膽草 山梔 黃芩

    加青黛沖服。


如果你對癥因脈治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癥因脈治》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