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衛氣

類別︰子部 作者︰清•熊笏 書名︰中風論

    衛氣又名人氣,以其綱維群動,為知覺運動之主也。又名陽氣,以其溫養一身也。合而凝之則為衛陽,此受命養生之主也。乃合呼吸天氣與飲食地氣所生,天氣無形而至剛,衛氣兼之》曰︰飲食入胃,濁者為衛。濁字正言其 悍耳。因其 悍,故不能行于脈中,而必行于脈外,此衛陽之所以不同于營陰也。

    衛氣有體、有用,所謂體者,衛氣之根也。其根在腎,《內經》謂衛氣出于下焦,常從足少必有所附而始留,下焦乃脂膏最多之地,衛陽即附于脂膏中,故曰衛氣出于下焦。譬如燈附于油,則長明不息也。故後人又指為水中之火。不獨人也,凡物之膏皆可燃火,則凡有生之物莫不各有陽氣附于膏中矣。所謂用者,衛氣之枝葉也,其義繁多,另詳于左。

    其一曰︰間行于五髒則五神生。從下焦而合于上焦宗氣,應于心,則生神而為喜笑;應于肺而為思歌。總名之曰慧也。

    其一曰︰間行于六腑則水谷化。從下焦而上合于宗氣,應于胃則主納,應于膽則主決,應于小腸則主腐化,應于大腸則主傳送,應于膀胱則主滲利。總而名之,則曰三焦,所以行津化液也。凡大小二便之開合,皆三焦衛氣之所司,《難經》謂之原氣。

    其一曰︰出入于經絡則寤寐分。方其出也,從腎髒行于少陰之分(少陰為衛氣出入之門戶),官為之用(凡陽經皆上于頭);行于手經,而手為之用;行于足經,而足為之用;間行于髒,而慧生;間行于腑,而飲食入。此衛氣之出,而為寤也。兩邊齊出,且一時分馳者也。方其入也,從太陽、陽蹺而下走陰蹺,由少陰之分而注于腎,則目合而寐矣。故寐者,無五官之用,不在諸陽經也。無手足之用,不在手足諸經也。無飲食之需,不間行于腑也。唯從腎注心,從心注肺,從肺注肝,從肝注脾,從脾注腎,循環而已然。雖內注于五髒,而在外之經脈不為用,則不能麗于實而生慧,但游于虛而為夢。凡人夜之所夢,多屬晝之所為者,衛氣之所習也。其囈語者亦然,此衛氣之入而為寐也。亦兩邊齊入,且一時並收者也。若衛氣欲入于陰而寐,而勉強持之,使出而為寤,則必呵欠。《內經》謂︰陰引而下,陽引而上,陰陽相引欠者是也。

    其一曰︰衛行有淺深。衛行脈外,《內經》所謂衛外而為固者也,《難經》名為守邪之神,六厥陰(凡傷寒傳經即此)。寅卯辰三時行三層少陽,巳午未三時行一層太陽,申酉戍三時行二層陽明,亥子丑三時行四層太陰,子丑寅三時行五層少陰,丑寅卯三時行六層厥陰,故太陽衛氣最盛,少陽為初進,陽明為初退,若三陰則斂藏矣(此法《難經》不載,出仲師《傷寒論》篇)。夫同此衛氣,既有寤寐開合,又有行度淺深,何也?曰︰《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此篇專論衛氣)︰陽氣者,若天之有日,故天常以日光明。可見寤寐者,譬猶日行南陸為冬,行北陸為夏也;淺深譬猶日出為晨,日中為午,日入為昏也。《內經》又有一刻少陽,二刻太陽,三刻陽明,四刻三陰之法,則推求更密矣。蓋衛氣 悍,行度迅急,故大開合之中,復有小開合,《內經》比之于日,誠不誣矣。

    其一曰︰衛分行左右。衛氣行度,但有寤寐淺深之法,並無左右交通之法。其出而為寤也,馳,故手足、五官之動亦無先後;其入也,一時並收,故手足、五官之靜亦無先後。其淺深也,亦然。可見衛行是左右分布矣。是以病之在衛分者,病右則不及于左,病左則不及于右仲師雲︰風則傷衛,即是指此,此中風所以獨有偏枯之癥也。李東垣不識此中至理,乃分左為血,右為氣,然則人身有病左不關氣,右不關血乎,此等淺陋之見,諸醫不能斥之,反從而附和之,殊可怪。

    以上皆從《靈》、《素》、《難經》、《金匱》諸書考證確鑿,施之延醫歷有明效,故記之。


如果你對中風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中風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