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淮河v河衛河漳河沁河滹沱河桑乾河膠萊河
淮河,出河南平氏胎簪山。經桐伯,其流始大。東至固始,入南畿潁州境,東合汝、潁諸水。經壽州北,肥水入焉。至懷遠城東,渦水入焉。東經鳳陽、臨淮,濠水入焉。又經五河縣南,而納澮、沱、r、潼諸水,勢盛流疾。經泗州城南,稍東則汴水入焉。過龜山麓,益折而北,會洪澤、阜陵、泥墩、萬家諸湖。東北至清河,南會於大河,即古泗口也,亦曰清口,是謂黃、淮交會之沖。淮之南岸,漕河流入焉,所謂清江浦口。又東經淮安北、安東南而達於海。
永樂七年,決壽州,泛中都。正統三年,溢清河。天順四年,溢鳳陽。皆隨時修築,無鉅害也。正德十二年,復決漕堤,灌泗州。泗州,祖陵在焉,其地最下。初,淮自安東雲梯關入海,無旁溢患。迨與黃會,黃水勢盛,奪淮入海之路,淮不能與黃敵,往往避而東。陳 鑿清江浦,因築高家堰舊堤以障之。淮、揚恃以無恐,而鳳泗間數為害。嘉靖十四年用總河都御史劉天和言,築堤衛陵,而高堰方固,淮暢流出清口,鳳、泗之患弭。隆慶四年,總河都御史翁大立復奏浚淮工竣,淮益無事。
至萬歷三年三月,高家堰決,高、寶、興、鹽為巨浸。而黃水躡淮,且漸逼鳳、泗。乃命建泗陵護城石堤二百餘丈,泗得石堤稍寧。於是,總漕侍郎吳桂芳言︰“河決崔鎮,清河路淤。黃強淮弱,南徙而灌山陽、高、寶,請急護湖堤。”帝令熟計其便。給事中湯聘尹議請導淮入江。會河從老黃河奔入海,淮得乘虛出清口。桂芳以聞,議遂寢。
六年,總河都御史潘季馴言︰“高堰,淮、揚之門戶,而黃、淮之關鍵也。欲導河以入海,必藉淮以刷沙。淮水南決,則濁流停滯,清口亦堙。河必決溢,上流水行平地,而邳、徐、鳳、泗皆為巨浸。是淮病而黃病,黃病而漕亦病,相因之勢也。”於是築高堰堤,起武家墩,經大小澗、阜陵湖、周橋、翟壩,長八十里,使淮不得東。又以淮水北岸有王簡、張福二口泄入黃河,水力分,清口易淤淺,且黃水多由此倒灌入淮,乃築堤捍之。使淮無所出,黃無所入,全淮畢趨清口,會大河入海。然淮水雖出清口,亦西淫鳳、泗。
八年,雨澇,淮薄泗城,且至祖陵墀中。御史陳用賓以聞。給事中王道成因言︰“黃河未漲,淮、泗間霖雨偶集,而清口已不容泄。宜令河臣疏導堵塞之。”季馴言︰“黃、淮合流東注,甚迅駛。泗州岡阜盤旋,雨潦不及宣泄,因此漲溢。欲疏鑿,則下流已深,無可疏;欲堵塞,則上流不可逆堵。”乃令季馴相度,卒听之而已。十六年,季馴復為總河,加泗州護堤數千丈,皆用石。
十九年九月,淮水溢泗州,高於城壕,因塞水關以防內灌。於是,城中積水不泄,居民十九淹沒,侵及祖陵。疏泄之議不一,季馴謂當听其自消。會嘔血乞歸,言者因請允其去。而帝遣給事中張貞觀往勘,會總河尚書舒應龍等詳議以上,計未有所定。連數歲,淮東決高良澗,西灌泗陵。帝怒,奪應龍官,遣給事中張企程往勘。議者多請拆高堰,總河尚書楊一魁與企程不從,而力請分黃導淮。乃建武家墩經河閘,泄淮水由永濟河達涇河,下射陽湖入海。又建高良澗及周橋減水石閘,以泄淮水,一由岔河入涇河,一由草子湖、寶應湖下子嬰溝,俱下廣洋湖入海。又挑高郵茆塘港,通邵伯湖,開金家灣,下芒稻河入江,以疏淮漲,而淮水以平。其後三閘漸塞。
崇禎間,黃、淮漲溢,議者復請開高堰。淮、揚在朝者公疏力爭,議遂寢。然是時建義諸口數決,下灌興、鹽,淮患日棘矣。
v河,二源。一出費縣南山谷中,循沂州西南流,一出嶧縣君山,東南與費v合,謂之東、西二v河。南會彭河水,從馬家橋東,過微山、赤山、呂孟等湖,逾葛墟嶺,而南經侯家灣、良城,至v口鎮,合蛤鰻、連汪諸湖。東會沂水,從周湖、柳湖,接邳州東直河。東南達宿遷之黃墩湖、駱馬湖,從董、陳二溝入黃河。引泗合沂濟運道,以避黃河之險,其議始於翁大立,繼之者傅希摯,而成於李化龍、曹時聘。
隆慶四年九月,河決邳州,自睢寧至宿遷淤百八十里。總河侍郎翁大立請開v河以避黃水,未決而罷。明年四月,河復決邳州,命給事中雒遵勘驗。工部尚書 衡請以開v口河之說下諸臣熟計。帝即命遵會勘。遵言︰“v口河取道雖捷,施工實難。葛墟嶺高出河底六丈餘,開鑿僅至二丈,硼石中水泉涌出。侯家灣、良城雖有河形,水中多伏石,難鑿,縱鑿之,湍激不可漕。且蛤鰻、周柳諸湖,築堤水中,功費無算。微山、赤山、呂孟等湖雖可築堤,然須鑿葛墟嶺以泄正派,開地 溝以散餘波,乃可施工。”請罷其議。詔尚書 衡會總河都御史萬恭等覆勘。衡奏有三難,大略如遵指。且言漕河已通,徐、邳間堤高水深,不煩別建置。乃罷。
萬歷三年,總河都御史傅希摯言︰“v河之議嘗建而中止,謂有三難。而臣遣錐手、步弓、水平、畫匠,於三難處核勘。起自上泉河口,開向東南,則起處低窪,下流趨高之難可避也。南經性義村東,則葛墟嶺高堅之難可避也。從陡溝河經郭村西之平坦,則良城侯家灣之伏石可避也。至v口上下,河渠深淺不一,湖塘聯絡相因,間有砂礓,無礙挑挖。大較上起泉河口,水所從入也,下至大河口,水所從出也。自西北至東南,長五百三十里,比之黃河近八十里,河渠、河塘十居八九,源頭活水,脈絡貫通,此天子所以資漕也。誠能捐十年治河之費,以成v河,則黃河無慮壅決,茶城無慮填淤,二洪無慮艱險,運艘無慮漂損,洋山之支河可無開,境山之閘座可無建,徐、呂之洪夫可盡省,馬家橋之堤工可中輟。今日不貲之費,他日所省抵有餘者也。臣以為開v河便。”乃命都給事中侯于趙往會希摯及巡漕御史劉光國,確議以聞。于趙勘上v河事宜︰“自泉河口至大河口五百三十里內,自直河至清河三百餘里,無賴於v,事在可已。惟徐、呂至直河上下二百餘里,河沖蕭、碭則涸二洪,沖睢寧則淤邳河,宜開以避其害,約費百五十餘萬金。特良城伏石長五百五十丈,開鑿之力難以逆料。性義嶺及南禹陵俱限隔河流,二處既開,則豐、沛河決,必至灌入。宜先鑿良城石,預修豐、沛堤防,可徐議興功也。”部覆如其言,而謂開v非數年不成,當以治河為急。帝不閱,責于趙阻擾,然議亦遂寢。
二十年,總河尚書舒應龍開韓莊以泄湖水,v河之路始通。至二十五年,黃河決黃乜諛廂悖 藍 錄付狹鰲7揭榭﹫羆 「Π偶罷蚩諞韻攏 ㄕ 醞ㄤ睿 壅呶椒怯讕彌 啤l妒槍ギ聘 輪醒鈑ξ摹 艨聘 輪醒鍆 冀暈降笨 v河,工部覆議允行。帝命河漕官勘報,不果。二十八年,御史佴祺復請開v河。工部覆奏雲︰“用黃河為漕,利與害參用;v河為漕,有利無害。但v河之外,由微山、呂孟、周柳諸湖,伏秋水發虞風波,冬春水涸虞淺阻,須上下別鑿漕渠,建閘節水。”從之。總河尚書劉東星董其事,以地多沙石,工艱未就。工科給事中張問達以為言。御史張養志復陳開v河之說有四︰
一曰開黃泥灣以通入v之徑。邳州沂河口,入v河門戶也。進口六七里,有湖名連二汪,其水淺而闊,下多淤泥。欲挑浚則無岸可修,欲為壩埽則無基可築。湖外有黃泥灣,離湖不遠,地頗低。自沂口至湖北崖約二十餘里,於此開一河以接v口,引湖水灌之,運舟可直達v口矣。
一曰鑿萬家莊以接v口之源。萬家莊,v口迤北地也。與台家莊、侯家灣、良城諸處,皆山岡高阜,多砂礓石K,極難為工。東星力鑿成河。但河身尚淺,水止二三尺,宜更鑿四五尺,俾韓莊之水下接v口,則運舟無論大小,皆沛然可達矣。
一曰浚支河以避微口之險。微山湖在韓莊西,上下三十餘里,水深丈餘。必探深淺,立標為向導,風正帆懸,頃刻可過,突遇狂 ,未免敗沒。今已傍湖開支河四十五里,上通西柳莊,下接韓莊,牽挽有路。當再疏浚,庶無漂溺之患。
其一則以萬莊一帶勢高,北水南下,至此必速。請即其地建閘數座,以時蓄泄。詔速勘行。而東星病卒。御史高舉獻河漕三策,復及v河。工部尚書楊一魁覆言︰“v河經良城、彭河、葛墟嶺,石礓難鑿,故口僅丈六尺,淺亦如之,當大加疏鑿。其韓莊渠上接微山、呂孟,宜多方疏導,俾無淤淺。順流入馬家橋、夏鎮,以為運道接濟之資。”帝以v河既有成績,命河臣更挑浚。
三十年,工部尚書姚繼可言v河之役宜罷,乃止不治。未幾,總河侍郎李化龍復議開v河,屬之直河,以避河險。工科給事中侯慶遠力主其說,而以估費太少,責期太遠,請專任而責成之。三十二年正月,工部覆化龍疏,言︰“開v有六善,其不疑有二。v河開而運不借河,河水有無听之,善一。以二百主十里之v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黃河,善二。運不借河,則我為政得以熟察機宜而治之,善三。估費二十萬金,開河二百六十里,視 衡新河事半功倍,善四。開河必行召募,春荒役興,麥熟人散,富民不擾,窮民得以養,善五。糧船過洪,必約春盡,實畏河漲,運入v河,朝暮無妨,善六。為陵捍患,為民御災,無疑者一。徐州向苦洪水,v河既開,則徐民之為魚者亦少,無疑者二。”帝深善之,令速鳩工為久遠之計。八月,化龍報分水河成,糧艘由v者三之二。會化龍丁艱去,總河侍郎曹時聘代,上言頌化龍功。然是時,導河、浚v,兩工並興,役未能竟。而黃河數溢,壞漕渠。給事中宋一韓遂詆化龍開v之誤,化龍憤,上章自辯。時聘亦力言v可賴,因畫善後六事以聞。部覆皆從其議。且言︰“v開於梗漕之日,固不可因v而廢黃;漕利於v成之後,亦不可因黃而廢v。兩利俱存,庶幾緩急可賴。”因請築郗山堤,削頓莊嘴,平大泛口湍溜,浚貓兒窩等處之淺,建鉅梁吳沖閘,增三市徐塘壩,以終v河未就之功。詔如議。越數年,v工未竟,督漕者復舍v由黃。舟有覆者,遷徙黃、v間,運期久逾限。
三十八年,御史甦惟霖疏陳黃、v利害,請專力於v,略言︰“黃河自清河經桃源,北達直河口,長二百四十里。此在v下流,水平身廣,運舟日行僅十里。然無他道,故必用之。自直河口而上,歷邳、徐達鎮口,長二百八十餘里,是謂黃河。又百二十里,方抵夏鎮。其東自貓窩、v溝達夏鎮,止二百六十餘里,是謂v河。東西相對,舍此則彼。黃河三四月間淺與v同。五月初,其流洶涌,自天而下,一步難行。由其水挾沙而來,河口日高。至七月初,則淺涸十倍。統而計之,無一時可由者。溺人損舟,其害甚劇。v河計日可達,終鮮風波,但得實心任事之臣,不三五年缺略悉補,數百年之利也。”工科給事中何士晉亦言︰“運道最險無如黃河。先年水出昭陽湖,夏鎮以南運道沖阻,開擖[之議始決。避淺澀急溜二洪之險,聚諸泉水,以時啟閉,通行無滯者六年。乃今忽欲舍v由黃,致倉皇損壞糧艘。或改由大浮橋,河道淤塞,復還由v。以故運抵灣遲,汲汲有守凍之慮,由黃之害略可見矣。顧v工未竟,闊狹深淺不齊。宜拓廣浚深,與會通河相等。重運空回,往來不相礙,回旋不相避,水常充盛,舟無留行。歲捐水衡數萬金,督以廉能之吏,三年可竣工。然後循駱馬湖北岸,東達宿遷,大興畚鍤,盡避黃河之險,則v河之事訖矣。或謂泉脈細微,太闊太深,水不能有。不知v源遠自蒙、沂,近挾徐塘、許池、文武諸泉河,大率視濟寧泉河略相等。呂公堂口既塞,則山東諸水總合全收,加以閘壩堤防,何憂不足?或謂直抵宿遷,此功迂而難竟,是在任用得人,綜理有法耳。”疏入,不報。
明年,部覆總河都御史劉士忠《v黃便宜疏》,言︰“v渠春夏間,沂、武、京河山水沖發,沙淤潰決,歲終當如南旺例修治。顧別無置水之地,勢不得不塞v河壩,令水復歸黃流。故每年三月初,則開v河壩,令糧艘及官民船由直河進。至九月內,則開召公壩,入黃河,以便空回及官民船往來。至次年二月中塞之。半年由v,半年由黃,此兩利之道也。因請增驛設官。又覆惟霖疏,言︰“直隸貓窩淺,為沂下流,河廣沙淤,不可以閘,最為v患。宜西開一月河,以通沂口。凡水挾沙來,沙性直走,有月河以分之,則聚於洄伏之處,撈刷較易,而v患少減矣。”俱報可,其後,無河遂為永利,但需補葺而已。然擖[勢狹窄,冬春糧艘回空仍由黃河焉。
四十八年,巡漕御史毛一鷺言︰“無河屬夏鎮者有閘九座,屬中河者止藉草壩。分司官議於直口等處建閘,請舉行之。”詔從其議。崇禎四年,總漕尚書楊一鵬浚v河。九年,總河侍郎周鼎奏重浚v河成。久之,鼎坐決河防遠戍。給事中沈胤培訟其修v利運之功,得減論。
衛河,源出河南輝縣甦門山百門泉。經新鄉、汲縣而東,至畿南浚縣境,淇水入焉,謂之白溝,亦曰宿胥瀆。宋、元時名曰御河。由內黃東出,至山東館陶西,漳水合焉。東北至臨清,與會通河合。北歷德、滄諸州,至青縣南,合滹沱河。北達天津,會白河入海。所謂衛漕也。其河流濁勢盛,運道得之,始無淺澀虞。然自德州下漸與海近,卑窄易沖潰。
初,永樂元年,沈陽軍士唐順言︰“衛河抵直沽入海,南距黃河陸路才五十里。若開衛河,而距黃河百步置倉廒,受南運糧餉,至衛河交運,公私兩便。”乃命廷臣議,未行。其冬,命都督僉事陳俊運淮安、儀真倉糧百五十萬餘石赴陽武,由衛河轉輸北京。五年,自臨清抵渡口驛決堤七處,發卒塞之。後宋禮開會通河,衛河與之合。時方數決堤岸,遂命禮並治之。禮言︰“衛輝至直沽,河岸多低薄,若不究源析流,但務堤築,恐復潰決,勞費益甚。會通河抵魏家灣,與土河連,其處可穿二小渠以泄於土河。雖遇水漲,下流衛河,自無橫溢患。德州城西北亦可穿一小渠。蓋自衛河岸東北至舊黃河十有二里,而中間五里故有溝渠,宜開道七里,泄水入舊黃河,至海豐大沽河入海。”詔從之。
英宗初,永平縣丞李 請閉漳河以防患,疏衛河以通舟。從之。正統四年築青縣衛河堤岸。十三年從御史林廷舉請,引漳入衛。十四年,黃河決臨清四閘,御史錢清請浚其南撞圈灣河以達衛。從之。
景泰四年,運艘阻張秋之決。河南參議豐慶請自衛輝、胙城洎於沙門,陸挽三十里入衛,舟運抵京師。命漕運都督徐恭覆報,如其策。山東僉事江良材嘗言︰“通河于衛有三便。古黃河自孟津至懷慶東北入海。今衛河自汲縣至臨清、天津入海,則猶古黃河道也,便一。三代前,黃河東北入海,宇宙全氣所鐘。河南徙,氣遂遷轉。今於河陰、原武、懷、孟間導河入衛,以達天津,不獨徐、沛患息,而京師形勝百倍,便二。元漕舟至封丘,陸運抵淇門入衛。今導河注衛,冬春水平,漕舟至河陰,順流達衛。夏秋水迅,仍從徐、沛達臨清,以北抵京師。且修其溝洫,擇良有司任之,可以備旱澇,捍戎馬,益起直隸、河南富強之勢,便三。”詹事霍韜大然其畫,具奏以聞。不行。
萬歷十六年,總督河漕楊一魁議引沁水入衛,命給事中常居敬勘酌可否。居敬言︰“衛小沁大,衛清沁濁,恐利少害多。”乃止。泰昌元年十二月,總河侍郎王佐言︰“衛河流塞,惟挽漳、引沁、闢丹三策。挽漳難,而引沁多患。丹水則雖勢與沁同,而丹口既闢,自修武而下皆成安流,建閘築堰,可垂永利。制可,亦未能行也。
崇禎十三年,總河侍郎張國維言︰“衛河合漳、沁、淇、洹諸水,北流抵臨清,會閘河以濟運。自漳河他徙,衛流遂弱,挽漳引沁之議,建而未行。宜導輝縣泉源,且酌引漳、沁,闢丹水,疏通滏、洹、淇三水之利害得失,命河南撫、按勘議以聞。”不果行。
漳河,出山西長子曰濁漳,樂平曰清漳,俱東經河南臨漳縣,由畿南真定、河間趨天津入海。其分流至山東館陶西南五十里,與衛河合。洪武十七年,河決臨漳,敕守臣防護。復諭工部,凡堤塘堰壩可御水患者,皆預修治。有司以黃、沁、漳、衛、沙五河所決堤岸丈尺,具圖計工以聞。詔以軍民兼築之。永樂七年,決固安縣賀家口。九年,決西南張固村河口,與滏陽河合流,下田不可耕。臨漳主簿趙永中乞令災戶於漳河旁墾高阜荒地。從之。是年築沁州及大名等府決堤。十三年,漳、滏並溢,漂沒磁州田稼。二十二年,溢廣宗。洪熙元年,漳、滏並溢,決臨漳三 冢村等堤岸二十四處,發軍民修築。宣德八年復築三 冢村堤口。
正統元年,漳、滏並溢,壞臨漳杜村西南堤。三年,漳決廣平、順德。四年,又決彰德。皆命修築。十三年,御史林廷舉言︰“漳河自沁州發源,七十餘溝會而為一,至肥鄉,堤岩逼隘,水勢激湍,故為民患。元時分支流入衛河,以殺其勢。永樂間堙塞,舊跡尚存,去廣平大留村十八里。宜發丁夫鑿通,置閘,遏水轉入之,而疏廣肥鄉水道。則漳河水減,免居民患,而衛河水增,便漕。”從之。漳水遂通於衛。
正德元年浚滏陽河。河舊在任縣新店村東北,源出磁州。經永年、曲周、平鄉,至穆家口,會百泉等河北流。永樂間,漳河決而與合,二水每並為患。至景泰間,又合漳,沖曲周諸縣,沿河之地皆築堤備之。成化間,舊河淤,沖新店西南為新河,合沙、車群尤 錄銥冢 嘀 癱鋼 S 謔保 囊淹ㄎ饋︰脛緯 駟閎胗 櫻 炱 嫻灘煥懟F 螅 乃 慈冑潞櫻 槳兜亟悅弧H蝸孛窀 D等以為言,下巡撫官勘奏,言︰“穆家口乃眾河之委,當從此先,而並浚新舊河,令分流。漳、滏缺堤,以漸而築。”從之。自此漳、滏匯流,而入衛之道漸堙矣。
萬歷二十八年,給事中王德完言︰“漳河決小屯,東經魏縣、元城,抵館陶入衛,為一變,其害小。決高家口,析二流於臨漳之南北,俱至成安東呂彪河合流,經廣平、肥鄉、永年,至曲周入滏水,同流至青縣口方入漕河,為再變,其害大。滏水不勝漳,而今納漳,則狹小不能束巨浪,病溢而患在民。衛水昔仰漳,而今舍漳,則細緩不能卷沙泥,病涸而患在運。塞高家河口,導入小屯河,費少利多,為上策。仍回龍鎮至小灘入衛,費鉅害少,為中策。築呂彪河口,固堤漳水,運道不資利,地方不罹害,為下策。”命河漕督臣集議行之。直隸巡按佴祺亦請引漳河。並下督臣,急引漳會衛,以圖永濟。不果行。
沁河,出山西沁源縣綿山東谷。穿太行山,東南流三十里入河南境。饒河內縣東北,又東南至武陟縣,與黃河會而東注,達徐州以濟漕。其支流自武陟紅荊口,經衛輝入衛河。元郭守敬言︰“沁餘水引至武陟,北流合御河灌田。”此沁入衛之故跡也。
明初,黃河自滎澤趨陳、潁,徑入於淮,不與沁合。乃鑿渠引之,令河仍入沁。久之,沁水盡入黃河,而入衛之故道堙矣。武陟者,沁、黃交會處也。永樂間,再決再築。宣德九年,沁水決馬曲灣,經獲嘉至新鄉,水深成河,城北又匯為澤。築堤以防,猶不能遏。新鄉知縣許宣請堅築決口,俾由故道。遣官相度,從之。沁水稍定,而其支流復入於衛。正統三、四年間,武陟沁堤復再決再築。十三年,黃河決滎澤,背沁而去。乃從武陟東寶家灣開渠三十里,引河入沁,以達淮。自後,沁、河益大合,而沁之入衛者漸淤。
景泰三年,僉事劉清言︰“自沁決馬曲灣入衛,沁、黃、衛三水相通,轉輸頗利。今決口已塞,衛河膠淺。運舟悉從黃河,嘗遇險阻。宜遣官浚沁資衛,軍民運船視遠近之便而轉輸之。”詔下巡撫集議。
明年,清復言︰“東南漕舟,水淺弗能進。請自滎澤入沁河,浚岡頭百二十里以通衛河。且張秋之決,由沁合黃,勢遂奔急。若引沁入衛,則張秋無患。”行人王晏亦言︰“開岡頭置閘,分沁水,使南入黃,北達衛。遇漲則閉閘,漕可永無患。”並下督漕都御史王 等核實以聞。明年,給事中何升言︰“沁河有漏港已成河。臨清屯聚膠淺之舟,宜使從此入黃,度二旬可達淮。”詔 及都御史徐有貞閱之。既而罷引沁河議。初,王晏請漕沁,有司多言弗利。晏固爭。吏部尚書王直請遣官行河,命侍郎趙榮同晏往。榮亦言不利,議乃寢。天順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輝復請浚陳橋集古河,分引沁水,北通長垣、曹州、鉅野,以達漕河。詔按實以聞,未能行也。
弘治二年夏,黃河決埽頭五處,入沁河。其冬,又決祥符翟家口,合沁河,出丁家道口。十一年,員外郎謝緝以黃河南決,恐牽沁水南流,徐、呂二洪必涸。請遏黃河,堤沁水,使俱入徐州。方下所司勘議,明年漕運總兵官郭 上副使張鼐《引沁河議》,請於武陟木欒店鑿渠抵荊隆口,分沁水入賈魯河,由丁家道口以下徐、淮。倘河或南徙,即引沁水入渠,以濟二洪之運。帝即令鼐理之。而曹縣知縣鄒魯又駁鼐議,謂引沁必塞沁入河之口,沁水無歸,必漫田廬。若俟下流既通而始塞之,水勢搗虛,千里不折,其患更大,甚於黃陵。且起木欒店至飛雲橋,地以千里計,用夫百萬,積功十年,未能必其成也。賈 脛髕淥擔 蟶涎裕骸柏炯 郵頗閑校 式 艘欏5 袂鎪 媼鞫 保 揭絲V !蹦舜雍映幾F家椋 薅【銥諫舷碌貪叮 疽樽滸鍘 br />
至萬歷十五年,沁水決武陟東岸蓮花池、金屹 當,新鄉、獲嘉盡淹沒。廷議築堤障之。都御史楊一魁言︰“黃河從沁入衛,此故道也。自河徙,而沁與俱南,衛水每涸。宜引沁入衛,不使助河為虐。”部覆言︰“沁入黃,衛入漕,其來已久。頃沁水決木欒蓮花口而東,一魁因建此議。而科臣常居敬往勘,言︰‘衛輝府治卑於河,恐有沖激。且沁水多沙,入漕反為患,不如堅築決口,廣闢河身’。”乃罷其議。
三十三年,茶陵知州範守己復言︰“嘉靖六年,河決豐、沛。胡世寧言︰‘沁水自紅荊口分流入衛,近年始塞。宜擇武陟、陽武地開一河,北達衛水,以備徐、沛之塞。’會盛應期主開新渠,議遂不行。近者十年前,河沙淤塞沁口,沁水不得入河,自木欒店東決岸,奔流入衛,則世寧紅荊口之說信矣。彼時守土諸臣塞其決口,築以堅堤,仍導沁水入河。而堤外河形直抵衛滸,至今存也。請建石閘於堤,分引一支,由所決河道東流入衛。漕舟自邳溯河而上,因沁入衛,東達臨清,則會通河可廢。”帝命總河及撫、按勘議,不行。
滹沱河,出山西繁峙泰戲山。循太行,掠晉、冀,逶迤而東,至武邑合漳。東北至青縣岔河口入衛,下直沽。或雲九河中所稱徒駭是也。
明初,故道由 城、晉州抵寧晉入衛,其後遷徙不一。河身不甚深,而水勢洪大。左右旁近地大率平漫,夏秋雨潦,挾眾流而潰,往往成巨浸。水落,則因其淺淤以為功。修堤浚流,隨時補救,不能大治也。洪武間一浚。建文、永樂間,修武強、真定決岸者三。至洪熙元年夏,霪雨,河水大漲,晉、定、深三州, 城、無極、饒陽、新樂、寧晉五縣,低田盡沒,而滹沱遂久淤矣。宣德六年,山水復暴泛,沖壞堤岸,發軍民浚之。正統元年溢獻縣,決大郭黿窩口堤。四年溢饒陽,決丑女堤及獻縣郭家口堤,淹深州田百餘里,皆命有司修築。十一年復疏晉州故道。
成化七年,巡撫都御史楊璇言︰“霸州、固安、東安、大城、香河、寶坻、新安、任丘、河間、肅寧、饒陽諸州縣屢被水患,由地勢平衍,水易瀦積。而唐、滹沱、白溝三河上源堤岸率皆低薄,遇雨輒潰。官吏東西決放,以鄰為壑。宜求故跡,隨宜浚之。”帝即命璇董其事,水患稍寧。至十八年,衛、漳、滹沱並溢,潰漕河岸,自清平抵天津決口八十六。因循者久之。
弘治二年修真定縣白馬口及近城堤三千九百餘丈。五年又築護城堤二道。後復比年大水,真定城內外俱浸。改挑新河,水患始息。
嘉靖元年築束鹿城西決口,修晉州紫城口堤。未幾,復連歲被水。十年冬,巡按御史傅漢臣言︰“滹沱流經大名,故所築二堤沖敗,宜修復如舊。”乃命撫、按官會議。其明年,敕太僕卿何棟往治之,棟言︰“河發渾源州,會諸山之水,東趨真定,由晉州紫城口之南入寧晉泊,會衛河入海,此故道也。晉州西高南下,因沖紫城東溢,而束鹿、深州諸處遂為巨浸。今宜起 城張村至晉州故堤,築十八里,高三丈,廣十之,植椿榆諸樹。乃浚河身三十餘里,導之南行,使歸故道,則順天、真、保諸郡水患俱平矣。”又用郎中徐元祉言,於真定浚滹沱河以保城池,又導束鹿、武強、河間、獻縣諸水,循滹沱以出。皆從之。自後數十年,水頗戢,無大害。
萬歷九年,給事中顧問言︰“臣令任丘,見滹沱水漲,漂沒民田不可勝紀。請自饒陽、河間以下水佔之地,悉捐為河,而募夫深浚河身,堅築堤岸,以圖永久。”命下撫、按官勘議。增築雄縣橫堤八里,任丘東堤二十里。
桑乾河,盧溝上源也。發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雷山之陽,有金龍池者渾泉溢出,是為桑乾。東下大同古定橋,抵宣府保安州,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穿西山,入宛平界。東南至看舟口,分為二。其一東由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南至天津丁字灃入漕河,曰盧溝河,亦曰渾河。河初過懷來,束兩山間,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之東,地平土疏,沖激震蕩,遷徙弗常。《元史》名盧溝曰小黃河,以其流濁也。上流在西山後者,盈涸無定,不為害。
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儀望嘗請疏鑿,以漕宣、大糧。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進以大同缺邊儲,亦請“開桑乾河以通運道。自古定橋至盧溝橋務里村水運五節,七百餘里,陸運二節,八十八里。春秋二運,可得米二萬五千餘石。且造淺船由盧溝達天津,而建倉務里村、青白口八處,以備撥運。”皆不能行。下流在西山前者,泛溢害稼,畿封病之,堤防急焉。
洪武十六年浚桑乾河,自固安至高家莊八十里,霸州西支河二十里,南支河三十五里。永樂七年,決固安賀家口。十年,壞盧溝橋及堤岸,沒官田民廬,溺死人畜。洪熙元年,決東狼窩口。宣德三年,潰盧溝堤。皆發卒治之。六年,順天府尹李庸言︰“永樂中,運河決新城,高從周口遂致淤塞。霸州桑圓里上下,每年水漲無所泄,漫涌倒流,北灌海子凹、牛欄佃,請亟修築。”從之。七年,侍郎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務河道淺狹,張家灣西舊有渾河,請疏浚。”帝以役重止之。九年,決東狼窩口,命都督鄭銘往築。正統元年復命侍郎李庸修築,並及盧溝橋小屯廠潰岸,明年工竣。越三年,白溝、運河二水俱溢,決保定縣安州堤五十餘處。復命庸治之,築龍王廟南石堤。七年築渾河口。八年築固安決口。
成化七年,霸州知州蔣愷言︰“城北草橋界河,上接渾河,下至小直沽注於海。永樂間,渾河改流,西南經固安、新城、雄縣抵州,屢決為害。近決孫家口,東流入河,又東抵三角澱。小直沽乃其故道,請因其自然之勢,修築堤岸。”詔順天府官相度行之。十九年命侍郎杜謙督理盧溝河堤岸。弘治二年,決楊木廠堤,命新寧伯譚 、侍郎陳政、內官李興等督官軍二萬人築之。正德元年築狼窩決口。久之,下流支渠盡淤。
嘉靖十年從郎中陸時雍言,發卒浚導。三十四年修柳林至草橋大河。四十一年命尚書雷禮修盧溝河岸。禮言︰“盧溝東南有大河,從麗莊園入直沽下海,沙澱十餘里。稍東岔河,從固安抵直沽,勢高。今當先浚大河,令水歸故道,然後築長堤以固之。決口地下水急,人力難驟施。西岸故堤綿亙八百丈,遺址可按,宜並築。”詔從其請。明年旋工,東西岸石堤凡九百六十丈。
萬歷十五年九月,神宗幸石景山,臨觀渾河。召輔臣申時行至幄次,諭曰︰“朕每聞黃河沖決,為患不常,欲觀渾河以知水勢。今見河流洶涌如此,知黃河經理倍難。宜飭所司加慎,勿以勞民傷財為故事。至選用務得人,吏、工二部宜明喻朕意。”
膠萊河,在山東平度州東南,膠州東北。源出高密縣,分南北流。南流自膠州麻灣口入海,北流經平度州至掖縣海倉口入海。議海運者所必講也。元至元十七年,萊人姚演獻議開新河,鑿地三百餘里,起膠西縣東陳村海口,西北達膠河,出海倉口,謂之膠萊新河。尋以勞費難成而罷。
明正統六年,昌邑民王坦上言︰“漕河水淺,軍卒窮年不休。往者江南常海運,自太倉抵膠州。州有河故道接掖縣,宜浚通之。由掖浮海抵直沽,可避東北海險數千里,較漕河為近……部覆寢其議。
嘉靖十一年,御史方遠宜等復議開新河。以馬家墩數里皆石岡,議復寢。十七年,山東巡撫胡纘宗言︰“元時新河石座舊跡猶在,惟馬壕未通。已募夫鑿治,請復浚淤道三十餘里。”命從其議。
至十九年,副使王獻言︰“勞山之西有薛島、陳島,石砑林立,橫伏海中,最險。元人避之,故放洋走成山正東,逾登抵萊,然後出直沽。考膠萊地圖,薛島西有山曰小竺,兩峰夾峙。中有石岡曰馬壕,其麓南北皆接海崖,而北即麻灣,又稍北即新河,又西北即萊州海倉。由麻灣抵海倉才三百三十里,由淮安逾馬壕抵直沽,才一千五百里,可免鐃海之險。元人嘗鑿此道,遇石而止。今鑿馬壕以趨麻灣,浚新河以出海倉,誠便。”獻乃於舊所鑿地迤西七丈許鑿之。其初土石相半,下則皆石,又下石頑如鐵。焚以烈火,用水沃之,石爛化為燼。海波流匯,麻灣以通,長十有四里,廣六丈有奇,深半之。由是江、淮之舟達於膠萊。逾年,復浚新河,水泉旁溢,其勢深闊,設九閘,置浮梁,建官署以守。而中間分水嶺難通者三十餘里。時總河王以繅楦春T耍 胂瓤 蕉刃潞印5畚酵 檣 牛 滓嗍是ㄈュ 妒槍ソ幢潿 鍘 br />
三十一年,給事中李用敬言︰“膠萊新河在海運舊道西,王獻鑿馬家壕,導張魯、白、現諸河水益之。今淮舟直抵麻灣,即新河南口也,從海倉直抵天津,即新河北口也。南北三百餘里,潮水深入。中有九穴湖、大沽河,皆可引濟。其當疏浚者百餘里耳,宜急開通。”給事中賀涇、御史何廷鈺亦以為請。詔廷鈺會山東撫、按官行視。既而以估費浩繁,報罷。
隆慶五年,給事中李貴和復請開浚,詔遣給事中胡會山東撫、按官議。言︰“獻所鑿渠,流沙善崩,所引白河細流不足灌注。他若現河、小膠河、張魯河、九穴、都泊皆潢污不深廣。膠河雖有微源,地勢東下,不能北引。諸水皆不足資。上源則水泉枯涸,無可仰給;下流則浮沙易潰,不能持久。擾費無益。”巡撫梁夢龍亦言︰“獻誤執元人廢渠為海運故道,不知渠身太長,春夏泉涸無所引注,秋冬暴漲無可蓄泄。南北海沙易塞,舟行滯而不通。”乃復報罷。
萬歷三年,南京工部尚書劉應節、侍郎徐蚋匆楹T耍 裕骸澳押T甦咭苑叛籩 眨 材韁 肌=裼 ヶ碩 跡 ┬越褐菀員保 羆胰σ閱希 5匕 錚 薷呱匠ナ嘀 簦 羆胰Ρ畢ゼ 3幣印W鄱 浦 湊呤參澹 U呤踩 靠U呤捕 R宰短街 舷陸暈奘 煽 摶傘!蹦嗣 蛉紋涫隆S 諞櫓魍 !6 蟯 嘍齲 蚪褐菖緣馗呔 荒芡 薄N┬ 純沙珊櫻 黃淶藍 儻迨 爬錚 瀋揭 探ㄕ 婪尋僂頡Z 性 潁 狡湟閱汛示誄墑隆;岣 輪泄忭 杪壑 儀肓鈑 諭 薄S 謚粒 僥媳焙?謁 閔罾 劭沙順保 蹕サ潯鬩暈擰 br />
山東巡撫李世達上言︰“南海麻灣以北,應節謂沙積難除,徙古路溝十三里以避之。又慮南接鴨綠港,東連龍家屯,沙積甚高,渠口一開,沙隨潮入,故復有建閘障沙之議。臣以為閘閉則潮安從入?閘啟則沙又安從障也?北海倉口以南至新河閘,大率沙淤潮淺。應節挑東岸二里,僅去沙二尺,大潮一來,沙壅如故,故復有築堤約水障沙之議。臣以為障兩岸之沙則可耳,若潮自中流沖激,安能障也?分水嶺高峻,一工止二十丈,而費千五百金。下多 岡 句石,掣水甚難。故復有改挑王家丘之議。臣以為吳家口至亭口高峻者共五十里,大概多 岡 句石,費當若何?而舍此則又無河可行也。夫潮信有常,大潮稍遠,亦止及陳村閘、楊家圈,不能更進。況日止二潮乎?此潮水之難恃也。河道紆曲二百里,張魯、白、膠三水微細,都泊行潦,業已干涸。設遇亢旱,何泉可引?引泉亦難恃也。元人開浚此河,史臣謂其勞費不貲,終無成功,足為前鑒。”巡按御史商為正亦言︰“挑分水嶺下,方廣十丈,用夫千名。才下數尺為 岡 句石,又下皆沙,又下盡黑沙,又下水泉涌出,甫挑即淤,止深丈二尺。必欲通海行舟,更須挑深一丈。雖二百餘萬,未足了此。”給事中王道成亦論其失。工部尚書郭朝賓覆請停罷。遂召應節、蚧顧擔 掌湟邸K檬侵惺槌淌匱擔 犯呔佟 賬賈遙 惺檠鉅豢 嗉桃榧爸 圓還 小 br />
崇禎十四年,山東巡撫曾櫻、戶部主事邢國璽復申王獻、劉應節之說。給內帑十萬金,工未舉,櫻去官。十六年夏,尚書倪元璐請截漬糧由膠萊河轉餉,自膠河口用小船抵分水嶺,車盤嶺脊四十里達於萊河,復用小船出海,可無島礁漂損之患。山東副總兵黃J恩獻議略同。皆未及行。
【譯文】
淮河,源出河南平氏胎簪山。
經過桐柏,它的水流開始增大。
往東到固始,流入南篷題州境內,往東匯合汝、穎各水。
經過壽州北,肥水流入其中。
到達懷遠城柬,渦水流入其中。
往東經過鳳陽、臨淮,濠水流入其中。
又經遇五河縣南,然後容納滄、沱、潦、潼各水,水勢強大流速湍急。
經過泗州城南,稍微往東則汴水流入其中。
經過龜山山腳,逐漸轉而向北,匯合于洪澤、阜陵、泥墩、萬家各湖水。
往東北到清河,往南匯合大河,就是古代的泗口,也叫做清口,這就是黃河、淮河交叉的地方。
淮河的南岸,漕河流入其中,就是所說的清江浦口。
又往東經過淮安北、安東南然後到達大海。
丞樂七年,淮河在壽州決堤,泛濫于中都。
正統三年,淹沒清河。
天順四年,淹沒鳳陽。
都隨時進行修築,沒有造成大的災害。
正德十二年,又在漕河堤岸決口,灌注泗州。
泗州,祖陵在那里,其地勢最低下。
原先,淮河從安東雲梯關流入大海,沒有向旁邊泛濫成災。
等到與黃河匯合,黃河水勢強大,爭奪淮河入海之路,淮水不能與黃水對抗,往往回轉而向東流。
陳埴開通清江浦,于是,修築高家堰舊堤來保護它。
淮安、揚州依賴它可以不用擔心,然而在鳳陽、泗州之間多次造成災害。
嘉靖十四年,采用總河都御史劉天和的計策,修築堤岸護衛皇陵,因而高堰 牢固,淮水暢流出清口,鳳陽、泗州的災難消除。
隆慶四年,總河都御史翁大立又上奏疏通淮河工程竣工,淮河更加沒有事故發生。
到了萬歷三年三月,高家堰潰決,高、寶、興、鹽成為巨大的湖澤。
而黃河水緊跟淮水,並且逐漸逼近鳳陽、泗州。
于是命令修建泗州皇陵護城石堤二百余丈,泗州得到石堤的保護稍微安寧。
于是,總漕侍郎昊桂芳說︰“黃河在崔鎮決堤,清河道路淤塞。
黃河水強大淮水弱小,向南改道而灌注于山陽、高、寶,請趕快保護湖堤。”皇帝命令周密地謀劃使其有利。
給事中湯聘尹建議請求導引淮水流入艮江。
正值黃河水從老黃河直奔入海,淮水得以趁機流出清口。
昊桂芳上報,這一建議就擱置下來了。
六年,總河都御史潘季馴說︰“高堰,是淮安、揚州的出入之處,而且是黃水、淮水的最為緊要之處。
要想導引黃河流入大海,必須憑借淮水來沖刷泥沙。
淮水向南潰決,那麼濁流就會停止,清口也會被堵塞。
黃河必然會演決泛濫,上游之水流行于平坦之地,因此。
邳州、徐州、鳳陽、泗州全都成為巨大的湖澤。
這是淮水發生禍害因而黃水也發生禍害,黃水發生禍害因而漕河也發生禍害,相互聯系造成的。”于是修築高堰堤岸,起于武家墩,經過大小澗、阜陵湖、周橋、翟壩,長八十里,使淮水不能往東流。
又因為淮水北岸有王筒、張福二河口排泄入黃河,水力分散,清口容易淤淺,而且黃水多從這里倒灌入淮河,于是修築堤防護衛它。
使淮水沒有地方流出,黃水沒有地方流入,整個淮水全部直奔清口,匯合大河入海。
然而,淮水雖然出清口,也往西浸淫鳳陽、泗州。
萬歷八年,雨多而造成內滂,淮水迫近泗州城,並且到了祖陵台階中間。
御史陳用賓上報。
給事中王道成于是說︰“黃河水沒有上漲,淮安、泗州之間偶然集中久降大雨,而清口已經不可排放。
應當命令河臣疏導堵塞。”潘季馴說︰“黃河、淮河合流向東灌注,水流非常迅急。
泗州小山盤繞,雨後積水來不及排放,因此而泛濫。
要想疏通,則下游已經很深,不可疏浚;要想堵塞,則上游不可迎水而堵。”于是命令潘季馴察看測量,最後听住它而已。
十六年,潘季馴又擔任總河,加築泗州防護堤岸數千丈,全都用石砌成。
萬歷十九年九月,淮idi淹沒泗州,高于城外護城河,因此,堵塞進水口以防止向城內灌注。
于是,城中積水不能排放,住在城中的百姓十分之九被淹沒,淹到了祖陵。
疏通排放的意見不統…,潘季馴認為應當听任其自行消退。
恰巧他吐血請求返回,言官因而請求準許他離去。
然後,皇帝派遣給事中張貞觀前去勘測,適逢總河尚書舒應龍等詳細商議並將其上奏,計策沒有最後確定。
連續數年,淮河向東在高良澗決堤,向西灌注泗州皇陵。
皇帝大怒,削去舒應龍官職,派遣給事中張企程前往勘測。
議論的人多請求拆毀高堰,總河尚書楊一魁與張企程不听從,卻極力請求分流黃河導引淮河。
于是,修建武家墩經河閘,排放淮水經由永濟河到達涇河,下流到射陽潮流入大海。
又修建高良澗及周橋堿水石閘門,用來排放淮水,一從岔河流入涇河,一從草子湖、寶應湖下流到子嬰溝,一起下流到廣洋湖,流入大海。
又挖深高郵茆塘港,通到邵伯湖,開通金家灣,往下到芒稻河流入長江,以疏通上漲的淮水,淮水因此變得平緩。
這以後,三處閘門逐漸被堵塞。
崇禎年間,黃河、淮河上漲泛濫,議論的人又請求開通高堰。
在朝廷做官的淮安、揚州人其同上疏極力爭辯,其主張終于被停止。
然而這時,建義各河口多次潰決,往下灌注于興、鹽,淮水的災患一天天嚴重了。
洳河,有兩處源頭。
一出于費縣南山谷中,沿著沂州向西南流,另一出于峰縣君山,往東南與費水洳河匯合,叫做束、西二洳河。
往南匯合彭河水,從馬家橋往東,經過微山、赤山、呂孟等湖,越過葛墟嶺,然後向南經過侯家灣、良城,到達洳口鎮,匯合蛤鰻、連汪各湖。
往東匯合沂水,從周湖、柳湖流出,連接邳州東直河。
往東南到達宿遷的黃墩湖、駱馬湖,從董、陳二溝流入黃河。
導引泗水合于沂水補濟運道,以避開黃河的危險,這個主張開始于翁大立,繼續這個主張的是傅希摯,而成功于李化龍和曹時聘。
隆慶四年九月,黃河在邳州決堤,從睢寧到宿遷淤塞一百八十里。
總河侍郎翁大立請求開通洳河來避開黃水,沒有開通就停止了。
第二年四月,黃河又在邳州決堤,命令給事中雒遵勘測察驗。
工部尚書朱衡請求把開通洳口河的主張下發各大臣周密地謀劃。
皇帝便命令雒遵會同眾官勘測。
雒遵說︰“洳口河取道雖然捷近,但施工實在困難。
葛墟嶺高出河底六丈多,開鑿只達到二丈,硼石之中水泉涌出。
侯家灣、良城雖然有河形,但水中多有隱蔽的石頭,很難鑿通,即使開通它,水流湍急不能通行漕船。
並且蛤鰻、周柳各湖,築堤于水中,事功耗費不可計算。
微山、赤山、呂孟等湖雖然可以修築堤岸,然而,必須開通葛墟嶺來排放正流,開通地 滿來分散余水,然後 可以施工。”請求停止翁大立的主張。
詔令尚書朱衡會同總河都御史萬恭等再次進行勘測。
朱衡上奏有三個困難,大約如同雒遵所指出的那樣。
並且說漕河已經暢通,徐州、邳州之間堤高水深,不勞煩另外建置。
于是停止開洳河。
萬歷三年,總河都御史傅希摯說︰“開通洳河的主張曾經提出而又中途停止,認為有三處困難。
然而,臣派遣錐手、步弓、水平、畫匠,在三個困難地方核查勘測。
起自上泉河口,開通流向東南,那麼,起處低下,下游奔高的困難就可以避免了。
往南經過性義村束,那麼,葛墟嶺高而堅硬的困難就可以避免了。
從陡溝河經過郭村西的平坦地區,那麼,良城侯家灣的伏石就可以避免了。
到達洳口上下,河道水渠深淺不一致,湖泊池塘互相餃接相互依托,問或有砂礓之地,也不妨礙挖掘。
大致往上起泉河口,是河水流入的地方,往下到大河口,是河水流出的地方。
從西北到東南,全長五百三十里,比照黃河近便八十里,河流渠道、河塘佔十分之八九,水源處有常流之水,主流支流互相連接,這是上天用來資助漕運的。
果真能花費十年治河的費用,用來完成洳河工程,那麼,黃河就不擔心堵塞和潰決,茶城就不擔心淤塞,徐、呂二洪就不擔心艱險,運輸船只就不擔心沖毀,洋山的支河可以不開通,境山的閘門可以不修建,徐、呂的治洪工役可以完全省去,馬家橋的堤防工役可以停止。
今天數目不小的費用,與今後的節省相抵消定有剩余。
臣認為開通洳河便利。”于是,命令都給事中侯于趟前往會同傅希摯及巡漕御史劉光國,商議確定並把它上奏朝廷。
侯于趙勘測上奏洳河事宜︰“從泉河口到大河口五百三十里以內,從直河到清河三百多里,不依賴洳河,其事現在可以停止。
只有徐、旦二洪到直河上下二百多里,河水沖注蕭山、礪山則二洪干涸,沖注睢寧則邳河淤塞,應當開通來避免它的危害,大略耗費一百五十多萬金。
只是良城暗礁長五百五十丈,開鑿工程難以預料。
性義嶺及南禹陵全都阻隔河流,二處開通後,那麼,豐、沛二縣河堤就會被沖破,必然導致灌注其申。
應當首先鑿開良城暗礁,預先修築豐、沛堤防,可以慢慢商議興建工程。”工部回復依照他的主張,並且說開通洳河沒有幾年時間是不能完成的,應當把治理河道作為首要之事。
皇帝不高興,譴責侯于趟阻撓,然而開鑿洳河的主張也就擱置下來了。
萬歷二十年,總河尚書舒應龍開通韓莊渠來排放湖水,洳河的水路開始暢通。
到二十五年,黃河在黃蟈口決堤改道向南,徐、旦二洪以下幾乎斷流。
正議論開通李吉口、小浮橋和鎮口以下,建立閘門導引河水來暢通漕運,然而,議論此事的人說不是長久之計。
于是,工科給事中楊應文、吏科給事中楊廷蘭都說應當開通洳河,工部再次討論後準許施行。
皇帝命令河漕官勘測後上報,最終沒有施行。
二十八年,御史佴祺又請求開通洳河。
工部再次上奏說︰“用黃河作漕運,利與害兼具;用洳河作漕運,有利無害。
不過,洳河之外,由于微山、呂盂、周柳各湖水,夏秋洪水發生擔心風浪,冬春河水干涸擔心淺阻,必須在其上下另外開通漕渠,建立閘門控制水流。”依從其主張。
總河尚害劉束星督察這件事,因為地多沙石,工程艱難沒有完成。
工科給事中張間達將此事上報。
御史張養志又陳述開通洳河的主張有四點︰一是開通黃泥灣來作為通入洳河的道路。
邳州沂河口,是流入洳河的門戶。
進入河口六七里處,有湖名叫連二汪,其水淺而寬闊,下多淤泥。
想挑挖疏浚而無湖岸可修,想建壩而無基可築。
湖外有黃蕩游,離湖不遠,地勢很低。
從沂口到湖的北邊大約二十多里,在此開通一河來接通洳口,導引湖水灌注其中,運輸船只就可以直達洳口了。
二是開通萬家莊來接通洳口的水源。
萬家莊,是洳口以北的地方。
與台家莊、侯家灣、良城各處,都是山岡高地,多砂礓石塊,極難施工。
劉東星極力開鑿成河。
不過,河床還淺,河水只有二三尺深,應當再挖深四五尺,使韓莊的水往下接通洳口,那麼,運輸船只不論大小,就都能迅速地到達了。
三是疏通支河來避免微口的危險。
微山湖在韓莊西邊,上下三十余里,水深一丈多。
必須探測深淺,樹立標識作為向導,風正帆懸時,頃刻就能過去,突遇狂風時,不能避免沉沒。
現在,已經靠近湖邊開通支河四十五里,往上通到西柳莊,往下接通韓莊,牽拉有路可定。
應當再次疏浚,希望沒有沉沒的禍患。
其中之一則認為萬莊一帶地勢高,北面的水南下,到了這里必然疾速。
請靠近其地建立閘門敷座,按一定的時間蓄積排放。
詔令迅速勘測施行。
然而,劉束星因病死亡。
御史高舉進獻治理河漕的三個辦法,又涉及到洳河。
工部尚書楊一魁又說︰“洳河經過良城、彭河、葛墟嶺,砂礓土難以開鑿,所以河口只有一丈六尺,水的深淺也與此一樣,應當大力加以疏浚。
韓莊渠上接微山、呂孟二湖,應當用多種方法疏導,使它不淤塞。
順流入馬家橋、夏鎮,把它作為連接運道的幫助。”皇帝認為開通洳河已經很有成績,命令河臣再進行疏浚。
萬歷三十年,工部尚書姚繼可說洳河的工程應當停止,于是就停止不再治理。
不久,總河侍郎李化龍又主張開通洳河,連接到直河,來避開河道的危險。
工科給事中侯慶遠極力支持這種說法,然而,因為估計的費用太少,規定期限太短暫,請求專門委任官員並負責完成這件事。
三十二年正月,工部回復李化龍的奏章,說︰“開通洳河有六大好處,其不可懷疑之處有二。
洳河開通後運河不憑借黃河,黃河水有與無任憑它,這是好處之一。
用二百六十里的洳河,避開三百三十里的黃河,這是好處之二。
運河不憑借黃河,那麼,我執掌國政就能夠詳察事理而治理它,這是好處之三。
估計耗費二十萬金,開通河道二百六十里,比照朱衡新河費力少而收效大,這是好處之四。
開通河道必定進行招募,春天饑荒之時興起工役,麥子戍熟之時解散人力,富裕百姓不受侵擾,貧窮百姓得到供養,這是好處之五。
運糧船只經過大河,必定期會到春末,實際上害怕河水泛濫,運道入洳河,早晚都無妨礙,這是好處之六。
治理陵谷抵擋水患,幫助百姓防止災難,這是不懷疑的第一點。
徐州向來遭到洪水侵害之苦,洳河開通以後,徐州百姓遭受水淹也就減少,這是不可懷疑的第二點。”皇帝很贊許他的主張,命令迅速聚集工役作為長久之計。
八月,李化龍稟報分水河竣工,運糧船只經由洳河的有三分之二。
適逢李化龍服喪離去,總河侍郎曹時聘接替,上書頌揚李化龍的功勞。
然而這時,疏浚黃河、疏通洳河,兩處工程同時興起,工程未能完成,而黃河幾次泛濫毀壞漕運渠道。
給事中宋一韓便譴責李化龍開通洳河的失誤,李化龍非常忿怒,上奏章為自己爭辯。
曹時聘也極力陳述洳河可以依賴,于是,謀劃處理事後遺留的六件事上奏朝廷。
工部回復全都依從他們的主張。
並且說︰“洳河開通于漕運阻塞的時候,本來不能因為洳河而廢棄黃河;漕運便利在于洳河開通成功之後,也不能因為黃河而廢棄洳河。
兩絛河的便利都保存,差不多在情勢急迫之時可以依賴。”因此,請求修築郗山堤,削減頓莊嘴,平息大泛口湍急水流,疏通貓兒窩等處的淤淺,建立巨梁昊沖閘,增築三市徐塘壩,來完成洳河沒有完成的工程。
詔令依照其主張。
遇了幾年,洳河工程沒有完成,監督漕運的人又舍棄洳河經由黃河。
船只有被顛覆的,改道于黃河、洳河之間,運輸時間超過限期很久。
萬歷三十八年,御史甦惟霖上疏陳述黃河、洳河的利與害,請求把力量集中于洳河,大致是說︰“黃河從清河經過桃源,向北到達直河口,全長二百四十里。
這在洳河下游,水流平穩河床寬廣,運輸船只每日行駛僅僅十里。
然而沒有其他的道路,所以必須利用它。
從直河口往上,經過邳州、徐州到達鎮口,長二百八十多里,這叫做黃河,又一百二十里, 到達夏鎮。
其束邊從貓窩、洳溝到達夏鎮,只有二百六十多里,這叫做洳河。
東西相對,舍棄此河就是彼河。
黃河三四月之間水淺與洳河相同。
五月初,其水流洶涌,好像從天上降下來一樣,前行一步都很困難。
由于其水夾帶泥沙而來,河口一天天淤塞增高。
到七月初,則比原先淺少枯竭十倍。
總合起來計算,沒有一個時候能從此經過。
淹死船夫損毀船只,其危書很大。
洳河為期不遠就能到達,始終風浪很少,只要得到真心實意稱職的官吏,不到三五年,欠缺之處完全可以補足,這是延續百年的便利啊。”工科給事中何士晉也說︰“運道最險的沒有什麼比得上黃河。
從前,河水從昭陽湖流出,夏鎮以南運道被沖擊阻隔,開通洳河的主張 確定。
避免水淺與湍急的徐、呂二洪的危險,聚積各處泉水,按照一定的時間開關閘門,通行無阻長達六年。
而今天突然想舍棄洳河經由黃河,導致倉皇損壞糧船。
有時改為經由大浮橋,因河道淤塞,又恢復經由洳河。
因此,運抵水灣就延遲了,心情急切地有守候挨凍的憂慮,經由黃河的危害大致可以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