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155 列傳第四十三

類別︰史部 作者︰張廷玉(清) 書名︰明史

    【  原文】

    ○宋晟 薛祿郭義 金玉 劉榮 榮 費 譚廣 陳懷馬亮蔣貴孫琬 任禮 趙安 趙輔 劉聚

    宋晟,字景陽,定遠人。父朝用,兄國興,並從渡江,皆積功至元帥。攻集慶,國興戰歿,晟嗣其職。既而朝用請老,晟方從鄧愈克徽州,召還,襲父官。累進都指揮同知,歷鎮江西、大同、陝西。洪武十二年坐法降涼州衛指揮使。十七年五月討西番叛酋,至亦集乃路,擒元海道千戶也先帖木兒、國公吳把都剌赤等,俘獲萬八千人,送酋長京師,簡其精銳千人補卒伍,余悉放遣。召還,復為都指揮,進右軍都督僉事,仍鎮涼州。

    二十四年充總兵官,與都督劉真討哈梅里。其地去肅州千余里。晟令軍中多具糧糗,倍道疾馳,乘夜至城下。質明,金鼓聲震地,闔城股栗,遂克之。擒其王子別兒怯帖木兒,及偽國公以下三十余人,收其部落輜重以歸。自是番戎b服,兵威極于西域。明年五月從藍玉征罕東,徇阿真川,土酋哈昝等遁去。師還,調中軍都督僉事。

    二十八年六月,從總兵官周興出開原,至忽剌江。部長西陽哈遁,追至甫答迷城,俘人畜而還。明年拜征南右副將軍,討廣西討鈁 紓  鍍 W噯恕S置髂輳 苡鵒職宋辣制轎蹇  錈紜H 荒瓿穌蚩 劍 友嗤醭鋈 鉤峭蛉 釵饋=ㄎ母腦  哉蚋仕唷

    成祖即位,入朝,進後軍左都督,拜平羌將軍,遣還鎮。永樂三年招降把都帖木兒、倫都兒灰等部落五千人,獲馬駝牛羊萬六千。封西寧侯,祿千一百石,世指揮使。

    晟凡四鎮涼州,前後二十余年,威信著絕域。帝以晟舊臣,有大將材,專任以邊事,所奏請輒報可。御史劾晟自專。帝曰︰“任人不專則不能成功,況大將統制一邊,寧能盡拘文法。”即敕晟以便宜從事。晟嘗請入朝。報曰︰“西北邊務,一以委卿,非召命,毋輒來。”尋命營河西牧地,及圖出塞方略。會病卒,五年七月也。

    晟三子。長,建文中為府軍右衛指揮使,戰靈璧,先登,斬數級,力斗死。

    弟琥,尚成祖女安成公主,得嗣侯,予世券。八年佩前將軍印,鎮甘肅。十年與李彬捕叛酋老的罕,俘斬甚眾。召還。洪熙元年坐不敬奪爵,並削駙馬都尉官。宣德中復都尉。

    琥既廢,弟瑛嗣。瑛尚咸寧公主。正統中,歷掌左軍前府事。瓦剌也先入寇,瑛充總兵官,督大同守將冕、石亨等戰陽和,全軍敗沒,瑛及冕皆戰死。贈鄆國公,謚忠順。

    子杰嗣。景泰中典禁兵宿衛,以謹慎稱。卒,子誠嗣。署右府事,復佩平羌將軍印,鎮甘肅。誠有材武,嘗出獵至涼州,遇寇掠牛馬北去。誠三矢殪三人,寇驚散,盡驅所掠還。九傳至孫裕德,死流寇難。

    薛祿,膠人。行六,軍中呼曰“薛六”。既貴,乃更名“祿”。祿以卒伍從燕起兵,首奪九門。真定之戰,左副將軍李堅迎斗。鋒始交,祿持槊刺堅墜馬,擒之。擢指揮僉事。從援永平,下大寧、富峪、會州、寬河。還救北平,先驅敗南軍游騎。進指揮同知。攻大同,為先鋒。戰白溝河,追奔至濟南,遷指揮使。戰東昌,以五十騎敗南兵數百。時成祖為盛庸所敗,還走北平。庸檄真定諸將屯威縣、深州,邀燕歸路。祿皆擊走之。戰滹沱河,右軍卻。祿馳赴陣,出入數十戰,破之。追奔至夾河,斬馘無算。戰單家橋,為平安所執。奮脫縛,拔刀殺守卒,馳還復戰,大敗安軍。掠順德、大名、彰德。攻西水寨,生擒都指揮花英。乘勝下東阿、東平、汶上,連戰淝河、小河、靈璧,功最。入京師,擢都督僉事。

    永樂六年進同知。八年充驃騎將軍,從北征,進右都督。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資豫教。今武臣子弟閑暇不教,恐緩急無可使者。”帝韙其言。會四方送幼軍數萬至,悉隸祿操習之。十五年以行在後軍都督董營造。

    十八年十二月定都北京,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封陽武侯,祿千一百石。二十一年將右哨從北征。還,討平長興盜。二十二年再領右哨從北征。

    仁宗即位,命掌左府,加太子太保,予世券。洪熙元年充總兵官,備御塞外。尋以獲寇功,益祿五百石。是年頒諸將軍印于各邊鎮,祿佩鎮朔大將軍印,巡開平,至大同邊。

    宣宗即位,召還,陳備邊五事。尋復遣巡邊。宣德元年從征樂安,為前鋒。高煦就擒,留祿與尚書張本鎮撫之。明年春,奉詔巡視畿南諸府城池,嚴戒軍士毋擾民,違者以軍法論。是夏復佩大將軍印,北巡開平,還駐宣府。敵犯開平,無所得而退,去城三百余里。祿帥精兵晝伏夜行,三夕至。縱輕騎蹂敵營,破之,大獲人畜。師還,敵躡其後,復奮擊敗之,敵由是遠遁。召還。三年從北征,破敵于寬河,留鎮薊州、永平。復數佩鎮朔印,巡邊護餉,出開平、宣府間。五年遇敵于鳳凰嶺,斬獲多,加太保。上言永寧衛團山及雕鶚、赤城、雲州、獨石宜築城堡,便守御。詔發軍民三萬六千赴工,精騎一千五百護之,皆听祿節制。臨行賜詩,以山甫、南仲為比。祿武人不知書,以問楊士奇。士奇曰︰“上以古賢人待君也。”祿拊心曰;“祿安敢望前賢,然敢不勉圖報上恩萬一。”其年六月有疾,召還。逾月卒。贈鄞國公,謚忠武。

    祿有勇而好謀,謀定後戰,戰必勝。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善撫士卒,同甘苦,人樂為用。“靖難”諸功臣,張玉、能及祿三人為最,而祿逮事三朝,巋然為時宿將。

    孫詵嗣。至曾孫翰卒,無子,族人爭襲,久之不得請,田宅並入官,世絕者三十余年。萬歷五年乃復封翰族子為侯。再傳至濂。崇禎末,京師陷,被害。

    永樂中從起兵北平,後積功至大將,封侯伯不以“靖難”功者,薛祿及郭義、金玉、劉榮、榮凡五人,而義、玉與祿同日封雲。

    郭義,濟寧人。洪武時,累功為燕山千戶。從成祖入京師,累遷左都督。永樂九年坐曠職謫交,立功,已而宥之。數從出塞,有功,封安陽侯,祿千一百石,亦授奉天靖難武臣號。時義在南京,疾革,聞命而卒。

    金玉,江浦人。襲父官為羽林衛百戶,調燕山護衛。從起兵有功,累遷河南都指揮使。永樂三年進都督僉事。八年充鷹揚將軍從北征。師旋,為殿。至長秀川,收敵所棄牛羊雜畜亙數十里。十四年討平山西妖賊劉子進。論前後功,封惠安伯,祿九百石。十九年卒。妾田氏自經以殉,贈淑人。

    劉榮,宿遷人。初冒父名江。從魏國公徐達戰灰山、黑松林。為總旗,給事燕邸。雄偉多智略,成祖深器之,授密雲衛百戶。從起兵為前鋒,屢立戰功。徇山東,與榮帥精騎三千,夜襲南軍于滑口,斬數千人,獲馬三千,擒都指揮唐禮等。累授都指揮僉事。戰滹沱河,奪浮橋,掠館陶、曹州,大獲。還軍救北平,敗平安軍于平村。楊文以遼東兵圍永平,江往援,文引卻。江聲言還北平,行二十余里,卷甲夜入永平。文聞江去,復來攻。江突出掩擊,大敗之。斬首數千,擒指揮王雄等七十一人。遷都指揮使。從至淝河,與白義、王真以輕騎誘致平安,敗之。

    時南軍駐宿州,積糧為持久計。成祖患之,議絕其餉道。命江將三千人往,趑趄不行。成祖大怒,欲斬之。諸將叩首請,乃免。渡江策功,以前罪不封,止授都督僉事。遷中府右都督。

    永樂八年從北征,以游擊將軍督前哨。乘夜據清水源,敗敵斡難河,復敗阿魯台于靖虜鎮。師還為殿,即軍中進左都督,遣鎮遼東。敵闌入殺官軍。帝怒,命斬江,既而宥之。九年復鎮遼東。十二年再從北征,仍為前鋒,將勁騎偵敵于飲馬河。見敵騎東走,追至康哈里孩,擊斬數十人。復與大軍合擊馬哈木于忽失溫,下馬持短兵突陣,斬獲多,受上賞。復充總兵官,鎮遼東。

    倭數寇海上,北抵遼,南訖浙、閩,瀕海郡邑多被害。江度形勢,請于金線島西北望海堝築城堡,設烽堠,嚴兵以待。十七年六月, 者言東南海島中舉火。江急引兵赴堝上。倭三十余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卻。賊入伏中,舉伏起,自辰至酉,大破賊。賊走櫻桃園空堡中,江開西壁縱之走。復分兩路夾擊,盡覆之,斬首千余級,生擒百三十人。自是倭大創,不敢復入遼東。詔封廣寧伯,祿千二百石,予世券,始更名榮。尋遣還鎮。明年四月卒。

    榮為將,常為軍鋒,所向無堅陣。馭士卒有紀律,恩信嚴明。諸款塞者,撫輯備至。既卒,人咸思之。贈侯,謚忠武。

    子湍嗣。卒,無子,弟安嗣。正統十四年與郭登鎮大同。也先擁英宗至城下,邀登出見,登不可。安出見,伏哭帝前。景帝降敕切責。安馳至京師,言奉上皇命來告敵情,且言進己為侯。群臣交劾,下獄論死。會京師戒嚴,釋安充總兵官,陣東直門。寇退,進都督同知,守備白羊口,復伯爵。英宗復位,予世侯,再益祿三百石。曹欽反,安被創,加太子少傅。成化中卒。贈嶧國公,謚忠僖。傳爵至明亡。

    榮,字仲華,沂人。洪武十四年,以總旗從西平侯沐英征雲南。累官副千戶。守大寧,降于成祖。襲孫霖于滑口,圍定州,斷南軍餉道,大小二十余戰,論功授都督僉事。

    永樂四年從新城侯張輔征交,破雞陵關,會沐晟于白鶴。輔等議于嘉林江上流濟師,遣榮陣下流十八里,日增其數以惑賊。又作舟筏為欲濟狀,以牽制之。賊果分兵渡江登岸。榮等奮擊,大破之。大軍進克多邦城,榮功為多。帝以榮嘗怠事,師還論功,僅擢右都督,賜白金鈔幣。七年復從輔討賊余黨,平之。

    明年督右掖,從征阿魯台,與劉榮並進左都督。十二年復從北征,與榮俱為前鋒。其冬充總兵官,鎮大同。修忙牛嶺、兔毛河、赤山、榆楊口、來勝諸城,寇不敢近。居三年,召還。

    十八年,代劉榮鎮遼東。二十年復從北征,為前鋒。駐雕鶚寇,以五千騎視敵所向。大軍次玉沙泉。榮帥銳士三百人,人三馬,齎二十日糧深入。敵已棄牛羊馬駝北走,悉收之,焚其輜重,移師破兀良哈。師還,封武進伯,祿千二百石,仍鎮遼東。二十二年復從北征。已,還鎮。洪熙元年,佩征虜前將軍印,鎮如故。其年七月卒于鎮。贈侯,謚忠靖。

    子冕嗣。以晉王濟煨路希 蟶轎鰨 罷倩埂A昝 枚朗  蜓財淶亍U乘哪輳 逭魑鶻 。 虼笸 J 哪甏穎閉鰨 接諮艉停 樂 Z種翼 W隅謾4 糝撩魍觥

    費,定遠人。祖愚,洪武時為燕府左相,改授燕山中護衛指揮使。傳子肅。至從成祖起兵有功,累進後軍都督僉事。

    永樂八年春,涼州衛千戶虎保、永昌衛千戶亦令真巴等叛,眾數千,屯據驛路。新附伯顏帖木兒等應之。西鄙震動。都指揮李智擊之不勝。賊聲言攻永昌、涼州城。皇太子命往討。至涼州,智及都指揮陳懷以師會,遂進兵鎮番。遇賊于雙城。擊其左,懷等擊其右。賊大敗走,斬首三百余級。追奔至黑魚海,獲賊千余,馬駝牛羊十二萬。虎保等遠遁。乃班師。

    十二年充總兵官,鎮甘肅。以肅州兵多糧少,脫有調發,猝難措置,請以臨鞏稅糧付近邊軍丁轉運。又以涼州多閑田,請給軍屯墾。從之。洪熙元年予平羌將軍印。永樂時,諸邊率用宦官協鎮,恣睢專軍務,亦為所制。仁宗知之,賜璽書責之曰︰“爾以名臣後,受國重寄,乃俯首受制于人,豈大丈夫所為!其痛自懲艾,圖後效。”得書陳謝。

    宣宗嗣位,進右府左都督。元年七月入朝,封崇信伯,祿千一百石。從征高煦,次流河驛。帝念前鋒薛祿軍少,命帥兵益之。還,予世券,復鎮甘肅。二年,沙州衛賊屢劫撒馬兒罕及亦力把里貢使,討破之。明年卒于鎮。

    為人和易,善撫士。在鎮十五年,境內寧謐。子釗嗣。從征鄧茂七,還掌都督府。天順中,受武定侯郭英次孫昭賂,誣嫡孫昌不孝,欲奪其爵。法司請逮治,詔解府事。卒,子淮嗣爵。傳至明亡乃絕。

    譚廣,字仲宏,丹徒人。洪武初,起卒伍,從征金山,為燕山護衛百戶。從成祖起兵,以百騎掠涿州,生得將校三十人。戰白溝、真定、夾河咸有功,屢遷指揮使,留守保定。都督韓觀帥師十二萬來攻。廣以孤軍力拒四十余日,伺間破走之。

    永樂九年進大寧都指揮僉事。董建北京。既而領神機營,從北征,充驍騎將軍。十一年練軍山西。明年從征九龍口,為前鋒。賊數萬憑岸,廣命挽強士射之。萬矢齊發,死者無算。乘勝夾擊,賊大敗。論功,進都督僉事。

    仁宗嗣位,擢左都督,佩鎮朔將軍印,鎮宣府。宣德三年,請軍衛如郡縣例,立風雲雷雨山川社稷壇。六年以宣府糧少,請如開平、獨石召商中鹽納粟,以足兵食。俱從之。明年,帝從戶部議,令他衛軍戍宣府者,悉遣還屯種。廣上言︰“臣所守邊一千四百余里,敵人窺伺,竊發無時。脫有警,征兵數百里外,勢豈能及?屯種之議,臣愚未見其可。”帝以邊卒戍守有余,但命永樂中調戍者勿遣。

    正統初,朝議以脫歡雖款塞,狡謀未可測,命廣及他鎮總兵官陳懷、李謙、王 忌戲鉸浴9愕雀魃弦椋 笠 劍骸氨嚦蒚靮甝h# ┤賾 喜摺R朔直笠 Γ 淝簿 把踩猓 齙性蛄苛φ絞兀 淶哉   岊怎嬤 ?芾次匏茫 ж興澹 蟣 伎繕馘簟!鋇勰善溲浴A曄 輝亂雜泄Γ 庥濫  磺I偈  哉蛐 0四昶蛑率恕S炮 恍懟C髂曄 掄倩貢菁5勖跗淅希 獬3 J竊倫洌 臧聳 Z窒逡恪

    廣長身多力,奮跡行伍至大將,大小百余戰,未嘗挫衄。在宣府二十年,修屯堡,嚴守備,增驛傳,又請頒給火器于各邊。將校失律,即奏請置罪,而撫士卒有恩。邊徼帖然,稱名將。嘗逞憤杖殺都司經歷,又以私憾杖百戶,並為言官所劾。置不問,既卒,吏部言非世券,授其子序指揮使。

    陳懷,合肥人。襲父職為真定副千戶。永樂初,積功至都指揮僉事。從平安南,進都指揮使,閔轎鞫妓臼隆T俅誘鷗ㄇ馨材顯艏蚨  佣級椒循征涼州叛人虎保,皆有功。仁宗立,進都督同知。

    宣德元年,代梁銘為總兵官,鎮寧夏。時官軍征交者屢敗,詔發松潘軍援之,將士憚行。千戶錢宏與眾謀,詐言番叛,帥兵掠麥匝諸族。番人震恐,遂反。殺指揮陳杰等,陷松潘、疊溪,圍威、茂諸州。指揮吳玉、韓整、高隆相繼敗績,西鄙騷然。詔遣鴻臚丞何敏、指揮吳瑋往招之,而命懷統劉昭、趙安、蔣貴帥師數萬隨其後。瑋等至,賊不順命。瑋與龍州知州薛繼賢擊賊,復松潘。比懷至,仍用瑋前鋒,遂復疊溪,降二十余寨。招撫復業者萬二千二百余戶,歸所掠軍民二千二百余人,事遂定。進左都督,厚賚金幣,而絀瑋功不錄。懷留鎮四川。在鎮驕縱不法,干預民事,受賕庇罪人,侵奪屯田,笞辱僉事柴震等,數為言官所劾。帝降敕責讓,復以御史王禮彈章示之。懷引罪。置不問。

    六年,松潘勒都、北定諸族暨空郎、龍溪諸寨番復叛。懷遣兵戰敗,指揮安寧等死者三百余人。懷乃親督兵深入,破革兒骨寨,進攻空郎乞兒洞。賊敗,斬首墜崖死者無算。革兒骨賊復聚生苗邀戰。擊破之,剿戮殆盡。于是任昌、牛心諸寨番聞風乞降,群寇悉平。久之,巡按御史及按察使復奏︰“懷僭侈逾分。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懷中坐,稱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飭邊備,致城寨失陷。”宣宗怒,召懷還,命文武大臣鞫之,罪當斬。下都察院獄,宥死落職。

    正統二年以原官鎮大同。時北人來貢者日給廩餼,為軍民累。懷言于朝,得減省。居二年,以老召還,命理中府事。九年春,與中官但住出古北口,征兀良哈。還與馬亮等同封,而懷得平鄉伯。十四年扈駕北征,死土木。贈侯,謚忠毅。

    子輔乞襲爵,吏部言非世券,執不許。景帝以懷死事,許之。輔卒,子政請襲,吏部執如初,中旨許嗣。政鎮兩廣久,自陳軍功,乞世券,吏部復執不可,詔予之。政卒,子信嗣。弘治中卒,無子,弟俊嗣指揮使。

    馬亮,淇人。以燕山衛卒從成祖起兵,累功至都指揮僉事。宣宗時官至左都督。兀良哈之役,偕中官劉永誠出劉家口,至黑山、大松林、流沙河諸處,遇賊勝之。還封招遠伯。是役也,王振主之,故諸將功少率得封。

    亮善騎射,每戰身先士卒,所向克捷,時稱驍將。為伯三年卒。謚榮毅。

    蔣貴,字大富,江都人。以燕山衛卒從成祖起兵。雄偉多力,善騎射,積功至昌國衛指揮同知。從大軍征交及沙漠,遷都指揮僉事,掌彭城衛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諸番叛,充右參將,從總兵官陳懷討之。募鄉導,絕險而進,薄其巢。一日十數戰,大敗之。進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七年復命為參將,佐懷鎮松潘。明年進都督僉事,充副總兵,協方政鎮守。又明年,諸番復叛,政等分道進討。貴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會都指揮趙得、宮聚兵以次討平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級,投崖墜水死者無算。捷聞,進都督同知,充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代政鎮守。

    英宗即位,以所統皆極邊地,奏增軍士月糧。正統元年召還,為右都督。阿台寇甘、涼,邊將告急。命佩平虜將軍印,帥師討之。賊犯莊浪,都指揮江源戰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劾貴,朝議以貴方選軍甘州,勢不相及。而莊浪及所統,責委罪。置貴不問。

    明年春,諜報敵駐賀蘭山後。詔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出大同迤西,貴與都督趙安出涼州塞會剿。貴至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言前途無水草,引還。鎮守陝西都御史陳鎰言狀,尚書王驥出理邊務,斬敬,責貴立功。貴感奮,會朵兒只伯懼罪,連遣使入貢,敵勢稍弱。貴帥輕騎敗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聞朵兒只伯依阿台于兀魯乃地,貴將二千五百人為前鋒往襲。副將李安沮之,貴拔劍厲聲叱安曰︰“敢阻軍者死!”遂出鎮夷。間道疾馳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馬,貴猝入馬群,令士卒以鞭擊弓驚馬,馬盡佚。敵失馬,挽弓步斗。貴縱騎蹂擊,指揮毛哈阿奮入其陣,大敗之。復分軍為兩翼,別遣百騎乘高為疑兵,轉戰八十里。會任禮亦追敵至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以數騎遠遁,西邊悉平。三年四月,王驥以捷聞,論功封定西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世券。明年代任禮鎮甘肅。又明年冬,以征麓川蠻思任發,召還京。

    六年命佩平蠻將軍印,充總兵官,與王驥帥師抵金齒。分路進搗麓川上江寨,破杉木籠山七寨及馬鞍山象陣,功皆第一。事詳《王驥傳》。明年,師還,進封侯,益祿三百石。

    八年夏,復佩平蠻將軍印,與王驥討思任發子思機發,攻破其寨。明年,師還,賞賚甚渥,加歲祿五百石。是役也,貴子雄乘敵敗,帥三十人深入。敵扼其後,自刎沉于江。贈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

    十四年正月,貴卒,年七十。贈涇國公,謚武勇。

    貴起卒伍,不識字,天性樸實。忘己下人,能與士卒同甘苦。出境討賊,衣糧器械常身自囊負,不役一人,臨陣輒身先之,以故所向有功。

    子義,病不能嗣,以義子琬嗣侯。天順末,佩平羌將軍印,總兵甘肅,築甘州沙河諸屯堡。

    成化八年召還,協守南京,兼督操江。十年入督十二團營,尋兼總神機營兵。上言︰“太祖肇建南京,京城外復築土城以衛居民,誠萬世之業。今北京但有內城。己巳之變,敵騎長驅直薄城下,可以為鑒。今西北隅故址猶存。亟行勸募之令,濟以工罰,成功不難。”又言︰“大同、宣府諸塞下,腴田無慮數十萬,悉為豪右所佔。畿內八府,良田半屬勢要家。細民失業。脫使邊關有警,內郡何資?運道或梗,京師安給?請遣給事、御史按核塞下田,定其科額;畿內民田,嚴戢豪右毋得侵奪。庶兵民足食而內外有備。”章下所司。雖不盡行,時論韙之。十三年帥京軍防秋大同、宣府,陳機宜十余事。皆報可。十五年偕汪直按遼東邊事。

    二十年佩將軍印,出御邊寇。寇退班師,累加太保兼太子太傅。卒,贈涼國公,謚敏毅。

    子驥嗣,典京營兵。弘治中充總兵官,歷鎮薊州、遼東、湖廣。官中外二十年,家無余資。再傳至孫傅。嘉靖中,累典軍府。佩征蠻將軍印,鎮兩廣。以平海賊及慶遠瑤功,加太子太保。明亡,爵絕。

    任禮,字尚義,臨漳人。以燕山衛卒從成祖起兵,積功至山東都指揮使。永樂二十年擢都督僉事。從北征,前行偵敵,還受厚賞。仁宗即位,命掌廣西都司事。尋改遼東。宣宗立,進都指揮同知。從平樂安,又從征兀良哈,還為後拒。英宗立,進左都督。

    正統元年佩平羌將軍印,充左副總兵鎮甘肅。阿台、朵兒只伯數犯肅州,璽書譙讓。二年復寇莊浪。都指揮魏榮擊卻之,擒朵兒只伯佷把禿孛羅。禮以聞。三年與王驥、蔣貴出塞,敗朵兒只伯于石城。復分道至梧桐林、亦集乃,進至黑泉而還。斬獲多,封寧遠伯,祿千二百石。明年還朝。又明年代貴鎮甘肅。八年,赤斤蒙古衛都督且旺失加苦也先暴橫,欲移駐也洛卜剌。禮以其地近肅州,執不許。已,奏請建寺于其地。禮復言許其建寺,彼必移居,遺後患,事竟寢。時邊將家僮墾塞上田者,每頃輸糧十二石。禮連請于朝,得減四石。是時邊塞無警,禮與巡撫曹翼屯田積粟,繕甲訓兵,邊備甚固。

    十一年,沙州衛都督喃哥兄弟爭,部眾離貳。禮欲乘其饑窘,遷之內地。會喃哥亦請居肅州境內。禮因遣都指揮毛哈剌往撫其眾,而親帥兵繼其後。比至,喃哥復持兩端。其部下欲奔瓦剌,禮進兵逼之,遂收其全部千二百余人以還。事聞,賜賚甚厚。時瓦剌也先方盛,封喃哥弟鎖南奔為祁王。禮以二寇合則勢益難制,遣人招之。鎖南奔欲從未決,禮潛師直抵罕東,縶之以歸。帝大喜,賜禮鐵券,令世襲。

    十四年,也先分道入寇,抵肅州。禮遣裨將御之,再戰再敗,失士馬萬計。征還,以伯就第。景泰初,提督三千營,以老致仕。久之,復起守備南京,入掌中府。

    禮自起卒伍,至大將,恪謹奉法。成化初卒。贈侯,謚僖武。子壽嗣,總兵鎮陝西。坐征滿四失律,宥死戍邊。子弘,予世指揮使。

    趙安,狄道人。從兄琦,土指揮同知,坐罪死,安謫戍甘州。永樂元年進馬,除臨洮百戶,使西域。從北征有功,累進都指揮同知。

    宣德二年,松潘番叛。充左參將,從總兵陳懷討平之,進都督僉事。時議討兀良哈,詔安與史昭統所部赴京師。兀良哈旋來朝,命回原衛。使烏思藏,四年還。明年復以左參將從史昭討曲先,斬獲多。九年,中官宋成等使烏思藏,命安帥兵千五百人送之畢力術江。尋與侍郎徐出塞討阿台、朵兒只伯,敗之。正統元年進都督同知,充右副總兵官,協任禮鎮甘肅。明年與蔣貴出塞,剿寇無功。三年,復與王驥、任禮、蔣貴分道進師,至刁力溝執右丞、達魯花赤等三十人。以功封會川伯,祿千石。明年移鎮涼州。安家臨洮,姻黨廝養多為盜,副使陳斌以聞。在涼州又多招無賴為僮奴,擾民,復為御史孫毓所劾。詔皆不問。

    安勇敢有將略,與貴、禮並稱西邊良將。九年十二月卒。子英為指揮使,立功,進都督同知。

    趙輔,字良佐,鳳陽人。襲職為濟寧衛指揮使。景帝嗣位,尚書王直等以將才薦,擢署都指揮僉事,充左參將,守懷來。天順初,征入右府閌隆

    成化元年,以中府都督同知拜征夷將軍,與韓雍討兩廣蠻,克大藤峽,還封武靖伯。已而蠻入潯州,言官交劾。廣西巡按御史端宏謂︰“賊流毒方甚,而輔妄言賊盡,冒封爵,不罪輔無以示戒。”輔乃自陳戰閥,委其罪于守將歐信。帝皆弗問。三年總兵征迤東,與都御史李秉從撫順深入,邊戰有功,進侯。

    八年,廷議大舉搜河套,拜輔將軍,陝西、延綏、寧夏三鎮兵皆听節制。輔至榆林,寇已深入大掠。輔不能制,與王越疏請罷兵。言官交論其罪。命給事中郭鏜往勘,還言︰“寇于六月入平涼、鞏昌、臨洮,殺掠人畜。迨七月而縱橫慶陽境內。輔與越至榆林不進,宜治其弛兵玩寇罪。”帝不納。輔還,猶督京營。言者攻益力,詔姑置之。輔辭侯,乞世伯。帝許其世伯,侯如故,僅減祿二百石。言官力爭。不听。輔復上疏暴功,言減祿無以贍老。又言上命內官盧永征南蠻,黃順、汪直征東北,皆莫大功,宜付史館。余子俊等請置輔于法,卒不問。十二年解營務。家居十年卒。贈容國公,謚恭肅。

    輔少俊辨有才,善詞翰,多交文士,又好結權幸。故屢遭論劾,卒無患。

    子承慶嗣伯,協守南京。正德初,坐傳寫諫官劉疏,為劉瑾所惡,削半祿閑住。四傳至玄孫光遠,萬歷中鎮湖廣。明亡乃絕。

    劉聚者,太監永誠從子也。為金吾指揮同知。以“奪門”功,進都指揮僉事,復超擢都督同知。與討曹欽,進右都督。

    成化六年,以右副總兵從永赴延綏,追賊黃草梁。遇伏,鏖戰傷頦,麾下力捍以免。頃復與都督範瑾等擊寇青草溝,敗之。永等追寇牛家寨,聚亦據南山力攻。寇大敗,出境。論功進左都督,以內援特封寧晉伯。

    八年冬代趙輔為將軍,總陝西諸鎮兵。寇入花馬池,率副總兵孫鉞、游擊將軍王璽等擊卻之。還至高家堡,寇復至,敗之。追奔至漫天嶺,伏起夾擊,又敗之。鉞、璽亦別破賊于井油山。捷聞,予世券。

    其冬,孛羅忽、滿都魯、 加思蘭連兵深入,至秦州、安定、會寧諸州縣,縱橫數千里。賊退,適王越自紅鹽池還,妄以大捷聞,璽書嘉勞。頃之,紀功兵部員外郎張謹劾聚及總兵官範瑾等六將殺被掠者,冒功。部科及御史交章劾。詔遣給事中韓文往勘,還奏如謹言︰所報首功百五十,僅十九級。帝以寇既遁,置不問。聚尋卒。贈侯,謚威勇。

    傳子祿及福,福,弘治中掌三千營,加太子太保。卒,子岳嗣。卒,從子文請嗣。吏部言聚無大功,子孫不宜再襲。世宗不允,命文嗣。亦傳至明亡乃絕。

    贊曰︰宋晟在太祖時,即與開國諸元勛參跡戎行,其後四鎮涼州,威著西鄙。兩子尚主,世列徹侯,功名盛矣。薛祿以下諸人,皆與“靖難”。祿東昌、滹沱之戰,劉榮守永平,譚廣守保定,宣力最著。雖策勛之日,未即剖符,而各以積閥受封。其善撫士卒,慎固封守,恪謹奉職,有足尚者。趙輔、劉聚猷績遠遜前人,而帶礪之盟,與國終始,誠厚幸哉。諸人並以勛爵鎮御邊陲,故類著于篇。

    【  譯文】

    宋晟,字景陽,定遠人。

    父親宋朝用,兄長宋國興,一起跟隨太祖渡過長江,都積功升遷到元帥。

    攻打集慶時,宋國興戰死,宋晟承襲了他的職務。

    不久以後宋朝用以年高請求退休.宋晟正跟隨鄧愈攻克徽州,召回,承襲父親的官職。

    積功升為都指揮同知,先後鎮守江西、大同、陝西。

    洪武十二年因犯法降職為涼州衛指揮使。

    十七年五月征討西番的叛亂首領,抵達亦集乃路,擒獲元朝海道千戶也先帖木兒、國公昊把都剌赤等人,抓獲俘虜一萬八千人,將酋長送往京師,挑選俘虜中精銳士兵一千人補充為自己的士兵,其余的全部遣送回家。

    召回京師,再次任都指揮,升為右軍都督愈事,仍然鎮守涼州。

    洪武二十四年充任總兵官,與都督劉真一起征討哈梅里。

    那地方離肅州有一千多里路。

    宋晟命令軍隊中多準備干糧,兼程疾馳,乘夜晚抵達城下。

    天亮時,敲擊金鼓的聲音震天動地,全城的人害怕得腿都發抖,于是攻克了它。

    擒獲了他們的王子別兒怯帖木兒,以及偽國公以下的三十多人,收集了他們部落的軍用物資撤回。

    從此番戎因畏懼而順服,他軍隊的聲威速播西部邊疆。

    次年五月跟隨藍玉征討罕東,奪取阿真川,土酋哈昝等人逃遁而去。

    軍隊撤還,調任中軍都督愈事。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跟隨總兵官周興從開原出兵,抵達忽刺江。

    部長西陽哈逃走,追到甫答迷城,俘虜了人和牲口而撤還。

    次年拜官征南右副將軍,討伐廣西姘蠓各寨的苗人,擒獲並斬殺七千多人。

    又次年,總領羽林八衛的軍隊討伐平定了五開、龍里的苗人。

    三十一年出京鎮守開平,跟隨燕王出兵塞外,奪回萬全各衛的城堡。

    建文更換年號,仍然鎮守甘肅。

    成祖登位,進入朝廷,升為後軍左都督,拜官平羌將軍,派他返回鎮所。

    永樂三年招降了把都帖木兒、倫都兒灰等部落的五千人,得到馬匹駱駝和牛羊一萬六千只。

    封為西寧侯,俸祿一千一百石,世襲指揮使。

    宋晟總共四次鎮守涼州,前後有二十多年,威望信義速揚于邊遠地區。

    皇帝因宋晟是舊臣,有大將的才能,專門委任他處理邊疆事務,所上奏請示的都批準。

    御史彈劾宋晟按自己的意願獨斷行事。

    皇帝說︰“用人不獨斷專行就不能成功,況且大將統一節制一方邊地,怎麼能夠全都受法令條文的約束。”立即敕令給予宋晟根據事勢所宜自行處理軍務的權力。

    宋晟曾經請求入朝。

    回答說︰“西北邊疆事務,全部委托給卿了,如果沒有召回的命令,不要擅自來京。”不久命他經營河西的牧地,以及謀劃出兵塞外的方法策略。

    恰巧他生病去世,當時是永樂五年七月。

    宋晟有三個兒子。

    長子宋壇,建文年問任府軍右術指揮使,在靈璧作戰,首先登城,砍下幾個敵人的首級,奮力戰斗死去。

    宋瓊的弟弟宋琥,娶成祖女兒安成公主為妻,得以承襲侯爵,賜予世襲誥券。

    八年佩掛前將軍印信,鎮守甘肅。

    十年與李彬追捕叛軍首領老的罕,俘虜斬殺敵人很多。

    召回京師。

    洪熙元年獲不敬罪名被奪去爵位,一並削奪駙馬都尉官。

    宣德年問恢復都尉官職。

    宋琥既已被廢爵,弟弟宋瑛繼承爵位。

    宋瑛娶咸寧公主為妻。

    正統年間,曾經掌管左軍前府事務。

    瓦剌的也先入侵時,宋瑛充任總兵管,督率大同守將朱冕、石亨等人在陽和作戰,全軍覆沒,宋瑛以及朱冕都戰死。

    贈郫國公,謐號忠順。

    兒子宋杰繼位。

    景泰年間主管禁軍宿衛,以謹慎小心著稱。

    去世,兒子宋誠繼位。

    代理右軍都督府事務,又佩掛平羌將軍印信,鎮守甘肅。

    宋誠有才能而又勇武,曾經出發到涼州打獵,遇上賊寇掠奪了牛馬向北逃去。

    宋誠三箭殺死三人,賊寇驚恐逃散,驅趕所有被掠奪的牛馬返回。

    九代傳位到孫子宋裕德,死于明末流寇的災難。

    薛祿,膠州人。

    排行第六,軍隊中人叫他薛六。

    地位尊貴之後,于是改名祿。

    薛祿以士兵身份跟隨燕王起兵,首先奪取九門。

    真定一仗中,左副將軍李堅迎戰。

    開始交鋒,薛祿手持長矛刺向李堅使他落下馬,擒獲了他。

    提升為指揮愈事。

    跟隨增援永平,攻下大寧、富峪、會州、寬河。

    還軍援救北平,驅馬沖在前面打敗了南方軍隊流動騎兵。

    升為指揮同知。

    攻打大同,身為先鋒。

    在白溝河戰斗中,追擊敵人一直到濟南,升任指揮使。

    在束昌戰斗中,以五十個騎兵打敗了南方軍隊士兵幾百人。

    當時成祖被盛庸所擊敗,撤軍逃往北平。

    盛庸發文命令真定各將帥屯扎在威縣、深州,阻截燕王軍隊的退路。

    薛祿將他們全都擊敗趕走。

    在滹沱河戰斗中,右軍退卻。

    薛祿飛馳前去參戰,出生入死打了幾十仗,打敗了敵人,追擊到夾河,斬獲的敵人無法計算。

    在單家橋戰斗中,被平妄抓獲,奮力掙脫捆綁的繩索,拔出JJ殺死看守的士兵,飛馳返回又參加了戰斗,大敗平安的軍隊。

    攻掠順德、大名、彰德。

    攻打西水寨,活捉都指揮花英。

    乘勝攻下束阿、束平、汶上,連續在淝河、小河、靈璧作戰,功勞最大。

    進入京師,提升為都督愈事。

    7X樂六年升為同知。

    八年充任驃騎將軍,跟隨出征北方,升右都督。

    十年上言說︰“自古以來使用人,必須憑借預先的教習。

    如今武臣的子弟空閑時不教習,恐怕情勢緊急時沒有可以派用場的人了。”皇帝很贊同他的話。

    適逢四處送來年幼軍士數萬人已抵達,就都交付給薛祿操練教習他們。

    十五年以行在後軍都督的身份主管營建修造。

    十八年十二月確定北京為首都,授予他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封為陽武侯,俸祿一千一百石。

    二十一年率領右哨軍從征北方。

    返回時,討伐平定了長興的盜賊。

    二十二年再次率領右哨軍從征北方。

    仁宗登位,命他掌管左軍都督府,加官太子太保,賜予世襲誥券。

    洪熙元年充任總兵官,防御塞外。

    不久因擒獲賊盜的功勞,增加俸祿五百石。

    這一年對各邊鎮的諸位將帥頒發將軍印信,薛祿佩掛鎮朔大將軍印信,巡視開平,一直到大同邊境。

    宣宗登位,召回京師,上疏陳述了邊疆防務的五件事。

    不久再次派遣他巡視邊疆。

    宣德元年跟隨征伐樂安,身為先鋒。

    朱高煦就地被擒獲,留下薛祿和尚書張本鎮守安撫樂安。

    次年春季,奉詔巡視畿南各府的城池,嚴厲告誡士兵不許騷擾百姓,違反者以軍法論罪。

    這一年的夏季再次佩掛大將軍印信,向北巡視開平,返回駐扎在宣府。

    敵人侵犯開平,什麼也沒得到就退兵了,離城有三百多里。

    薛祿率領精銳士兵白天隱伏夜晚行軍,三個晚上趕到。

    派出輕便騎兵侵襲敵營,打敗了敵人,獲得很多人和牲口。

    軍隊撤還,敵人跟蹤在他們後面,再次奮起攻擊打敗了敵人,敵人從此逃得遠速的。

    召回京師。

    宣德三年從征北方,在寬河打敗敵人,留下鎮守薊州、永平。

    又多次佩掛鎮朔大將軍印信,巡 邊疆護送糧餉,出巡在開平、宣府之間。

    五年在鳳凰嶺遇到敵人,斬首擒獲很多,加官太保。

    上疏說永寧衛的團山以及鵬鸚、赤城、雲州、獨石應當修築城堡,便于防守和抵御敵人。

    下詔發派軍士百姓三萬六千人前去參加修城工程,精銳騎兵一千五百人護衛,都必須听從薛祿的指揮調度。

    臨行時皇帝賜詩,用仲山甫、南仲比作薛祿。

    薛祿是一介武夫,不懂得詩書,就拿著詩去問楊士奇。

    楊士奇說︰“皇上是以古代賢人對待你啊。”薛祿拍著心口說︰“薛祿怎敢仰望前代賢人,然而又怎敢不勉力圖報皇上恩典的萬分之一呢。”這一年的六月有病,召回京師。

    遇了一個月去世。

    贈鄞國公,謐號忠武。

    薛祿有勇武並旦喜好謀略,策謀制定後作戰,所以每戰必然勝利。

    紀律嚴肅而公正,秋毫無犯。

    善于安撫士兵,與士兵同甘苦,人們樂于焉他所用。

    “靖難”的各位功臣中,張玉、朱能以及薛祿三人功勞最大,而薛祿得以事奉三朝,歸然成為當時有豐富經驗的老將。

    孫子薛謊繼承爵位。

    到曾孫薛翰去世,沒有兒子,同族的人爭相承襲,很久都請求不到繼位的結果,田產宅邸都歸入官家,世襲斷絕有三十多年。

    萬歷五年再次封薛翰的同族子薛銀為侯爵。

    又傳到薛濂。

    崇禎末年,京師陷落,被殺害。

    丞樂年間跟隨起兵到北平,後來積累功勞做到大將,不是因為“靖難”的功勞而被封為侯爵伯爵的,有薛祿以及郭義、金玉、劉榮、朱榮共五人,而郭義、金玉是與薛祿同一日受封的。

    郭義,濟寧人。

    洪武時,累積功勞任燕山千戶。

    跟隨成祖進入京師,積功升為左都督。

    永樂九年因曠廢職務獲罪貶謫到交肚立功贖罪,不久寬恕了他。

    多次跟隨出兵塞外,有功勞,封為安陽侯,俸祿一千一百石,也授予奉天靖難武臣的稱號。

    當時郭義在南京,病情危急,听到受封的消息後去世。

    金玉,江浦人。

    承襲父親的官職任羽林衛百戶,調任燕山護衛。

    跟隨起兵有功勞,積功升為河南都指揮使。

    永樂三年升為都督愈事。

    八年充任鷹揚將軍從征北方。

    軍隊凱旅時,指揮後衛部隊。

    抵達長秀川,收集了敵人所丟棄的延綿幾十里的牛羊和其它牲畜。

    十四年討伐平定了山西的妖賊劉子進。

    評定他前前後後的功勞,封焉惠安伯,俸祿九百石。

    十九年去世。

    妾田氏上吊自殺以殉節,贈為淑人。

    劉榮,宿遷人。

    起初冒用父親的名叫江。

    跟隨魏國公徐達在灰山、黑松林作戰。

    任為總旗,在燕王的宅邸做事。

    雄壯威武多有智謀,成祖非常器重他,授官密雲衛百戶。

    跟隨起兵任前鋒,多次立下戰功。

    攻取山東,與朱榮一起率領精銳騎兵三千,夜晚在滑口襲擊南方軍隊,斬首幾千人,得到三千匹馬,擒獲都指揮唐禮等人。

    積官授為都指揮愈事。

    在滹沱河戰斗時,奪取浮橋,掠奪館陶、曹州,收獲巨大。

    撤回軍隊救援北平,在平村打敗平安的軍隊。

    楊文率領遼東的軍隊包圍了永平,劉江前去增援,楊文領兵退卻。

    劉江揚言返回北平,行軍二十多里,收起鏜甲深夜潛入永平。

    楊文听說劉江離去了,再次來攻打。

    劉江突然沖出發動襲擊,大敗敵人,斬首幾千人,擒獲指揮王雄等七十一人。

    升為都指揮使。

    從征抵達淝河,與白義、王真用輕騎誘使平安軍來,打敗了平安軍。

    當時南方軍隊駐扎在宿州,聚積糧食以作長久之計。

    成祖很擔憂這件事,商議決定斷絕敵人的運餉通道。

    命令劉江率領三千人前往,劉江拖拖拉拉地不出發。

    成祖大怒,要斬了他。

    眾將帥都叩頭求情,免了他的罪。

    渡過長江後策記功勞,因前面的罪而不給他封官,只授予都督愈事。

    升任中軍都督府右都督。

    丞樂八年從征北方,以游擊將軍身份督率前哨軍0乘夜晚佔據了清水源,在斡難河打敗了敵人,又在靖虜鎮打敗阿魯台。

    軍隊撤還時為後衛部隊,就在軍中升為左都督,派去鎮守遼東。

    敵人混進來殺死官軍。

    皇帝發怒,命令斬了劉江,不久寬恕了他。

    九年再次鎮守遼東。

    十二年第二次從征北方,仍然作為前鋒,率領強勁的騎兵在飲馬河偵察敵情。

    看見敵人騎兵往東逃走,追到康哈里孩,襲擊斬殺幾十人。

    再與大部隊會合在忽失溫襲擊馬哈木,跳下馬手持短兵器突入敵陣,斬首擒獲很多敵人,受到上等獎賞。

    再次充任總兵官,鎮守遼東。

    倭寇多次在海上劫掠,向北抵達遼東,向南到浙、閩,沿海府縣大多受到侵害。

    劉江測度了地形要勢,請求在金線島西北的望海堝修築城堡,設置烽火台,嚴陣以待。

    十七年六月,望的人說東南方的海島中舉起了火。

    劉江迅疾領兵前去望海堝上。

    倭寇的三十多只船抵達,停泊在馬雄島,登上岸直奔望海堝而來。

    劉江依據山勢設置埋伏,另外派遣將帥截斷了敵人的退路,率領步兵迎戰,假裝退卻。

    賊寇進入埋伏圈中,大炮轟擊伏兵躍起,從辰時一直到酉時,大敗賊寇。

    賊寇逃到櫻桃園的空城堡中。

    劉江松開西邊的包圍讓敵人逃走,再次兵分兩路夾擊,全部消滅了賊寇,斬首一千多級,活捉一百三十人。

    從此倭寇受到了沉重打擊,不敢再進入遼東。

    下詔封為廣寧伯,俸祿一千二百石,賜予世襲誥券,從這時開始改名榮。

    不久派他返回鎮所。

    次年四月去世。

    劉榮身為將領,常常是軍隊的前鋒,無論打向哪里,都沒有打不破的敵陣。

    駕馭士兵有紀律,恩惠信用嚴厲公正。

    對于那些來求和的人,安撫得十分周到。

    去世後,人們都很懷念他。

    贈侯爵,謐號忠武。

    兒子劉湍繼承爵位,去世,沒有兒子,弟弟劉安繼承爵位。

    正統十四年與郭登鎮守大同,也先擁持著英宗抵達城下,請郭注銷來一見。

    郭登不同意。

    劉安出城相見,伏身哭倒在皇帝的跟前。

    景帝降敕令嚴詞責備。

    劉安飛馳抵達京師,說是奉太上皇之命前來密告敵情,並且說已進封自己為侯爵。

    群臣紛紛彈劾,關進監獄判為死罪。

    適逢京師實行戒嚴,釋放劉安充任總兵官,列陣于柬直門。

    賊寇退兵,升為都督同知,防守在白羊口,恢復伯爵。

    英宗恢復帝位,賜予世襲侯爵,再增加俸祿三百石。

    曹欽反叛時,劉安受傷,加官太子少傅。

    成化年間去世。

    贈為峰國公,謐號忠僖。

    傳爵位一直到明朝滅亡。

    朱榮,字仲華,沂州人。

    洪武十四年以總旗身份跟隨西平侯沐英征訂雲南。

    積功升遷任副干戶。

    鎮守大寧,向成祖投降。

    在滑口襲擊孫霖,包圍定州,斷絕南方軍隊的運餉通道,打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仗,論功授官都督愈事。

    永樂四年跟隨新城侯張輔征伐交肚,攻破雞陵關,在白鶴與沐晟會合。

    張輔等人商議決定在嘉林江的上游讓軍隊渡江,派遣朱榮在往下游十八里的地方列陣,並每天增加軍隊人數以迷惑賊寇。

    又建造船只竹筏擺出要渡江的架勢,以牽制敵人。

    賊寇果然分兵渡江並登岸。

    朱榮等人奮力擊殺,大破敵人。

    大軍進軍並攻克多邦城,朱榮的功勞很多。

    皇帝因朱榮曾經耽誤過事情,軍隊返回後評定功勞時,僅僅升為右都督,賞賜白銀和鈔幣。

    七年再次跟隨張輔討伐賊寇余黨,平定了。

    次年督率右掖軍,跟隨出征阿魯台,與劉榮一起升為左都督。

    十二年再次從征北方,與劉榮都身為前鋒。

    這一年的冬季充任總兵官,鎮守大同。

    修築忙牛隆く妹 印 嗌健 苧羈  詞ェ 潛ゅ 艨懿桓銥拷br />
    居住三年後,召回京師。

    十八年代替劉榮鎮守遼東。

    二十年再次從征北方,身為前鋒。

    駐扎在鷓雞偵察賊寇,用五千騎兵監視敵人的動向。

    大部隊駐扎玉沙泉。

    朱榮率領精銳士兵三百人,一人三匹馬,帶著二十天的口糧深入敵陣。

    敵人已經丟棄了牛羊和馬匹駱駝向北逃竄,他們全都收集起來,焚燒了敵人的軍用物資,調動部隊攻破兀良哈。

    軍隊返回,封為武進伯,俸祿一千二百石,仍然鎮守遼東。

    二十二年再次從征北方。

    不久,返回鎮所。

    洪熙元年佩掛征虜前將軍印信,和以前一樣鎮守遼東。

    這一年七月在鎮所去世。

    贈為侯爵,謐號忠靖。

    兒子朱冕繼承爵位。

    因晉王朱濟蟥剛被廢掉,命他鎮守山西,木久召回。

    六年命他去獨石運送糧餉,並且巡視獨石。

    正統四年,佩掛征西將軍印信,鎮守大同。

    十四年從征北方,在陽和作戰,死在戰斗中。

    謐號忠愨。

    兒子朱瑛繼承爵位。

    傳爵位到明朝滅亡。

    費撇,定速人。

    祖父費愚,洪武時任燕王府左相,改授官燕山中護衛指揮使,傳給兒子費肅。

    一直傳到費撇,跟隨成祖起兵有功勞,積官升為後軍都督愈事。

    永樂八年春季,涼州衛千戶虎保、永昌衛千戶亦令真巴等人叛亂,部眾有幾千人,屯扎佔據了驛道。

    新近歸附的伯顏帖木兒等響應他。

    西部邊境為之震動。

    都指揮李智攻打敵人沒有獲勝。

    賊寇揚言要進攻永昌、涼州城。

    皇太子命令費撇前往討伐。

    抵達涼州,李智以及都指揮陳懷率領軍隊前來會合,于足向鎮番進軍。

    在雙城遇上了賊寇。

    費轍攻擊他們的左翼,陳懷等人攻擊他們的右翼。

    賊寇大敗而逃,斬首三百多級。

    追趕到黑魚海,擒獲賊寇一千多人,馬匹駱駝和牛羊十二萬只。

    虎保等人逮遠逃走。

    于是班師回朝。

    十二年充任總兵官,鎮守甘肅。

    費撇因為肅州兵多糧少,倘若有調動開拔,倉促問難以籌措糧餉,請求把在臨鞏征收的稅糧交給附近邊防地區的士兵轉運。

    又因為涼州多有空閑的土地,請求交給軍隊屯田開墾。

    同意了。

    洪熙元年賜予平羌將軍印信。

    永樂時,各邊地都用宦官協助鎮守,他們放縱暴戾專斷軍務,費珊也被他們所牽制。

    仁宗知道後,賜予詔書責備他說︰“你身為名臣之後,受國家的重托,卻低頭接受別人的控制,這難道是大丈夫的所作所為嗎!應當對自身痛加懲戒,以寄希望于以後的成效。”費撇得到書信後上疏拜謝。

    童宗繼位,升為右府左都督。

    元年七月進入朝廷,封為崇信伯,俸祿一千一百石。

    跟隨征討朱高煦,駐扎在流河驛。

    皇帝掛念前鋒薛祿的軍隊人少,命令費讞率領軍隊增援他。

    返回,賜予世襲誥券,再次鎮守甘肅。

    二年,沙州衛的盜賊多次劫走撒馬兒罕以及亦力把里的貢使,費職討伐並打敗了盜賊。

    次年在鎮所去世。

    費轍為人和氣平易,善于安撫士兵。

    在鎮所十五年,轄區之內安孿平靜。

    兒子費釗繼位。

    跟隨征伐鄧茂七,返回後掌管都督府事務。

    天順年問,接受武定侯郭英的第二個孫子郭昭的賄賂,誣陷嫡長孫郭昌不孝順,想爭奪郭昌的爵位。

    司法部門請旨逮捕治罪。

    下詔解除了都督府事務。

    去世,兒子費淮繼承爵位。

    傳到明朝滅亡斷絕。

    譚廣,字仲宏,丹徒人。

    洪武初年,從士兵起家,跟隨征伐金山,任燕山護衛百戶。

    跟隨成祖起兵,率領一百騎兵侵掠涿州,活捉將官三十人。

    在白溝、真定、夾河作戰都有戰功,多次立功後升為指揮使,留下守衛保定。

    都督韓觀率領軍隊十二萬人前來攻打。

    譚廣率領孤軍作戰奮力拒敵四十多天,窺伺機會打敗並趕走了敵人。

    丞樂九年升大寧都指揮愈事。

    主管營建北京。

    不久總領神機營,從征北方,充任驍騎將軍。

    十一年在山西訓練軍隊。

    次年跟隨征伐九龍口,身為前鋒。

    賊寇幾萬人佔據高處,譚廣命令弓箭手射擊敵人。

    萬箭齊發,死去的敵人無法計算。

    乘勝夾攻,賊寇大敗。

    評定戰功,升為都督余事。

    仁宗繼位,提升左都督,佩掛鎮朔將軍印信,鎮守宣府。

    宣宗宣德三年請求軍隊中的衛所按照當地府縣的成例,設立風、雲、雷、雨、山川、社稷的祭壇。

    六年因為宣府糧食少,請求和開平、獨石一樣用召集商人運送糧食以換取鹽的開中法,來充實軍隊的糧食。

    都同意了。

    次年,皇帝听從戶部的建議,命令其它戍守宣府的衛所部隊,都回駐地屯田種地。

    譚廣上言說︰“臣所守衛的邊境有一千四百多里,敵人窺伺可乘之機,不知什麼時候就偷偷出兵。

    倘若有緊急情況,到幾百里之外征集軍隊,力量怎能夠得上?屯田種地的決議,臣愚笨,未見得此法是可行的。”皇帝認為邊境上負責守衛的士兵有余,只命令永樂年問調去戍守的士兵不要派遣。

    璽統初年,朝廷商議因脫歡雖然已求和,但卻狡猾不可揣測,命令譚廣以及其它鎮所的總兵官陳懷、李謙、王或獻上計謀。

    譚廣等人分別獻上建議,大略是說︰“邊境賊寇出沒沒有固定的常規,只有固守防御是上策。

    應當分兵把守要害之地,而暗中派遣精銳部隊巡視塞外,遇到敵人要估量自身的力量或戰或守,用探子去偵察他們,用小部隊去跟蹤他們,賊寇打來什麼也得不到,離去有所畏懼,那麼邊境的禍患就可以減少平息了。”皇帝采納了他們的意見。

    正統六年十一月因抵御敵人的功勞,封為永寧伯,俸祿一千二百石,仍然鎮守宣府。

    八年懇請退休。

    下優詔不準許。

    次年十月召回京師在朝廷召見。

    皇帝憐憫他年老,免去平常的朝見。

    這個月去世,年齡八十二歲。

    謐號襄毅。

    譚廣身材高力氣大,奮斗在軍隊中一直做到大將,大大小小一百多仗,從沒有戰敗過。

    在宣府二十年,修築屯堡,嚴加防備,增加驛站傳遞,又請求給各邊頒發火器。

    將官犯了紀律,立即上奏請求治罪,而安撫士兵有恩信。

    邊境安寧,被稱為名將。

    曾經藉著憤怒杖殺了都司經歷,又因私恨杖打百戶,都被諫議官所彈劾。

    皇上放置一邊不過問。

    去世後,吏部說他沒有世襲誥券,授官他的兒子譚序為指揮使。

    陳懷,合肥人。

    承襲父親的職位為真定副千戶。

    永樂初年,積累功勞做到都指揮愈事。

    跟隨平定安南,升為都指揮使,掌管山西都司事務。

    再次跟隨張輔擒獲了安南賊寇簡定,跟隨都督費撇征伐在涼州叛亂的虎保,都有戰功。

    仁宗登位,升為都督同知。

    宣德元年代替梁銘任總兵官,鎮守窒夏。

    當時官軍征伐交肚的行動多次失敗,下詔派松潘的軍隊增援,將帥士兵害怕前去。

    千戶錢宏與眾人謀劃,假說番人叛亂,率領士兵劫掠麥匝各族。

    番人震驚恐懼,于是反叛。

    殺死指揮陳杰等人,攻陷松潘、迭溪,包圍威州、茂州各州。

    指揮昊玉、韓整、高隆相繼戰敗,西部邊境騷亂起來。

    下詔派遣鴻臚丞何敏、指揮昊璋前去招降賊寵,而命令陳懷統領劉昭、趟安、蔣貴所率領的部隊幾萬人跟在他們的後面。

    昊璋等人抵達,賊寇不服從命令。

    昊璋與龍州知州薛繼賢攻擊賊寇,收復了松潘。

    等到陳懷抵達,仍然用昊璋作前鋒,于是收復迭溪,降伏了二十多個寨子,招降安撫並使之恢復生產的有一萬二千二百多戶人家,讓所劫掠的士兵百姓二千二百多人返回家園,事情得以平定。

    升為左都督,優厚賞賜金幣,而排除昊璋不予記功。

    陳懷留下鎮守四川。

    在鎮所驕橫放縱不守法度,干預百姓事務,收受賄賂包庇有罪之人,侵佔奪取屯田,用笞條責打食事柴震等人,多次被諫議官所彈劾。

    皇帝降下敕令責備他,再拿出御史王禮的彈劾奏章給他看。

    陳懷認催。

    被放置一邊不再過問。

    六年,松潘的勒都、北定各族與空郎、龍溪各寨番人再次叛亂。

    陳懷派出軍隊作戰失敗,指揮安寧等死去的人有三百多。

    陳懷于是親自督率軍隊深入,攻破革兒骨寨,進軍攻打空郎的乞兒洞。

    賊寇戰敗,被斬首和掉下懸崖死去的人不訐其數。

    革兒骨賊寇又聚集了不開化的苗人迎戰。

    攻擊打敗了賊寇,圍剿並將他們全部殺光。

    于是任昌、牛心各寨的番人听到風聲後乞求投降,所有的賊寇都得到平定。

    很久以後,巡按御史以及按察使再次上奏︰“陳懷僭越名位奢侈過分。

    每天清晨,命令三個部門的官員分別站立在兩邊,有事情下跪稟白。

    陳懷坐在中間,口稱按皇上旨意進行調遣。

    況且天天因酒廢事,不整頓邊境防備,致使城堡村寨被敵人侵佔。”宣宗發怒,召陳懷返京,命令文武大臣審訊他,按他的罪狀應當殺頭。

    被關進都察院監獄,寬恕死罪而剝奪官職。

    正統二年以原來的官職鎮守大同。

    當時對北方來的貢使天天要供給他們糧食,成為當地軍士百姓的負擔。

    陳懷報告了朝廷,得到減輕。

    遇了二年,因年老召回京師,命他總理中府事務。

    九年春季,與宦官但住出兵古北口,征討兀良哈。

    返回後與馬亮等人同時受封,而陳懷得以封為平鄉伯。

    十四年隨從護駕出征北方,死在土木之難中。

    贈為侯爵,謐號忠毅。

    兒子陳輔懇請承襲爵位,吏部說沒有世襲誥券,堅持不批準。

    景帝因陳懷死于國事,同意了。

    陳輔去世,兒子陳政請求承襲,吏部像當初一樣堅持,皇帝下旨準許繼位。

    陳政鎮守兩廣很久,自己陳述軍功,懇請世襲誥券,吏部又堅持不同意,下詔賜給了他。

    陳政去世,兒子陳信繼位。

    弘治年問去世,沒有兒子,弟弟陳俊承襲指揮使。

    馬亮,淇縣人。

    以燕山衛卒的身份跟隨成祖起兵,積功做到都指揮愈事。

    宣宗時官做到左都督。

    在征伐兀良哈的戰役中,偕同宦官劉永誠從劉家口出兵,到黑山、大松林、流沙河各地,遇到賊寇,戰勝了他們,返回後封為招遠伯。

    這一戰役,因為是王振主持的,所以各將帥即使功勞很少也都得以封官。

    馬亮擅長于騎馬射箭,每次戰斗都親自帶領士兵沖殺在最前面,每次戰斗都取得勝利,當時被稱為勇猛的將領。

    封招遠伯三年後去世。

    謐號榮毅。

    蔣貴,字大富,江都人。

    以燕山衛士兵的身份跟隨成祖起兵。

    雄壯偉岸力氣大,擅長騎馬射箭,積功做到昌國衛指揮同知。

    跟隨大部隊征伐交趾以及沙漠,升為都指揮余事,掌管彭城衛事務。

    童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各番族叛亂,充任右參將,跟隨總兵官陳懷討伐番人。

    招募當地的向導,越過天險而進軍,逼近敵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幾仗,大敗敵人。

    升為都指揮同知,鎮守密雲。

    宣德七年再次任命為參將,輔助陳懷鎮守松潘。

    次年升任都督愈事,充任副總兵,協助方政鎮守。

    又次年,各番族再次叛亂,方政等人兵分幾路進軍討伐。

    蔣貴督率士兵四千人,攻破任昌大寨,會同都指揮趙得、宮聚的軍隊先後討伐平定了龍溪等三十七寨,斬首一千七百人,跳崖落水而死的敵人無法計算。

    捷報上達朝廷,升焉都督同知,充任總兵官,佩掛平蠻將軍印信,代替方政鎮守。

    英宗登位,蔣貴因為自己所管轄的都是極其邊遠的地區,上奏請求增加軍士每月的口糧。

    正統元年召回京師,任右都督。

    阿台侵犯甘州、涼州,邊地守將報告戰事危急,請求援助,朝廷命蔣貴佩掛平虜將軍印信,率領軍隊討伐敵人。

    賊寇侵犯莊浪,都指揮江源戰死,死去的士兵有一百四十多人。

    侍郎徐彈劾蔣貴,朝廷商議認為蔣貴正在甘州挑選兵馬,兵勢還達不到莊浪,而莊浪是徐統轄的,斥責徐將罪過推到別人身上,將蔣貴放置一邊不再問罪。

    次年春季,探子來報敵人駐扎在賀蘭山後面。

    詔令大同總兵官方政、都指揮楊洪從大同出兵向西移動,蔣貴與都督趙安從涼州邊塞出兵會同圍剿。

    蔣貴抵達魚兒海子,都指揮安敬說前面途中沒有水草,領兵撤還。

    鎮守陝西的都御史陳鎰上報這一情況,尚書王驥出京主管邊疆事務,斬了安敬,責成蔣貴立功贖罪。

    蔣貴感激振奮,適逢朵兒只伯對自己的罪行感到害怕,接連派遣使者來進貢,敵人的勢力稍稍削弱。

    蔣貴率領輕騎兵在狼山打敗了敵人,一直追到石城。

    不久,听說朵兒只伯在兀魯乃地區依附了阿台,蔣貴就率領二千五百人作先鋒前去襲擊。

    副將李安阻止這樣做,蔣貴拔出劍厲聲呵叱李安說︰“哪個敢阻攔軍事行動就殺了他。”于是從鎮夷出兵,從小路迅疾奔馳了三天三夜,抵達敵人的巢穴。

    阿台正在放馬,蔣貴突然間沖入馬群,命令士兵用鞭子拍擊弓箭袋以驚嚇馬群,馬全都跑散了。

    敵人失去了馬,就拉開弓箭徒步戰斗。

    蔣貴放任騎兵踐踏擊殺,指揮毛哈阿奮勇殺入敵陣,大敗賊寇。

    又將軍隊分為兩翼,另外派遣百名騎兵登上高處布為疑兵迷惑敵人,轉戰八十里。

    適逢任禮也追擊敵人一直到黑泉,阿台與朵兒只伯率領幾名騎兵遠遠逃走,西部邊境全部平定。

    宣德三年四月,王驥將捷報上報朝廷,評定功勞封蔣貴為定西伯,俸祿一千二百石,賜給世襲誥券。

    次年代替任禮鎮守甘肅。

    又次年冬季,因征討麓川的蠻人思任發,召回京師。

    六年命他佩掛平蠻將軍印信,充任總兵官,與王驥率領軍隊抵達金齒。

    兵分幾路進軍直搗麓川的上江寨,攻破杉木籠山的七個村寨以及馬鞍山的大象隊列,戰功都是第一。

    事情詳細地記載在《王驥傳》中。

    次年,軍隊撤還,進封為侯爵,增加俸祿三百石。

    八年夏季,再次佩掛平蠻將軍印信,與王驥一起討伐思任發的兒子思機發,攻破了他的寨子。

    次年,軍隊撤還,賞賜非常優厚,增加年俸祿五百石。

    在這次戰役中,蔣貴的兒子蔣雄乘敵人潰敗,率領三十人深入敵陣,敵人斷絕了他的後路,就自刎沉沒江中。

    被贈為懷遠將軍、彭城衛指揮使。

    十四年正月,蔣貴去世,年齡七十歲。

    贈涇國公,謐號武勇。

    蔣貴從士兵起家,不識字,天性質樸實在,常忘記自己的身份與下面的人交往,能與士兵同甘共苦。

    出邊境討伐賊寇,農服糧食和武器等常常是自己背著,不用一個役夫,面對敵陣則是親自沖殺在士兵之前,因此所到之處都能建功。

    兒子蔣義,因病不能繼承爵位,以蔣義的兒子蔣琬承襲侯爵。

    天順末年,佩掛平羌將軍印信,在甘肅總管軍隊,修築了甘州的沙河等城堡。

    成化八年召回,協助守衛南京,兼任操江總督。

    十年入京督率十二團營,不久兼任神機營總兵。

    上言說︰“太祖開始建築南京,在京城之外再修築土城以保衛居民,實在是萬世的大業。

    如今北京只有內城。

    己巳之變時,敵人的騎兵直驅逼近城下,可以此為借鑒。

    現今西北角的城牆故址還在,立即頒發提倡招募的命令,並以做工代罰作為輔助辦法,成功是不難的。”又上言︰“大同、宣府各邊塞之下,肥沃的田地不止幾十萬畝,都被豪門大盧所佔據。

    京師之內的八府,良田也一半屬于權勢要人之家,小民卻失去產業。

    假使邊疆有緊急情況,內地用什麼來資助邊地?運糧通道一旦被阻,用什麼來供給京師?請求派遣給事、御史巡查考核邊塞之下的田地,確定這些田地應交納的稅額,京師之內的民田,嚴令豪門大戶不得侵奪。

    希望軍隊百姓有足夠的糧食而內地塞外都有儲備。”奏章下交有關部門。

    雖然未能全部施行,但當時的輿論都贊同他的意見。

    十三年率領京軍去大同、宣府 衛秋收,並上陳事宜十幾件。

    都得到批準。

    十五年偕同汪直巡 遼東的邊疆事務。

    成化二十年佩掛將軍印信,出兵抵御邊疆的賊寇。

    賊寇退兵後返回京師,多次加官為太保兼太子太傅。

    去世,贈涼國公,謐號敏毅。

    兒子蔣驥繼位,掌管京師營兵。

    弘治年問充任總兵官,先後鎮守薊州、遼東、湖廣。

    在朝廷內外做官二十年,家中沒有多余的錢財。

    再傳位到孫子蔣傅。

    嘉靖年問,多次掌管軍府事務。

    佩掛征蠻將軍印信,鎮守兩廣。

    以平定海上賊寇以及慶遠瑤人的功勞,加封太子太保。

    明代滅亡,爵位斷絕。

    任禮,字尚義,臨漳人。

    以燕山衛士兵的身份跟隨成祖起兵,積累戰功做到山東都指揮使。

    永樂二十年提升為都督愈事,跟隨出征北方,走在部隊前面偵察敵情,返回後受到優厚賞賜。

    仁宗登位,命他掌管廣西都司事務,不久改任遼東。

    宣宗登位,升為都指揮同知,從軍平定樂安,又跟隨征討兀良哈,回來時為後衛阻擋敵人。

    英宗登位,升為左都督。

    璽統元年佩掛平羌將軍印信,充任左副總兵鎮守甘肅。

    阿台、朵兒只伯多次進犯肅州,皇帝發詔書譴責他。

    二年賊寇再次侵犯莊浪。

    都指揮魏榮打退了敵人,擒獲朵兒只伯的佷子把禿孛羅。

    任禮上報朝廷。

    三年與王驥、蔣貴出兵塞外,在石城打敗朵兒只伯,又分兵到達梧桐林、亦集乃,進軍到黑泉撤還。

    斬首擒獲很多敵人,封為寧遠伯,俸祿一千二百石。

    次年返回朝廷。

    又次年代替蔣貴鎮守甘肅。

    八年,赤斤蒙古衛都督且旺失加苦于也先的殘暴蠻橫,想移兵駐扎在也洛卜刺。

    任禮因為那里靠近肅州,堅持不準許。

    不久,他們上奏請求在那里修建寺廟。

    任禮再次上言說準許他們修建寺廟,他們必定移居那里,留下後患,享情竟得以平息。

    當時邊疆守將的家人開墾邊塞上的土地,每頃土地要交納稅糧十二石。

    任禮接連向朝廷請求,得以減去四石。

    這時候邊塞沒有緊急情況,任禮就與巡撫曹翼屯田儲積糧食,修理兵器訓練士兵,邊疆防備非常鞏固。

    垂統十一年,沙州衛都督喃哥兄弟之間爭斗,部眾也分離成兩派。

    任禮想乘他們饑餓窘迫之時,將他們遷往內地。

    適逢喃哥也請求居住到肅州邊境之內來。

    任禮就派遣都指揮毛哈刺前去安撫那里的部眾,而親自率領部隊隨後前往。

    等到了那里,喃哥又持首尾兩端遲疑不決。

    他的部下想去投奔瓦剌,任禮進兵逼近他們,于是收歸了他們全部人馬一千二百多人返回。

    事情上報朝廷,賞賜很是優厚。

    當時瓦刺的也先勢力正當興盛,封喃哥的弟弟鎖南奔為祁王。

    任禮認為兩股賊寇會合一起則形勢更加難以控制,派人招降鎖南奔。

    鎖甫奔想听從還未最後決定時,任禮暗中派部隊直抵罕束,捆了他而返回。

    皇帝非常高興,賜給任禮鐵券,令他世代承襲。

    十四年,也先兵分幾路進犯,抵達肅州。

    任禮派遣副將抵御敵人,兩次作戰兩次失敗,失去士兵馬匹以萬計。

    征召回朝,以伯爵的身份回到府第。

    景泰初年,提督三千營,因年老退休。

    很久以後,再次起用守備南京,入京掌管中軍都督府。

    任禮從士兵起家,做到大將,謹慎奉法。

    成化初年去世。

    贈侯爵,謐號僖武。

    兒子任壽繼位,任總兵鎮守陝西。

    因征伐滿四戰斗失利獲罪,寬宥他死罪流放戍守邊地。

    兒子任弘,賜予世襲指揮使。

    趟安,狄道人。

    堂兄趟琦,任土指揮同知,因事獲罪被處死,趙安被貶謫戍守甘州。

    永樂元年進獻馬匹,任臨洮百戶,出使西域。

    從征北方有功勞,積功升為都指揮同知。

    童德二年,松潘番人叛亂。

    充任左參將,跟隨總兵陳懷討伐平定了叛亂,升焉都督愈事。

    當時商議討伐兀良哈,下詔趟安與史昭統率所屬部隊前往京師。

    兀良哈旋即前來朝見,朝廷命趙安返回原來衛所。

    出使烏思藏,四年返回。

    次年再次以左參將身份跟隨史昭討伐曲先,斬首擒獲很多。

    九年,宦官宋成等人出使烏思藏,命令趙安率領士兵一千五百人護送到畢力木江。

    不久與侍郎徐出兵塞外討伐阿台、朵兒只個,打敗了敵人。

    正統元年升為都督同知,充任右副總兵官,協助任禮鎮守甘肅。

    次年與蔣貴出兵塞外,圍剿賊寇但沒有功勞。

    三年,再次與王驥、任禮、蔣貴分兵進軍,抵達刁力溝後抓獲右丞、達魯花赤等三十人。

    以戰功封為會川伯,俸祿一千石。

    次年移兵鎮守涼州。

    趙安的家在臨洮,他的姻親朋黨和家奴僕役大多是強盜,副使陳斌將此上報朝廷。

    在涼州又招了很多無賴之人作為奴僕,騷擾百姓,又被御史孫毓所彈劾。

    下韶都不予過問。

    趙安作戰勇敢有大將的才略,與蔣貴、任禮一同被稱為西部邊疆的良將。

    九年十二月去世。

    兒子趙英任指揮使,建立戰功,升為都督同知。

    趙輔,字良佐,鳳陽人。

    承襲職位任濟寧衛指揮使。

    景帝繼位,尚書王直等人以將帥之才薦舉,提拔為代理都指揮余事,充任左參將,守衛懷來。

    天順初年,征召進入右府管事。

    成化元年以中府都督同知的官職拜官征夷將軍,與韓雍一起討伐兩廣的蠻人,攻克大藤峽,返回後封為武靖伯。

    不久蠻人又進入潯州,諫議官交相彈劾。

    廣西巡按御史端宏說︰“賊寇的傳播和毒害正盛廣,而趟輔卻胡亂說賊寇已消滅干淨了,冒功封爵,如不定趙輔的罪就無法以示儆戒。”趙輔于是自己陳述戰功,將罪遇推到守將歐信的身上。

    皇帝都沒有問罪。

    三年總領軍隊出征迤束,與都御史李秉從撫順出發深入,接連作戰有功勞,進為侯爵。

    八年,朝廷商議大規模興兵搜索河套,拜趙輔為將軍,陝西、延綏、寧夏三個鎮的軍隊都听從趟輔的指揮管轄。

    趙輔抵達榆林,賊寇已經深入內地大肆劫掠。

    趟輔無法制止,與王越一起上疏請求停止出兵。

    諫議官交相上疏論趙輔的罪狀。

    命令給事中郭鏜前去調查,返京後上言說︰“賊寇于六月進入平涼、鞏昌、臨洮,殺害掠奪人和牲畜。

    到了七月在慶陽的境內橫沖直撞。

    趙輔與王越抵達榆林後禾再進軍,應當治他拖延軍隊、忽視賊寇的罪。”皇帝不采納。

    趙輔返回京師,仍然督率京營。

    上言的人攻擊他更加得力,下韶姑且將這件事放置一邊。

    趟輔辭去侯爵,懇求世襲伯爵。

    皇帝準許他世襲伯爵,但他本人仍然為侯爵,僅僅減去俸祿二百石。

    諫議官竭力爭辯。

    不予采納。

    趙輔再次上疏表白功績,說減少俸祿無法贍養老人。

    又說皇上命令宦官盧永征伐南蠻,黃順、汪直征伐東北,都是極大的功績,應當交付史館記載下來。

    余子俊等人請求將趙輔治罪,終究不予問罪。

    十二年解除京營事務,在家居住十年後去世,贈為容國公,謐號恭肅。

    趙輔年輕時善辯有才智,擅長做詩丈,喜歡結交文人,又喜歡結交那些有權勢和受皇上寵愛的人。

    因此多次遭到抨擊和彈劾,最終沒有禍患。

    兒子趟承慶繼承伯爵,協助防守南京。

    正德初年,因為傳抄諫議官劉蒞的奏疏獲罪,為劉瑾所厭惡,削去一半俸祿閑居在家。

    傳四代到玄孫趙光速,萬歷年間鎮守湖廣。

    明代滅亡于是斷絕。

    劉聚,是太監永誠的佷子。

    任金吾指揮同知。

    因“奪門之變”的功勞,升為都指揮愈事,又越級提升為都督同知。

    參與討伐曹欽,進升右都督。

    成化六年以右副總兵跟隨朱永前往延綏,追擊賊寇到黃草梁。

    遇到埋伏,在激戰中傷了下巴,手下人奮力保護免落敵手。

    一會兒又與都督範瑾等人追擊賊寇到青草溝,打敗敵人。

    朱永等人追擊賊寇到牛家寨,劉聚也憑借著南山奮力進攻。

    賊寇大敗,逃出境外。

    評定戰功升焉左都督,因宮內有人援助特別加封為寧晉伯。

    八年冬季代替趟輔任將軍,總領陝西各鎮軍隊。

    賊寇入侵花馬池,率領副總兵孫鈸、游擊將軍王璽等人追擊打退了敵人。

    撤還抵達高家堡,賊寇再次入侵,又打敗敵人。

    追趕到漫天嶺,伏兵躍起兩面夾擊,又打敗了敵人。

    孫鐵、王璽也另外在井油山攻破賊寇。

    捷報上報朝廷,賜予世襲誥券。

    這一年冬季,孛羅忽、滿都魯、乩加思蘭聯合兵力深入內地,一直到秦州、安定、會寧備州縣,方圓有幾千里。

    賊寇退走後,正好王越從紅鹽池撤還,就胡亂說打了大勝仗並上報朝廷,下詔書嘉獎慰勞。

    不多時,紀功兵部員外郎張謹彈劾劉聚以及總兵官範瑾等六名將領,誅殺遭掠奪的人以冒功。

    六科給事中以及御史紛紛上奏章彈劾。

    下詔派遣給事中韓文前往調查,返回後上奏與張謹所說的相同。

    所上報的斬首功勞一百五十人,其實僅僅只有十九個首級。

    皇帝因賊寇既已逃遁,放置一邊不過問。

    劉聚不久去世。

    贈侯爵,謐號威勇。

    傳位給劉祿再到劉福。

    劉福,弘治年問掌管三千營,加官太子太保。

    去世,兒子劉岳繼位。

    去世,佷子劉文請求繼位。

    吏部說劉聚沒有什麼大功,子孫不應當再承襲。

    世宗不同意,命令劉文繼位。

    也傳位到明代滅亡斷絕。

    贊曰︰宋晟在太祖的時候,就與諸位開國元勛一起混跡于軍隊行伍之中,以後四次鎮守涼州,威名遠播于西部邊陲。

    兩個兒子娶公主為妻,世代列于顯貴的爵位,功名盛大。

    薛祿以下眾人,都參與了“靖難”之役。

    薛祿參加了束昌、滹沱的戰斗,劉榮守衛永平,譚廣守衛保定,用力最大。

    雖然在記錄功勛之日,未能立即得以封為列侯,但卻各以積累的功績受到冊封。

    他們的善于妄撫士兵,謹慎牢固地守衛疆土,嚴格恭謹地奉行職守,有足以崇尚的美德。

    趙輔、劉聚的功績速遠遜色于前面各位,而世襲祿位的盟約,卻與國家相始終,真是深厚的寵幸啊。

    眾人都以勛爵的身份鎮守邊陲,因此將他們歸為一類著錄在此篇中。


如果你對明史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明史》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