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163 列傳第五十一

類別︰史部 作者︰張廷玉(清) 書名︰明史

    【  原文】

    ○李時勉 陳敬宗 劉鉉薩琦 邢讓李紹林瀚子庭昂 庭機孫 烴 謝 魯趙永

    李時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時,冬寒,以衾裹足納桶中,誦讀不已。中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進學文淵閣,與修《太祖實錄》。授刑部主事,復與重修《實錄》。書成,改翰林侍讀。

    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十九年,三殿災,詔求直言。條上時務十五事。成祖決計都北京,時方招圃度恕6泵閶雜﹦ㄖ 牽 霸豆牘比瞬灰聳谷壕娛隆b璧 狻R眩 燮淥擔 嘀惺輩。 種 兀桓慈 誘   潿嗍┬小Q氨徊饗掠K曖嗟檬停 釗偌齦粗啊

    洪熙元年復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對不屈。命武士撲以金瓜,脅折者三,曳出幾死。明日,改交道御史,命日慮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錦衣衛獄。時勉于錦衣千戶某有恩,千戶適蒞獄,密召醫,療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漸,謂夏原吉曰︰“時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時勉得罪先帝狀。帝震怒,命使者︰“縛以來,朕親鞫,必殺之。”已,又令王指揮即縛斬西市,毋入見。王指揮出端西旁門,而前使者已縛時勉從端東旁門入,不相值。帝遙見罵曰︰“爾小臣敢觸先帝!疏何語?趣言之。”時勉叩頭曰︰“臣言諒暗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帝聞言,色稍霽。徐數至六事止。帝令盡陳之。對曰︰“臣惶懼不能悉記。”帝意益解,曰︰“是第難言耳,草安在?”對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稱時勉忠,立赦之,復官侍讀。比王指揮詣獄還,則時勉已襲冠帶立階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實錄》成,遷侍讀學士。帝幸史館,撒金錢賜諸學士。皆俯取,時勉獨正立。帝乃出余錢賜之。正統三年以《宣宗實錄》成,進學士,掌院事兼經筵官。六年代貝泰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初,時勉請改建國學。帝命王振往視,時勉待振無加禮。振餃之,廉其短,無所得。時勉嘗芟彝倫堂樹旁枝,振遂言時勉擅伐官樹入家。取中旨,與司業趙琬、掌饌金鑒並枷國子監前。官校至,時勉方坐東堂閱課士卷,徐呼諸生品第高下,顧僚屬定甲乙,揭榜乃行。方盛署,枷三日不解。監生李貴等千余人詣闕乞貸。有石大用者,上章願以身代。諸生圜集朝門,呼聲徹殿庭。振聞諸生不平,恐激變。及通政司奏大用章,振內慚。助教李繼請解于會昌侯孫忠。忠,皇太後父也。忠生日,太後使人賜忠家。忠附奏太後,太後為言之帝。帝初不知也,立釋之。繼不拘檢柙,時勉嘗規切之。繼不能盡用,然心感時勉言,至是竟得其助。

    大用,豐潤人。樸魯,初不為六館所知,及是名動京師。明年中鄉試,官至戶部主事。

    九年,帝視學。時勉進講《尚書》,辭旨清朗。帝悅,賜予有加。連疏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請。朝臣及國子生餞都門外者幾三千人,或遠送至登舟,候舟發乃去。

    英宗北狩,時勉日夜悲慟。遣其孫驥詣闕上書,請選將練兵,親君子,遠小人,褒表忠節,迎還車駕,復仇雪恥。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時勉卒矣,年七十七。謚文毅。成化五年,以其孫請,改謚忠文,贈禮部侍郎。

    時勉為祭酒六年,列格、致、誠、正四號,訓勵甚切。崇廉恥,抑奔競,別賢否,示勸懲。諸生貧不能婚葬者,節省餐錢為贍給。督令讀書,燈火達旦,吟誦聲不絕,人才盛于昔時。

    始,太祖以宋訥為祭酒,最有名。其後寧化張顯宗申明學規,人比之訥。而胡儼當成祖之世,尤稱人師。然以直節重望為士類所依歸者,莫如時勉。英國公張輔暨諸侯伯奏,願偕詣國子監听講。帝命以三月三日往。時勉升師席,諸生以次立,講《五經》各一章。畢事,設酒饌,諸侯伯讓曰︰“受教之地,當就諸生列坐。”惟輔與抗禮。諸生歌《鹿鳴》之詩,賓主雍雍,盡暮散去,人稱為太平盛事。

    陳敬宗,字光世,慈溪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進學文淵閣,與修《永樂大典》。書成,授刑部主事。又與修《五經四書大全》,再修《太祖實錄》,授翰林侍講。內艱歸。

    宣德元年起修兩朝實錄。明年轉南京國子監司業。帝諭之曰︰“侍講,清華之選;司業,師儒之席。位雖不崇,任則重矣。”九年,秩滿,選祭酒,正統三年上書言︰“舊制,諸生以在監久近,送諸司歷事。比來,有因事予告者,遷延累歲,至撥送之期始赴,實長奸惰,請以肄業多寡為次第。又近有願就雜職之例,士風卑陋,誠非細故,請加禁止。”從之。

    敬宗美須髯,容儀端整,步履有定則,力以師道自任。立教條,革陋習。六館士千余人,每升堂听講,設饌會食,整肅如朝廷。稍失容,即令待罪堂下。僚屬憚其嚴,誣以他事,訟之法司。周忱與敬宗善,曰︰“盍具疏自理。”為屬草,辭稍遷就。敬宗驚曰︰“得無誑君耶?”不果上,事亦竟白。

    滿考,入京師,王振欲見之,令忱道意。敬宗曰︰“吾為諸生師表,而私謁中貴,何以對諸生?”振知不可屈,乃貽之文錦羊酒,求書程子《四箴》,冀其來謝。敬宗書訖,署名而已。返其幣,終不往見。王直為吏部尚書,從容謂曰︰“先生官司成久,將薦公為司寇。”敬宗曰︰“公知我者,今與天下英才終日論議,顧不樂耶?”性善飲酒,至數斗不亂。襄城伯李隆守備南京,每留飲,聲伎滿左右。竟日舉杯,未嘗一盼。其嚴重如此。

    十二年冬乞休,不允。景泰元年九月與尚書魏驥同引年致仕。家居不輕出。有被其容接者,莫不興起。天順三年五月卒,年八十三。後贈禮部侍郎,謚文定。

    初,敬宗與李時勉同在翰林,袁忠徹嘗相之。曳二人並列曰︰“二公他日功名相埒。”敬宗儀觀魁梧,時勉貌稍寢,後二人同時為兩京祭酒。時勉平恕得士,敬宗方嚴。終明世稱賢祭酒者,曰南陳北李。

    劉鉉,字宗器,長洲人。生彌月而孤。及長,l股療母疾。母卒,哀毀,以孝聞。永樂中,用善書征入翰林,舉順天鄉試,授中書舍人。宣德時,預修成祖、仁宗《實錄》,遷兵部主事,仍供事內廷。正統中,再修《宣宗實錄》,進侍講。以學士曹鼐等薦,與修撰王振教習庶吉士。

    景帝立,進侍講學士,直經筵。三年,以高谷薦,遷國子祭酒。時以國計不足,放遣諸生,不願歸者停其月廩。鉉言︰“養才,國家急務。今倉廩尚盈,奈何靳此?”遂得復給。又今甄別六館生,年老貌寢,學藝疏淺者,斥為民。鉉言︰“諸生荷教澤久,豈無片長?況離親戚,棄墳墓,艱苦備至,一旦被斥,非朝廷育才意。乞揀年貌衰而有學者,量授之官。”帝可其奏。尋以母喪歸。服闕,赴都,陳詢已為祭酒。帝重鉉,命與詢並任。天順初,改少詹事,侍東宮講讀。明年十月卒。帝及太子皆賜祭,賻贈有加。憲宗立,贈禮部侍郎,謚文恭。

    鉉性介特,言行不苟。教庶吉士及課國子生,規條嚴整,讀書至老彌篤。仲子瀚以進士使南方。瀕行,閱其衣篋。比還,篋如故,乃喜曰︰“無玷吾門矣。”瀚官終副使,能守父訓。

    薩琦,字廷。其先西域人,後著籍閩縣。舉宣德五年進士。歷官禮部侍郎兼少詹事。天順元年卒。琦有文德,狷潔不苟合。名行與鉉相頡頏雲。

    邢讓,字遜之。襄陵人。年十八,舉于鄉,入國子監。為李時勉所器,與劉齊名。登正統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

    景泰元年,李實自瓦剌還,請再遣使迎上皇。景帝不許。讓疏曰︰“上皇于陛下有君之義,有兄之恩,安得而不迎?且令寇假大義以問我,其何辭以應?若從群臣請,仍命實齎敕以往,且述迎復之指。雖上皇還否未可必,而陛下恩義之篤昭然于天下。萬一迎而不許,則我得責直于彼,以興問罪之師,不亦善乎。”疏入,帝委曲諭解之。天順末,父憂歸。未終喪,起修《英宗實錄》,進修撰。

    成化二年超遷國子祭酒。慈懿太後崩,議廟禮,讓率僚屬疏諫。兩京國學教官,例不得遷擢,讓等以為言,由科目者,滿考得銓敘。讓在太學,亦力以師道自任,修《闢雍通志》,督諸生誦小學及諸經。痛懲謁告之弊,時以此見稱,而謗者亦眾。為人負才狹中。意所輕重,輒形于詞色,名位相軋者多忌之。

    五年擢禮部右侍郎。越二年,以在國子監用會饌錢事,與後祭酒陳鑒、司業張業、典籍王允等,俱得罪坐死。諸生訴闕下,請代。復詔廷臣雜治,卒坐死,贖為民。

    鑒既得罪,吏部尚書姚夔請起致仕禮部侍郎李紹為祭酒。馳召之,而紹已卒。

    紹字克述,安福人。宣德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大學士楊士奇臥病,英宗遣使詢人才,士奇舉紹等五人以對。土木之敗,京師戒嚴,朝士多遣家南徙。紹曰︰“主辱臣死,奚以家為?”卒不遣。累遷翰林學士。以李賢、王翱薦,擢禮部侍郎。成化二年以疾求解職。紹好學問,居官剛正有器局,能獎掖後進。其卒也,帝深惜之。

    林瀚,字亨大,閩人。父元美,永樂末進士,撫州知府。瀚舉成化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再遷諭德,請急歸。

    弘治初,召修《憲宗實錄》。充經筵講官。稍遷國子監祭酒,進禮部右侍郎,掌監事如故。典國學垂十年,饌銀歲以百數計,悉貯之官,以次營立署舍。師儒免僦居,由瀚始。歷吏部左、右侍郎。

    十三年拜南京吏部尚書。以災異率群僚陳十二事。御史王獻臣自遼東逮下詔獄,儒士孫伯堅等夤緣為中書舍人。瀚疏爭,忤旨。乞罷,不許。已,奏請重根本︰曰保固南京,曰佑啟皇儲,曰撫綏百姓,曰增進賢才。

    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書馬文升去位,言官丘俊、石介等薦瀚。帝用侍郎焦芳,乃改瀚南京兵部,參贊機務。命未至,瀚引疾乞休,因陳養正心、崇正道、務正學、親正人四事。優詔慰留。時災異數見,瀚及南京諸臣條時政十二事。語涉近幸,多格不行。

    瀚素剛方,與守備中官不合,他內臣進貢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譖于劉瑾。會劉健、謝遷罷政,瀚聞太息。言官戴銑等以留健、遷被征,瀚獨贐送,瑾聞益恨。明年二月假銑等獄詞,謫瀚浙江參政。致仕。旋指為奸黨。瑾誅,復官,致仕。予月廩歲隸如故事。尋命有司歲時存問。瀚為人謙厚,而自守介然。卒年八十六。贈太子太保,謚文安。子九人,庭昂、庭機最顯。

    庭昂,字利瞻。瀚次子也。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歷職方郎中。吏部尚書張彩欲改為御史,固謝之,乃以為甦州知府。頻歲大水,疏請停織造,罷繁征,割關課備振。再上,始報可。遷雲南左參政。正德九年,以父老乞侍養。時子炫已成進士,官禮部主事,亦謁假歸。三世一堂,鄉人稱盛事。

    嘉靖初,父憂,服闋,起官江西,歷湖廣左、右布政使。舉治行卓異,擢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諸府。歷工部右侍郎。應詔言郊壇大工,南城、西苑相繼興作,請以儉約先天下。又因災傷,乞撤還采木、燒造諸使。進左,拜尚書,加太子太保。時帝方大興土木功,庭昂所規畫多稱意。會詔建沙河行宮,庭昂議加天下田賦,為御史桑喬、給事中管見所劾。乞罷,歸卒,贈少保,謚康懿。炫終通政司參議。

    庭機,字利仁,瀚季子也。嘉靖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遷司業,擢南京祭酒,累遷至工部尚書。穆宗立,調禮部,俱官陪京。時子已為祭酒,遂致仕歸。萬歷九年卒,年七十有六。贈太子太保,謚文僖。子、烴。

    ,字貞恆,庭機長子。嘉靖二十六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景恭王就邸,命侍講讀。三遷國子祭酒。自祖瀚,父庭機,三世為祭酒,前此未有也。,隆度改元,擢禮部右侍郎,充日講官。寇犯邊,條上備邊七事。改吏部,調南京吏部,署禮部事。魏國公徐鵬舉廢長立幼,持不可。萬歷元年進工部尚書,改禮部。仍居南京。名位一與父庭機等。母喪去官。服闋,以庭機篤老侍養,家居七年,先父庭機卒。贈太子少保,謚文恪。明代三世為尚書,並得謚文。林氏一家而已。子世勤,性篤孝。芝生者三,枯篁復青。御史上其事,被旌。

    烴字貞,庭機次子也。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廣西副使。兄卒,請急歸養。久之,歷太僕少卿。因災異極陳礦稅之害,請釋逮系諸臣。不報。終南京工部尚書致仕。林氏三世五尚書,皆內行修潔,為時所稱。

    謝,字鳴治,浙江太平人。天順末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預修《英宗實錄》。性介特,力學慕古,講求經世務。

    成化九年校勘《通鑒綱目》,上言︰“《綱目》一書,帝王龜鑒。陛下命重加考定,必將進講經筵,為致治資也。今天下有太平之形,無太平之實,因仍積習,廢實徇名。曰振綱紀,而小人無畏忌;曰勵風俗,而縉紳棄廉恥。飭官司,而污暴益甚;恤軍民,而罷敝益極。減省有制,而興作每疲于奔命;蠲免有詔,而征斂每困于追呼。考察非不舉,而幸門日開;簡練非不行,而私撓日眾。賞竭府庫之財,而有功者不勸;罰窮讞覆之案,而有罪者不懲。以至修省祈禱之命屢頒,水旱災傷之來不絕。禁垣被震,城門示災,不思疏動旋轉,以大答天人之望,是則誠可憂也。願陛下以古證今,兢兢業業,然後可長治久安,而載籍不為無用矣。”帝不能從。

    時塞上有警,條上備邊事宜,請養兵積粟,收復東勝、河套故疆。又言︰“今之邊將,無異晚唐債帥。敗則士卒受其殃,捷則權豪蒙其賞。且克侵軍餉,辦納月錢,三軍方怨憤填膺,孰肯為國效命者?”語皆切時弊。秩滿,進侍講,直經筵。遭兩喪,服除,以親不逮養,遂不起。

    弘治初,言者交薦,以原官召修《憲宗實錄》。三年擢南京國子祭酒。上言六事,曰擇師儒,慎科貢,正祀典,廣載籍,復會饌,均撥歷。其正祀典,請進宋儒楊時而罷吳澄。禮部尚書傅瀚持之,乃進時而澄祀如故。

    明年謝病去。家居將十年,薦者益眾。會國子缺祭酒,部議起之。帝素重,擢禮部右侍郎,管祭酒事。屢辭,不許。時章懋為南祭酒,兩人皆人師,諸生交相慶。居五年,引疾歸。

    經術湛深,為文章有體要。兩為國子師,嚴課程,杜請謁,增號舍,修堂室,擴廟門。置公廨三十余居其屬。諸生貧者周恤之,死者請官定制為之殮。家居好周恤族黨,自奉則布衣蔬食。正德五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文肅。

    魯,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十五年會試第一。歷編修。閉門自守,不妄交人。武宗立,使安南,卻其饋。

    正德二年遷國子監司業。累擢南祭酒,尋改北。屢典成均,教士切實為學,不專章句。士有假歸廢學者,訓飭之,悔過乃已。久之,謝病歸。

    嘉靖初,以刑部尚書林俊薦,用孝宗朝謝故事,起南祭酒。逾年,復請致仕。累征不起,卒。謚文恪。

    以德望重于時。居鄉,有盜掠牛馬,或紿雲︰“魯祭酒物也”,舍之去。大學士李東陽生日,為司業,與祭酒趙永皆其門生也,相約以二帕為壽。比檢笥,亡有,徐曰︰“鄉有饋乾魚者,盍以此往?”詢諸庖,食過半矣,以其余詣東陽。東陽喜,為烹魚置酒,留二人飲,極歡乃去。

    永,字爾錫,臨淮人。與同年進士,亦官編修。復與相繼為祭酒。尋遷南京禮部侍郎。大學士楊一清重其才,欲引以自助,乃為他語挑之。永正色曰︰“可以纓冠污吾道乎?”遂請致仕去。人服其廉介。

    贊曰︰明太祖時,國學師儒,體貌優重。魏觀、宋訥為祭酒,造就人才,克舉其職。諸生餃命奉使,往往擢為大官,不專以科目進也。中葉以還,流品稍雜,撥歷亦為具文,成均師席,不過為儒臣序遷之地而已。李時勉、陳敬宗諸人,方廉清鯁,表範卓然,類而傳之,庶觀者有所法焉。

    【  譯文】

    李時勉,名懋,以字行世,安福人。

    年幼時,冬天寒冷常用被子裹腳伸入桶中,誦讀不止。

    考中永樂二年進士。

    選焉庶吉士,進入文淵閣學習,參與修訂《太祖實錄》。

    授刑部主事,又參與蠶新修定《太祖實錄》。

    書修成後,改任翰林侍讀。

    李時勉性格剛烈耿直,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十九年,三殿遭火災,皇帝下詔求直言。

    李時勉上書條陳時事十五件。

    成祖決定遷都北京,當時又正招徠遠方之人。

    而李時勉卻進言營建的不是,以及速國的人來進貢,不宜使他們聚居在都城,與皇帝的意思相抵觸。

    之後,帝觀看他的其他說法,多切中時弊,扔到地上,又拾起來再看,最終多予施行。

    不久李時勉遭讒害入獄。

    一年多得以釋放,經楊榮推薦恢復官職。

    洪熙元年又上疏言事。

    仁宗大怒,召到便殿,對答不屈服。

    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脅骨折斷了三根,拉出去幾乎死了。

    第二天,改任交肚道御史,命他一天審訊甄別一件案子,上奏一事。

    上了三次奏章,就被關入錦衣衛獄。

    李時勉對某位錦衣千戶有恩,千戶恰好來到獄中,秘密召來醫生,用海外血竭治療,得以不死。

    仁宗病重,對夏原吉說︰“時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說完,勃然大怒,夏原吉安慰他消除了他的怒氣。

    當晚,皇帝去世。

    宣宗即位一年多,有人說出李時勉得罪先王之事。

    皇帝震怒,命令左右說︰“綁他來,朕親自審問,一定殺他。”過後,又命王指揮即刻綁李時勉斬于西市,毋須進入朝見。

    王指揮出端西旁門,而先前派出的人已綁李時勉從端東旁門入,沒有遇見。

    皇帝遠遠看見罵道︰“你這小臣竟敢觸犯先帝!上疏說些什麼話?趕緊說來。”李時勉叩頭說︰“臣說居喪中不宜親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離左右。”皇帝听了逭話,臉色稍稍溫和。

    慢慢敷到第六件事停止。

    皇帝令全部陳述。

    李時勉回答說︰“臣惶恐不安,已記不全了。”皇帝怒氣愈加消解,說︰“這只是難說罷了,稿本在哪里?”對答說︰“燒了。”皇帝長長嘆息,稱贊李時勉忠誠,立即赦免他,恢復官職侍讀。

    等到王指揮從監獄回來,李時勉已穿好官服站在階前了。

    宣德五年編纂《成祖實錄》完成,升任侍讀學士。

    皇帝巡幸史館,撒下金錢賞賜學士。

    眾人都俯身拾取,惟獨李時勉正身站立。

    皇帝便取出剩下的錢賞賜給他。

    止統三年因《宣宗實錄》完咸,升焉學士,掌管國子監的事兼任經筵官。

    六年代貝泰任祭酒。

    八年請求退休,未予準允。

    當初,李時勉奏請改建國學。

    皇帝命王振去視察,李時勉接待王振沒有超出常規的禮節。

    王振對他懷恨在心,查訪他的短處,沒有得到什麼。

    李時勉曾經芟除彝倫堂樹的旁枝,王振就說李時勉擅自砍伐公家的樹運入家中。

    領取朝廷命令,將李時勉與司業趟琬、掌Q金鑒一起用枷鎖鎖在國子監前。

    官校到時,李時勉正坐在東堂批閱學生答卷。

    慢慢招呼諸生品評高下,吩咐下屬審定等級,公布成績。

    當時是盛暑,枷鎖三日不解。

    監生李貴等千余人到皇宮乞求寬恕。

    有個叫石大用的人,上奏章願以身相代。

    諸生聚集于朝門,呼聲響徹朝廷。

    王振听說諸生不平,怕激發事變。

    等到通政司奏呈石大用的奏章,王振內心感到慚愧。

    助教李繼向會昌侯孫忠請求釋放李時勉。

    孫忠是皇太後的父親。

    孫忠生日,太後派人賞賜孫忠家。

    孫忠乘機稟奏太後,太後為他報告了皇帝。

    皇帝完全不知道,立即釋放了李時勉。

    李繼不拘法度,李時勉曾經勸誡他。

    李繼不能完全遵行,然而內心感激李時勉的話,到這時竟得到他的幫助。

    石大用,豐潤人。

    樸實魯鈍,當初不被六館知曉,到這時名動京城。

    第二年中鄉試,官至戶部主事。

    九年,帝巡視國學。

    李時勉進講《尚書》,言辭旨意清楚明了。

    皇帝很高興,給予很多賞賜。

    接連上疏乞求退休,未予準允。

    十二年春得到允許。

    朝臣和國子監學生在都門處餞行的將近三千人,有的遠送到登船,等到開船離去。

    英宗巡狩北方,李時勉日夜悲慟。

    派其孫李驥到皇宮上書,請求朝廷選將練兵,親近君子,疏遠小人,褒獎忠臣,迎還英宗,復仇雪恥。

    景泰元年得到聖旨嘉獎回復,而李時勉已去世了,時年七十七歲。

    謐號文毅。

    成化五年,根據其孫李頤的請求,改謐號忠文,追贈禮部侍郎。

    李時勉作祭酒六年,提出格、致、誠、正四字口號,教誨勉勵十分深切。

    崇尚廉恥,抑制鑽營,辨別賢愚,昭示勸懲。

    學生貧困不能操辦婚喪的,節省餐費周濟救助。

    督促讀書,燈火通宵達旦,吟誦之聲不絕,人才興盛,超過往日。

    起初,太祖讓宋訥作祭酒,最有名氣。

    後來寧化張顯宗申明學規,人們將其和宋訥相比。

    而胡儼在成祖之世,尤其被稱為人師。

    然而以節操正直穗高望重被士人依靠歸附的,沒有人比得上李時勉。

    英國公張輔和眾侯伯上奏,願同到國子監听講。

    皇帝命在三月三日去。

    李時勉上講壇,諸生按次序站立,講《五經》各一章。

    講完,設酒席,諸侯伯謙讓說︰“受教育的地方,當到諸生行列入坐。”只有張輔和李時勉行同等禮節。

    諸生歌唱《鹿嗚》之詩,賓主融洽,天色盡黑散去,人們稱為太平盛事。

    陳敬宗,字光世,慈溪人。

    永樂二年進士。

    選為庶吉士,進入文淵合學習,參與編纂《永樂大典》。

    書編成,授刑部主事。

    又參與編纂《五經四書大全》,再編纂《太祖實錄》,授翰林侍講。

    因母喪歸家。

    宣德元年,起用編修兩朝實錄。

    第二年,轉任南京國子監司業。

    皇帝告諭他說︰“侍講是清高顯貴的職務,司業是學官的席位。

    職位雖然不高,責任卻重大。”九年,任期屈滿,升任祭酒。

    正統三年,上書說︰“舊的制度,諸生根據在圈子監時間的長短,送到各司實習。

    近來,有因事休假的,連年拖延,到調撥發送的時候去,確實助長了奸邪懶惰,請按完成學業的多少為順序。

    近來又有願意擔任品官以外辦事人員的事例,士風卑微鄙陋,實在不是小事,請加以禁止。”皇帝听從了他。

    陳敬宗胡須美麗,儀容端正,步伐有節奏,盡力把師道當作自身的職責。

    設立教條,革除陋習。

    六館士子一千多人,每次升堂听講,擺酒鍥相聚進食,嚴整肅穆如在朝廷。

    稍有失態,即令到堂下等待處分。

    下屬害怕他的嚴厲,用其它的事誣陷他,訴訟到法司。

    周忱與陳敬宗友善,說︰“何不寫奏疏為自己申訴。”為他起草,言辭稍微馬虎。

    陳敬宗驚訝地說︰“豈不是欺騙皇上嗎?”果然沒有上奏,事情最終也弄清楚了。

    考核政績的期限剄了,來到京城,王振想見他,讓周忱傳達心意。

    陳敬宗說︰“我作為諸生的老師,而私下拜見朝中貴人,怎麼面對諸生?”王振知道不能勉強,就贈給他文錦羊酒,請求書寫程子《四箴》,希望他來回謝。

    陳敬宗寫完,只署上名字罷了。

    退還了他的禮品,最終沒有去見他。

    王直為吏部尚書,勸誘他說︰“先生在官府很久了,將要推薦您作司寇。”陳敬宗說︰“您是知道我的,現在與天下英才終日議論,能不快樂嗎?”陳敬宗生性善于飲酒,飲至數斗不醉。

    襄城伯李隆守衛南京,每次留他飲酒,歌妓站滿左右。

    終日飲酒,不曾看一眼。

    他嚴格自重到這樣的程度。

    十二年冬,請求退休,不允許。

    景泰元年九月,輿尚書魏驥一起因年老退休。

    在家居住不輕易出門。

    有被他寬待接見的,沒有不奮發的。

    天順三年五月去世,時年八十三歲。

    後贈官禮部侍郎,謐號文定。

    當初,陳敬宗與李時勉同在翰林院,袁忠徹曾觀察他們,把二人拉到一起說︰“二位他日功名相等。”陳敬宗儀容魁梧,李時勉相貌稍丑,後來二人同時任兩京祭酒。

    李時勉平和寬恕多使士人歸附,陳敬宗正直嚴厲。

    整個明代世人稱為優秀祭酒的,稱南陳北李。

    劉鉉,字宗器,長洲人。

    出生滿月父親去世。

    等長大後,割下大腿的肉治療母親的病。

    母親去世,因悲傷而健康受到損害,以孝順聞名。

    永樂年問,因善于書寫征入翰林院。

    順天鄉試中舉,授中書舍人。

    宣德時,參預修纂《成祖實錄》、《仁宗寅錄》,升任兵部主事,仍在內廷供職。

    正統年間,又修纂《宣宗實錄》,進升侍講。

    因為學士曹鼐等的推薦,與修撰王振教庶吉士學習。

    景帝即位,進升為侍講學士,在御前講席講經。

    三年,因為高谷的推薦,升焉園子祭酒。

    當時因國家經濟不富足,遣散諸生,不願意回家的停發其每月的供給。

    劉鉉說︰“培養人才,是國家的緊急任務。

    現在倉麇還有盈余,為什磨要吝惜這些呢?”于是得以恢復供給。

    又令審查六館諳生,年老貌丑、學藝疏淺的,斥退為平民。

    劉鉉上疏說︰“諸生錄受教育的恩澤長久,難道沒有一點長處。

    況且他們離別親戚,舍棄家鄉,艱苦備至,一天之間就被斥退了,這不是朝廷培育人才的本意。

    請求挑選年老貌衰而有才學的,酌情授予官職。”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請。

    不久因母親去世歸家。

    守喪期滿,趕赴京都,陳詢已任祭酒。

    皇帝重視劉鉉,命令他與陳詢共同任職。

    天順初年,改任少詹事,侍奉太子講讀。

    第二年十月去世。

    皇帝及太子都賜予祭奠,贈送的治喪禮物很多。

    憲宗即位,追贈禮部侍郎,謐號文恭。

    劉鉉性格耿介特別,言行不隨便。

    教育庶吉士和考核國子監學生,規則條例嚴格,讀書到老更加誠篤。

    二兒子劉瀚以進士身份出使南方。

    臨行,查看他的衣箱。

    等到回來,衣箱和以前一樣,便高興地說︰“沒有玷污我的門戶。”劉邈最後官至副使,能嚴守父訓。

    薩琦,字廷,他的先祖是西域人,後著錄戶籍在閩縣。

    考中宣德五年進士。

    曾任禮部侍郎兼少詹事。

    天順元年去世。

    薩琦有文德,潔身自好而不苟合。

    名聲品行與劉鉉差不多。

    邢讓,字遜之,襄陵人。

    十八歲鄉試中舉,入國子監學習。

    為李時勉所器重,與劉翊齊名。

    考中正統十三年進士。

    改為庶吉士,授檢討。

    景泰元年,李實從瓦剌歸來,請求再派使節迎接太上皇。

    景帝不允許。

    邢讓上疏說︰“太上皇對陛下有君王的道義,有兄長的恩澤,怎麼能不迎接呢?況且如果敵寇藉用大義來質問我們,用什麼話來應對。

    如果順從群臣的請求,仍然命令李實攜帶敕令前去,並且陳述迎回太上皇復闢的意思,雖然太上皇歸還與否還不能確定,但陛下恩義的誠篤昭然于天下。

    萬一迎接不被允許,那麼我們就能責問對方,以此發動問罪的軍隊,不是很好嗎。”奏疏呈入,皇帝委婉開導勸解他。

    天順末年,父親去世歸家。

    沒有到守喪結束,被起用修纂《英宗實錄》,進升為修撰。

    成化二年破格升任國子祭酒。

    慈懿太後崩,商議拊祭太廟的禮儀,邢讓率同僚上疏進諫。

    兩京國學教官,依慣例不能遷升,邢讓等以此進言,由分科做官的,達到考核期限礙以審查以確定升降。

    邢讓在太學,也盡力把師道當作自身的職責,修纂《闢雍通志》,督促諸生誦讀小學及各種經書。

    狠狠懲處告假逃學的弊端,當時因此被世人稱道,而毀謗的人也很多。

    邢讓為人恃才而心胸狹窄。

    心中對誰有褒貶,就表現在言詞神色中,那些為名位相排擠的人多忌妒他。

    五年,提升為禮部右侍郎。

    過了兩年,因為在國子監挪用聚餐的錢一事,與後任祭酒陳鑒、司業張業、典籍王允等,都獲罪判處死刑。

    諸生到朝廷申訴,請求代替。

    又詔令朝廷大臣會審,最終判處死刑,贖為平民。

    陳鑒得罪以後,吏部尚書姚夔請求起用退休的禮部侍郎李紹為祭酒。

    疾馳去召他,而李紹已經去世。

    奎紹字克述,安福人。

    宣德八年進士。

    改為庶吉士,任檢討。

    大學士楊士奇臥病,英宗派使者向他咨詢人才,楊士奇推舉李紹等五人以作答覆。

    土木之戰敗績,京城戒嚴,朝中士人多遣送家屬向南遷徙。

    李紹說︰“君主受辱臣子當死,哪里還用得著家呢?”最終沒有遣送家屬。

    多次遷升至翰林學士。

    因為李賢、王翱的推薦,提升為禮部侍郎。

    成化二年因病請求解除職務。

    李紹喜好學問,為官剛正有器量,能夠獎掖後進。

    對他的去世,皇帝深感惋惜。

    林瀚,字亨大,閩人。

    父親元美,永樂末年進士,撫州知府。

    林瀚中成化二年進士。

    改授庶吉士,授任編修。

    又遷任諭德,因急事請假回家。

    弘治初年,召入修纂《憲宗實錄》,充任御前講席講官。

    逐漸升至國子監祭酒,進升為禮部右侍郎,同過去一樣掌管園子監事務。

    掌管國學將近十年,撰食銀兩每年敷以百計,全都儲存在官府,按次序營建官舍。

    教官不用租屋而居,從林瀚開始。

    歷任吏部左、右侍郎。

    十三年,拜授南京吏部尚書。

    因災害怪異,率眾官上奏陳述十二件事。

    御史王獻臣從速東被逮入欽犯監獄,儒士孫伯堅等攀附權貴成為中書舍人,林瀚上疏爭辯,觸犯了皇帝的旨意。

    請求退休,沒有允許。

    後來,上奏請求重視國家的根本︰要保護鞏固南京,要佑助啟發太子,要安撫百姓,要增加選進人才。

    至德元年四月,吏部尚書馬文升離職,言官丘俊、石介等推薦林瀚。

    皇帝任用了侍郎焦芳,便改派林瀚到南京兵部,協助謀劃機要事務。

    命令還沒有到,林瀚就托病請求退休,于是上疏陳述了培養正心、推崇正道、從事正學、親近正人四件事。

    皇帝頒布褒獎詔書安慰挽留他。

    當時災害怪異多次出現,林瀚和南京眾臣條列上陳時政十二件事。

    言辭涉及帝王寵幸之人,多擱置而不施行。

    林瀚素來剛直方正,與守備的宦官不投合,其它宦官進貢取道他的屬地的,林瀚常常制止他們,這些人于是就紛紛向劉瑾進讒言。

    正踫上劉健、謝遷被免除職務,林瀚听說深深嘆息。

    言官戴銑等因為挽留劉健、謝遷而被懲罰,獨有林瀚贈送財物,劉瑾听說後更加痛恨。

    第二年二月,假藉戴銑等的供詞,貶林瀚焉浙江參政。

    退休,不久被指為奸黨。

    劉瑾被殺,林瀚恢復官職,退休。

    每年供給的祿米派給的差役一如從前。

    不久又命令有關官員每年按時探望他。

    林瀚為人謙虛厚道,而且堅持操守堅定不移。

    去世時八十六歲。

    追贈太子太保,謐號文安。

    有九個兒子,林庭榻、林庭機最為著名。

    林庭棉,字利瞻,林瀚的第二個兒子。

    弘治十二年進士。

    任兵部主事。

    曾任職方郎中。

    吏部尚書張彩想改任他為御史,堅決謝絕了,就任他為甦州知府。

    連年大水,林庭榻上疏請求停止紡造,免除繁重的徭役,減少稅賦,準備賑災。

    又一次上疏,回復同意。

    遷任雲南左參政。

    正德九年,因為父親年老請求回家侍養。

    當時他的兒子林炫已中進士,任禮部主事,也請假回家。

    三世聚于一堂,同鄉人稱之為盛事。

    嘉靖初年,父親去地,守喪期滿,起用任職江西,歷任湖廣左、右布政使。

    因治理成績卓絕,提升為右副都御史,巡察安撫保定各府。

    曾任工部右侍郎。

    接受詔命上言修建祭壇的大工程,南城、西苑相繼動工,請求以儉省節約作為天下的榜樣。

    又因為天災人禍招致的損害,請求撤回采木、燒造各使。

    進升左侍郎,拜授尚書,加授太子太保。

    當時皇帝正大興土木,林庭棉的規劃多合皇帝心意。

    正逢下詔修建沙河行宮,林庭棉建議增加天下的田賦,被御史桑喬、給事中管見彈劾。

    請求退休,回去就去世了。

    追贈少保,謐號康懿。

    林炫官至通政司參議。

    林庭機,字利仁,林瀚的小兒子。

    嘉靖十四年進士。

    改為庶吉士,任檢討,升任司業,提升為南京祭酒,多次遷升至工部尚書。

    穆宗即位,調任禮部,都在南京做官。

    當時他的兒子林煉已經是祭酒,就退休回家。

    萬歷九年去世,時年七十六歲。

    追贈太子太保,謐號文僖。

    兒子林煉、林煙。

    林煉,字貞恆,林庭機的長子。

    嘉靖二十六年進士。

    改為庶吉士,任檢討。

    景恭王到封地,命令林煉侍奉講讀。

    三次遷升至園子祭酒。

    從林煉的祖父林瀚,父親林庭機,三代任祭酒,在逭以前是沒有的。

    隆慶元年,升任禮部右侍郎,充任日講官。

    敵寇進犯邊境,條列陳述防備邊境的七件事。

    改任吏部,調任南京吏部,代理禮部事務。

    魏國公徐鵬舉廢長子立幼子,林煉堅持不同意。

    萬歷元年,升任工部尚書,改任禮部,仍然居住在南京。

    名譽地位完全和父親林庭機相同。

    因母親去世離職。

    服喪期滿,因林庭機十分衰老需要侍養,在家居住了七年,在他父親林庭機之前去世。

    追贈太子少保,謐號文恪。

    明代三代任尚書,並得以用“文”字作謐號的,只有林氏一家。

    兒子林世勤,生性十分孝順。

    靈芝三次生長,枯死的竹子又綠了。

    御史將此事上報,受到了表彰。

    林煙字貞耀,林庭機的二兒子。

    嘉靖四十一年進士。

    除授戶部圭事,歷任廣西副使。

    兄林燎去世,請求急速回家侍養父親。

    遇了很久,任太僕少卿。

    因災害怪異極力上言陳述礦業稅的危害,請求釋放拘囚的眾臣。

    沒有回應。

    官至南京工部尚書退休。

    林氏三代五位尚書,都操行高尚純潔,被當世人稱贊。

    謝鐸,字嗚治,浙江太平人。

    天順末年進士。

    改為庶吉士,授予編修,參與修纂《英宗實錄》。

    性格孤高,致力于學問,仰慕古風,講求治國事務。

    成化九年,校勘《通鑒綱目》,上書說︰“《綱目》一書,是帝王的鑒戒。

    陛下命令重新加以考核審定,一定要在御前講席講解,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

    現在天下有太平的外形,沒有太平的實質,沿襲舊的習慣,廢棄實際,追求虛名。

    名為加強法度,而小人無所畏忌;名為激勵民風,而官吏拋棄廉恥。

    整飭官府,而污濫暴虐更加厲害;撫恤軍民,而疲勞困敝更加嚴重。

    節省是有制度的,而興造制作總疲于奔命;免除賦役是有詔令的,而征收總受到追逼。

    考察官吏不是沒有進行,而奸邪小人進身的門戶越開越大;淘汰冗官不是沒有實行,而屈己棲身的人日益增多。

    賞賜用盡了國庫的錢財,而有功的人沒有得到鼓勵;懲罰遍及所有審判的案件,而有罪的人沒有受到懲處。

    以至于修身反省祈求保佑的命令多次頒布,水旱災害不斷發生。

    官廷的城牆被震壞,城門昭示了災害,不思考震驚轉變,來報答上天和人民的厚望,這樣實在值得憂慮呀。

    希望陛下借鑒古代認識現在,兢兢業業,然後可以長治久安,而典籍也不會沒有用了。”皇帝沒有听從他。

    當時邊塞上有警報,謝鐸條列上陳防備邊境的事項,請求養練兵士積蓄糧食,收復東勝、河套原有的疆域。

    又說︰“現在的邊防將領,跟晚唐借債行賂為帥的將領沒有什麼不同。

    戰敗丁士卒遭受禍殃,勝利了權貴豪強得到賞賜。

    而且克扣軍餉,備辦交納每月支給的錢款,三軍士兵正怨憤填膺,誰肯為國家效命呢?”言辭都切中時弊。

    考察期滿,升任侍講,在御前講席講經。

    謝鐸遭遇父母雙亡,服喪期滿,因為雙親沒有得到孝養,就不再任職。

    弘治初年,言官交相推薦,按原職召回修纂《憲宗實錄》。

    三年,升任南京園子祭酒。

    上疏進言六件事,是選拔師儒,慎重科貢,端正祀典,廣收典籍,恢復會餐,均分實習。

    其中端正祀典一項,請求任用宋儒楊時而罷免昊澄。

    禮部尚書傅瀚和他對抗,就升任楊時而昊澄任職仍像以前一樣。

    第二年,稱病退休。

    在家居住將近十年,舉薦的人更多。

    正逢國子監缺祭酒,吏部建議起用他。

    皇帝素來看重謝鐸,提為禮部右侍郎,管理祭酒事務。

    多次請求辭職,沒有允許。

    當時章懋任南京園子監祭酒,兩人都是老師,諳生相互慶賀。

    遇了五年,因病退休回家。

    謝鐸經學很精深,作文章切實而簡要。

    兩次任國子監的老師,嚴格教學,杜鮑請客拜謁,增加學舍,修建廳堂內室,擴建廟門,設置了公房三十多處讓他的部屬居住。

    諸生貧困的給予援助,死去的請求官府擬定制度埋葬他。

    在家居住時好周濟同族鄉黨,對待自己卻是布衣蔬食。

    正德五年去世。

    追贈禮部尚書,謐號文肅。

    魯鐸,字振之,景陵人。

    弘治十五年會試第一名。

    任編修。

    閉門堅持操守,不隨便結交朋友。

    武宗即位,出使安南,拒絕了他們的餃贈。

    正德二年升任國子監司業。

    多次提升至南京國子監祭酒,不久改任北京國子監祭酒。

    魯鐸多次掌管太學,教育學生做學問要切實,不要專重辭章字句。

    學生有請假回家廢棄學業的,訓誠他,到他悔改過錯作罷。

    很久以後,因病退休回家。

    嘉靖初年,因為刑部尚書林俊的推薦,仿照孝宗時期謝鐸的舊例,起用為南京國子監祭酒。

    過了一年,又請求退休。

    多次征召不應,去世。

    謐號文恪。

    魯鐸以品德威望著稱于當時。

    居住在家鄉時,有盜賊擄掠牛馬。

    有人欺騙他們說“是魯祭酒的東西”,盜賊丟下牛馬就走了。

    大學士李束陽生日,魯鐸任司業,與祭酒趟永都是李東陽的門生,相互約定用兩塊帕子作為壽禮。

    等到檢查衣箱,沒有帕子,也不著急,說︰“先前曾有人餿贈的干魚,何不拿干魚去呢?”到廚房一問,已吃了一半,拿剩余的去拜見李柬陽。

    李東陽很高興,為他們烹魚擺酒,留二人飲酒,盡興離去。

    趙永,字爾錫,臨淮人。

    與魯鐸是同年的進士,也任編修。

    又與魯鐸相繼任祭酒。

    不久升任南京禮部侍郎。

    大學士楊一清看重他的才干,想引用他幫助自己,就用其它的話試探他。

    趙永嚴肅地說︰“能夠用官位玷污我的志向嗎?”便請求退休回家。

    人們佩服他的清廉耿介。

    贊曰︰明太祖時,國學的教官,體態容貌優雅莊重。

    魏觀、宋訥任祭酒,造就人才,盡心盡責。

    諸生接受命令奉旨出使,往往升任大官,不僅僅靠學業科目進升。

    中葉以來,流派品級逐漸雜亂,分派監生實習也徒具形式,太學教師的職位,不過是儒臣按次升遷的地方罷了。

    李時勉、陳敬宗等人,方正清廉高潔耿直,是卓著的表率典範,分類為他們作傳,希望觀看的人能夠有所效法。


如果你對明史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明史》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