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草部下 半夏

類別︰子部 作者︰明•陳嘉謨 書名︰本草蒙筌

    (一名守田) 味辛、微苦,氣平,生寒熟溫。沉而降,陰中陽也。有毒。山谷川澤,處處有之。苗起一睫,睫端三葉。根名半夏,八月采收。反烏頭,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忌羊肉、羊血、海藻、飴糖。使宜射干柴胡,經入足膽脾胃。久藏入藥,同沸湯制七次。仍加姜制,才可投瓶。若研末攙少枯礬,(每泡過半夏四兩,入枯礬一兩共研。)拌姜汁捏作小餅。諸葉包裹,風際陰干,此又名半夏曲也。片則刀峻,曲則力柔。總主諸痰,驗證佐助。火痰黑,老痰膠,加芩、連、栝樓、海粉;寒痰清,濕痰白,入姜、附、蒼術、陳皮。風痰卒中昏迷,皂角、天南星和︰痰核延生腫突,竹瀝、白芥子攙。劫痰厥頭疼,止痰飲脅痛。散逆氣,除嘔惡,開結氣,發音聲。脾瀉兼驅,心汗且斂。蓋脾惡濕,半夏專能燥濕勝水故爾。孕婦忌用,恐墮胎元。如不得已用之,復加姜汁炒過。消渴並諸血證尤禁莫加,因燥反助火邪,真陰愈被熬害,津枯血耗,危殆日侵,不得不預防也。生半夏消癰腫,成顆者摩水,敷蠍子螫人,涂上即愈。婦人產後暈絕,為丸塞兩鼻中,能頃刻回甦。

    此扁鵲捷法。

    (謨)按︰《內經》雲︰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丹溪又雲︰有痰曰嗽,無痰曰咳,因嗽而動脾之濕也。半夏惟入脾以瀉痰之標,不能入腎以瀉痰之本。然咳無形,嗽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之劑也。又小柴胡湯中加之,以治傷寒寒熱。半助柴胡以主惡寒,半助黃芩而能去熱,及往來寒熱皆用之,有各半之意,故因而名曰半夏雲。《本經》別以守田目之者,蓋緣夏半前後,人多耘蒔在田,斯又指名而生意也。

    第二卷貝母款後(謨)按︰宜參看。


如果你對本草蒙筌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蒙筌》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