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菜部 姜

類別︰子部 作者︰明•陳嘉謨 書名︰本草蒙筌

    味辛,氣微溫。氣味俱輕,升也,陽也。無毒。荊揚多種,(荊州屬湖廣、揚州注前。)

    秋月采根。沙藏常得新鮮,四時不缺。應用制莨(音浪)菪(音浪)半樸(莨菪子、半夏、濃樸,)惡鼠糞芩連(天鼠糞、黃芩、黃連。)為使秦椒,入藥憑證。去皮熱,留皮涼。佐大棗益氣濃腸,兼竹溺豁痰利竅。殺半夏毒,不麻戟咽喉。潤地黃炒,免滯泥胸膈。同陳茶葉(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甦;拌生鹽炒泡湯,宿食裹痰者即吐。益脾開胃口,(或問︰生姜辛溫入肺,何是入胃口?東坦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物者,謂之胃口,與肺藥。霍亂轉筋欲飲佳。赤腫痛眼無瘡,銅錢刮汁點效。行津液調合榮衛,去狐臭通暢神明。宜啖春初,闢癘且助生發。勿食秋後,泄氣猶損壽元。夜氣斂收,尤全禁忌。《論語》雖曰︰不撤姜食。然必食之以時,又不可過于多爾。姜屑(北干姜不熱,北生姜不潤。)和酒服,能治偏風;姜皮作散調,(五皮散用。)堪消浮腫。 去皮日曝,又名干姜。(漢州造干姜法︰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方曝干,釀于甕中三日乃成。)干則味辛專竄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風寒濕痹,鼻塞頭疼,發熱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溫中,調吐瀉之疾。表證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里證脈絕無陽,資黑附子為引取效。若療血虛寒熱,加入補陰藥煎;能引血藥上升,入于氣分生血。

    故產血去多,熱發驟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瀉溏瀉妙。

    遇陰陽易證,用取汗立差。

    一雲︰瀉脾非瀉正氣。蓋脾中寒濕,須干姜辛熱以燥之,故曰瀉耳。


如果你對本草蒙筌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蒙筌》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