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草部 術

類別︰子部 作者︰清•楊時泰 書名︰本草述鉤元

    蒼術苦辛氣烈。白術苦甘氣和。宋以來始各自施用。秋采者佳。春采者虛軟易壞。蒼術處處有之。白術吳越有之。浙產為雲頭術。頗肥大。種由糞力也。易潤油。歙產名狗頭術。雖瘦小。得土氣充。甚燥。其白勝于浙術。寧國昌化池州者。並同歙術。境相鄰也。

    白術 味甘微辛而苦。氣溫。味濃氣薄。陽中陰也。可升可降。入足陽明太陰足厥陰少陰手太陽少陽經。主治除濕益氣。和中補陽。理胃益脾。進食消谷。生脾津。除胃熱。(蓋脾之陰不化。則津不生。氣不行。而熱還歸于胃也。)止渴。消濕痰虛痰。逐水飲。驅宿滯。

    治心下濕痞水痞。胃脕虛痛寒痛。心腹脹滿。水腫腹滿。止脾虛嘔逆。濕瀉水瀉。並瀉痢。

    多年氣痢。止肌熱。愈四肢困倦嗜臥。目不能開。逐皮間風水結腫。消足脛水腫。治冷氣癖氣塊。利腰臍間血。並衛脈為病。逆氣里急。臍腹痛。補肝風虛。溫中止汗。利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臍之間。在氣主氣。在血主血。(海藏)佐黃芩。安胎。佐枳實。

    消痞。配二陳。健脾消食。化痰除濕。與歸芍生地之類同用。能補脾家之血。合干姜。逐脾家寒濕。和枳實姜連。除脾中濕熱。與 芍等同附方 潔古枳術丸。消痞強胃。久服令人食自不停。白術黃壁土炒一兩。枳實麩炒一兩。

    為末。荷葉包飯。燒熟搗和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氣滯。加橘皮一兩。有火。加黃連一兩。有痰。加半夏一兩。有寒。加干姜五錢。木香三錢。有食。加神曲麥芽各五錢。用白術方。不能備錄。今但摘其治瀉。有所因不同而所和之味亦異者。即類推之。可以善術之用也。脾虛泄瀉。白術五錢。白芍一兩。冬月加肉豆蔻煨。為末。米飲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日二服。濕瀉暑瀉。白術車前子等分。炒為末。白湯下二三錢。久瀉滑腸。白術炒茯苓各一兩。糯米炒二兩。為末。棗肉拌食。或丸服之。老小滑瀉。白術半斤。黃土炒過。山藥四兩。炒為末。飯丸。量人大小。米湯服。或加人參三錢。老人常瀉。白術二兩。黃土拌蒸。焙干去土。蒼術五錢。泔浸炒。茯苓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七八十丸。

    瀉血萎黃。腸風痔漏。脫肛。積年不瘥者。白術一斤。黃土炒過研末。干地黃半斤。飯上蒸熟。搗和。干則少入酒。丸梧子大。每用米飲下五十丸。日三服。

    ﹝論﹞人身元氣。每困于濕。濕除則氣益。惟白術于坤順之體。具干健之用。不等于淡味滲濕。風劑燥濕。故潔古論術。首以除濕益氣歸之。夫脾為濕主。濕困。是陰中之陽困。

    苟不得胃脕之健陽以召之。將何以為胃行氣于三陽三陰乎。惟術能健胃陽。以化脾陰。而召陰中之陽。乃為表里相應。水火互召。元氣于是暢。于是益。且脾主地氣。胃主天氣。脾不得天氣之召。則地氣不上行。胃不得地氣之和。則天氣不下施。(內經論脾胃切切于天氣地氣之分。因謂其主升降之化也。)至地氣上與天氣和。則所謂上焦合而營諸陽。總歸于陽之能施能化。所以一切主治。陰固在陽中而不尸其功。況諸證非病于陽之不能健運。即陰之不得陽以運化者也。(大抵白術之用在除濕。胃之功至于脾也。除濕而即能益氣。由脾而歸胃也。益氣而便能和血。表里相應。水火互召也。海藏所謂在氣主氣。在血主血者。不可相提並論。以陰從陽化而不尸其功也。)其所入之經。先胃及脾。其他所入之經。又由脾胃以及之。歷審諸治。總由宣天氣之陽。以化地氣之陰。陰陽和而氣乃行。由真氣以化谷氣。即由谷氣以充真氣。俾中土氣交能行升降之化。為後天補接良劑。而于老人更切也。潔古謂下行則用之者。以足三陰同起于下。益脾者即能與肝腎俱。(胃得地氣之和以下施故也)由脾胃而達腎肝之陰。海藏故雲。補肝經風虛。又治沖脈逆氣里急及臍腹痛也。惟陰虛而陽熾者。

    投此味則相反若冰炭。(陰已虛而更燥之。陽已熾而更益之。可乎。)每見粗工治陰虛證。亦用參術理脾。大屬夢夢。經曰。髒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蓋氣陽也。

    各髒腑之陽。皆稟于胃經者。血脈之所注陰也。各髒腑之陰。皆源于脾。髒腑各因脾之經。

    而乃受氣于陽明者。以陽原出于陰中也。因脾之經而必行其津液者。經脈固液所化也。(脾患于濕。則陰不化。而津液不生。白術之理胃益脾。能令生津以通經。乃得由經以達氣。)

    經曰。四肢皆稟氣于胃。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玩此數語。則白術之理胃。以其健陽。而真氣並于谷氣。能行于諸髒腑也。其能行于諸髒腑者。以其健胃陽。而即能化脾陰。致其津液。以榮血脈通經隧也。經曰。五髒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數語透露極矣。白術以除濕益氣為功。則凡濕皆用術乎。曰。濕分內外。尤別寒熱。屬于寒是陽郁陰中而不升也。陰之所蓄則氣虛矣。屬于熱是陰困陽中而不降也。陽之所並則氣實矣。虛實皆屬氣。氣之虛實皆化濕。

    但實者邪氣之實也。尚可投術以益氣乎。夫濕為地氣。陽蓄于陰。是地氣因天氣之郁而不化。

    陰困于陽。是地氣受天氣之並而不化。總之化濕者皆陰。而陰之所以化濕者。皆本于陽之不能化。唯一虛一實。而投治乃殊。虛者補正以益氣。如白術茯苓是也。實者除邪以益氣。如連柏梔黃皆可燥濕。不執二術為用也。夫氣者水所生陰生陽也。液者氣所化陽化陰也。氣能化液。何濕之有。如氣虛不能化。補其陽而液自化矣。(液之所化。即氣之所到也。)至氣實而不化者。不等于真氣之不足。乃病于真氣之受傷。必先除其所傷之邪。蓋抑陽則陰化。(陰受並于陽則亦不化故也。)陰化則液行。液行則濕除。濕除則氣益矣(氣與濕不能相離以為本。除濕益氣。亦不能相離以為用。特益正除邪。貴于適事為故耳。)第寒熱虛實之用術。

    如斯較然。而又謂其能治風證。何也。曰。風亦有別。陽虛陰蓄。陰固非真陰也。陰久不化。

    則陽從之而化風。是謂風虛。所宜活血(即氣能化液也)以化陰。而補其風虛者也。(白術補肝風虛)陽盛陰困。陽固非真陽也。陽久不化。則陰從之而化風。是謂風實。所宜清氣以化陽。而疏其風實者也。(風皆屬陽。風虛者陽從乎陰以病血也。故應治血。風實者陰從乎陽以病氣也。故應治氣。)二治于茲味宜否。所當酌處矣。總之。因濕化熱。因熱化濕。皆患于陰不得陽以化。太陰之脾不能行其液以通經脈而增濕。致胃氣不能達于三陰三陽以增熱。

    展轉相因。為病乃劇耳。經曰。經隧者氣血所從出之道也。氣血之道壅。而經絡阻絕。如卒中之類。孰非熱化濕。濕更化熱以亡其陰之為病乎。又如反胃中滿。非皆濕熱馴致以至此極乎。丹溪所以雲人身濕熱為病居多也。抑白術主治。有腹滿嘔逆等證。固非濕熱歟。曰。此皆陽虛化濕之的對。至陽盛而熱化濕者。當先責其本于熱。惟皆本于陽之不能化陰。故雖投劑清熱。以期陰之能化。而或攻或補。又不可傷其真陽以絕化原。故亦有不能舍術之時也。

    濕熱之證。無如七情所傷者。傷于陰而不能化陽。以致氣郁成濕。濕郁化熱。但究其本。是陰氣有傷。非若陰盛蓄陽之濕熱也。雖不宜寒降。宜除濕理脾。其可投二術之辛燥以亡陰乎。

    此證關于神思。乃陽中之陰傷。雖曰不宜湊陽。而宜裕陰和氣。卻不可以純陰濡劑絕其化原。

    即二冬猶慮其滯陽也。近代程若水。每用茯神石棗丹皮滋陰降火。茯苓薏仁木瓜車前健脾行濕。佐山楂石菖蒲以行濕滯。殊有理會。斯證患之者最多。因誤治而夭枉者不少。故特表而出之。人身之病。惟痰為多。而為害最甚。自真陰虛損之火痰。先以補益真陰為急。外困六淫之氣痰。先以祛除外邪為急。飲食積聚之郁痰。先以導散郁滯為急。此外。凡內傷中氣而為虛痰。為濕痰。未有不以理中氣為本者也。蓋不補脾氣。則液不化。痰不行。不行不化。

    將脾胃之氣愈困。而不能行氣于陰陽。即經隧之道塞。而不能通營血以歸于血海。將下焦之元陰愈虛。上焦之虛熱更生。真陰日虧。而真陽日憊。是惟老人最甚。此際健脾行痰者。無過白術而已。然須的審其可投而投之。抑或其初未可。而需後乃可。庶幾信心以奏效也。

    繆氏雲。術燥腎而閉氣。肝腎有動氣臍間築築者。勿服。劉涓子雲。癰疽潰瘍。服之反生膿作痛。

    ﹝修治﹞弗用油者。去皮切片。米泔水浸透。曬干。陳壁土裹。蒸曬九次。洗淨。仍曬干。用此法竊土氣以助脾。入乳汁潤之。制其性也。脾病則陳壁土炒。其脾虛而氣滯者。枳實煎水漬炒。或香附煎水漬炒。枳術丸用白術。須以紫甦薄荷黃芩肉桂湯煮過。


如果你對本草述鉤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述鉤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