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草部 秦艽

類別︰子部 作者︰清•楊時泰 書名︰本草述鉤元

    產于秦中。根長尺余。粗細不等。土黃色而相交糾。故名。春秋采根。陰干用。右列者不堪入藥。令人發腳氣病也。氣微溫。味苦平兼辛。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降多于升。入手足陽明經。菖蒲為之使。本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除陽明風濕及熱。手足不遂。口噤。養血榮筋。益膽氣。泄熱。除虛勞發熱骨蒸。酒疸黃膽。腸風瀉血。(諸本草)入手足陽明兼入肝膽。故手足不遂。黃膽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陽明有濕則身體酸疼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所以聖惠方俱用艽。(瀕湖)胸中熱結。宜前胡。經絡熱結。宜秦艽。(閬風)人身直者為經。橫者為絡。

    絡之下注者為孫。肌腠之邪多從孫入。次薄于絡。復溜于經。漸傳腑髒。秦艽羅紋錯綜如織。

    象形。從治法也。(復)根有羅紋左旋者入藥。蓋天道左旋。而人生氣從之。邪氣傷人。逆乎天道。以致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是以本經用治寒熱邪氣。或風寒濕痹。致骨節水道反從地道右旋者。別錄諸家。用治轉胞口噤。目暗耳鳴。即九竅內閉也。癰疽黃膽。

    傳尸骨蒸。即肌肉外壅也。手足不遂。通身攣急。即衛氣散解也。(之頤)奏艽為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故養血有功。而中風恆用之。同干葛黃連茵陳五味扁豆木香苜蓿。治酒疸。

    同薏仁 附方 急勞煩熱。身體酸疼。用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送下。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每用一二錢。水煎服之。錢乙加薄荷五錢。上二方俱用甘草。俾合之化血。而前有柴胡。後加薄荷。不離風木以行濕土之用。

    相助為理也。黃膽皮膚眼楮如金色。小便赤。取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芒硝一兩。分作三服。此孫真人方。秦艽惡牛乳。然治黃膽又同用之。須參。小便艱難。或轉胞腹滿悶。不急療殺人。用秦艽加冬葵子等分。為末。酒服一匙。

    ﹝論﹞ 秦艽羅紋錯綜如織。象形以治經絡之病者也。夫三陰經自下而上。所以達陽。

    三陽經自上而下。所以達陰。艽本微溫之氣。其味苦優而辛遜之。苦先而辛繼之。是自下而上也。然溫氣出自地。辛味根于苦。升已而降。自返其始。則又是自上而下也。出地之風。

    能舉陰以升。而還能合陰以降。則天地氣達。而三陰三陽之經。無或壅遏以為病矣。夫肢節痛似為濕病。通身攣急是為風病。而獨以風劑名此味。正謂風虛則天氣不達于上而病于濕。

    風淫則地氣不達于下而病于風。總藉出地之風化。以一升一降轉旋之。所以紋貴左旋者。以人身之陽(離陰則無陽)自左而升。升者謂天。(肝居左。主人身血分。故陽之升者。必由于左。)升已而降。降者謂地。陰降而陽隨之。俱返其所自始也。使不本于天氣之左旋以為東升。烏能俾陽之不離于陰者。遂得右旋以降。且返其所始而轉旋不息乎。抑所謂錯綜如織。

    象形以治經絡之病者。經雲。陰氣從足上行至頭。(陰升)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陽降)蓋陰本下降。而陰之升者。乃隨陽以升。陽本上升。而陽之降者。乃和陰以降。就此而推錯綜微義。則知人身經絡有陽之順而升。乃得陰之逆而上。有陰之順而降。乃得陽之逆而下。是陰陽之分者。順不俱順。逆不俱逆。而陰陽之合者。逆者不得不從乎順。順者不得不從乎逆。造化元機。付于人身者如此。而是物錯綜之形。適有合焉。不盡如諸風劑。但以生升為功也。至于茲味治病。本草獨以風濕為言。因風濕固即陰陽之正氣所化。(人身惟是水火二氣。而水火之體物不遺者土也。內經太陰陽明之異。曰。陽者天氣也。陰者地氣也。夫天包地外。而地氣貫于天之中。地有經水。猶人有經脈。故此風濕二氣。為陰陽之最先流通于經絡以為生之本者。)亦即陰陽之戾氣所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此陰陽之戾氣為病于經絡者。)舉其最切者言之。即可以包諸證之所用矣。或謂艽治足陽明風熱。如頭風口噤。其有濕則為身體酸疼煩熱。有熱則為日晡潮熱骨蒸。又濕熱如黃疸酒疸。以及手陽明所患。如下牙痛腸風瀉血等證。是亦關于經絡乎。豈知人身氣血。惟責化原于中土。而中土必資于活絡之風化。以土木交相為用。而互相為病也。如風熱病于肝。

    自刑于胃土。濕熱病于胃。亦自及于肝。而還乘于胃土。故胃土借此味最切。(其治風木濕土合病。有養血活絡之功。緣血生于胃。納于肝也。)此味當與柴胡殊用。而並有功于胃。

    況乎手陽明本于足陽明以下行。尤為乙庚之合者哉。彼夫腸風瀉血為病。乃肝之經絡不能納血。而風淫于腸胃。使血溢于所合之腑耳。然則胃為氣血所生之地。而風木尤為生化之本。

    此其一征矣。

    ﹝修治﹞ 拭去黃白毛。水洗。去土用。


如果你對本草述鉤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述鉤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