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毒草部 半夏

類別︰子部 作者︰清•楊時泰 書名︰本草述鉤元

    二月生苗。夏至後即枯。五月采根。圓白。秋後則皮。多黑。味辛微苦。氣溫性燥。有毒。氣味俱薄。沉而降。陽中陰。陰中陽也。入足陽明太陰少陽。亦入手少陰經。射干為之。

    和胃氣。燥脾濕下氣止時氣嘔逆。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消痰滿。開痰結。(治寒痰更宜)並形寒飲冷傷肺而咳。療痰厥頭痛。痰飲脅痛。眉稜骨痛。並白濁夢遺帶下。胃冷嘔噦為最要。(頌)辛者散也。潤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結氣。除煩嘔。,無己得土金之氣。而兼得乎天之燥氣。故其味辛平苦溫。火金相搏則辛而有毒。辛溫故善散。苦則善下泄。

    (仲淳) 半夏去痰。蓋由益脾而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困。困則不能治水。水勝則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姜一兩。半夏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煎。熟時呷之。便已也。(宗 ) 俗以半夏有毒每取貝母代之。不知貝母肺藥。半夏乃脾胃藥。何得而相代耶。若虛勞吐咯痰血。咽痛喉閉。肺癰肺痿。婦人乳癰。及諸郁證。此皆貝母為向導。半夏禁用。若由脾胃濕熱生涎。化為粘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口噤言蹇。偏廢僵僕。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石山) 內傷飲食以動脾濕者。

    宜燥之。半夏之燥是也。(類明) 凡濕痰郁于中焦。清陽不升。以致濁陰不降。痞塞填滿。

    二便阻塞。用升柴二術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丹溪) 蓋燥濕化痰。上引清氣。

    清氣升則濁氣自降。郁結開通。津液四布。濕流燥潤而小便長矣。(張三錫) 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陳皮白術。(潔古) 玉液丸治中焦痰涎。利咽清頭目。進飲食。半夏泡七次四兩。枯礬一兩。為末。姜汁打糊或煮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姜湯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錢。熱痰加寒水石 四兩。老人風痰入腑。熱不識人。及肺熱痰實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半兩。為末。入白面搗勻。水和。丸綠豆大。每姜湯下五十丸。 風痰頭暈。嘔逆目眩。面色青黃。脈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南星寒水石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二錢。小麥面三兩。為末。水和成餅。水煮浮起。漉出。搗丸。

    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極效。 風痰喘逆。兀兀欲吐。眩暈欲倒。半夏一兩。雄黃三錢。為末。姜汁浸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已吐者。加檳榔。 肺熱痰嗽。

    制半夏栝蔞仁各一兩。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或以栝蔞瓤煮熟丸。 濕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為末。粥糊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心下悸忪。半夏麻黃等分。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 黃膽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半夏生姜各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氣結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許。

    入口遂活。 白濁夢遺。有由腎氣閉而一身精氣無所管攝。遂乃妄行者。用半夏一兩。洗十次。切破。同木豬苓二兩。炒黃。出火毒。去豬苓。入 過牡蠣一兩。山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湯下。此與下元虛憊者不同。取半夏有利性。豬苓導水。使腎氣通也。盤腸產。產時子腸先出。產後不收者。以半夏末頻 鼻中則上。

    ﹝論﹞ 半夏二月生苗。得一陰之氣而枯。生于陽。成于陰。故能引陽氣入于陰。即此可思 而歸 以茯苓降天之陰氣。半夏發地之陽氣也。)故其燥烈之氣。由火而趨水。以行分水散結醒脾 結。

    痰。

    不足 多用則瀉脾胃。孕婦忌之。用生姜。則無害。(潔古) 古人立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就由于胃 不由于 虛肺 參術。

    有似中 ﹝修治﹞ 圓白者為佳。不厭陳久。 臘月熱水泡洗。置露天。露過又泡。共七次。留久極 造曲法 先將半夏湯泡七次。曬干為末。隨病用諸藥。或煎膏。或絞汁調末為丸。如彈子大。用楮痰。

    加白 治 甘 一 取


如果你對本草述鉤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述鉤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