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蔓草部 五味子

類別︰子部 作者︰清•楊時泰 書名︰本草述鉤元

    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五味皆具。味全者真。本經但雲酸。以木為五行之先 南北 五味。色入手太 足之水 熱 精。中厥氣水 能收逆 必先發散 入肺中。不在上則滋源。

    下之氣也。咳逆之不足。(煩勞以入為水髒事 邪入髒。永無出願言慎重。(子傷不足。肢體羸瘦。

    陰亡陽。膀胱厥逆。

    調和五髒。此其能腎。同吳茱山萸人黃柏。令人有子。

    炒過半兩。為末。

    不可服此方。痰下。陽事不起。

    十女。忌豬魚蒜萸湯泡七次五錢 ﹝論﹞五味之皮肉。初酸後甘。甘少而酸多。其核先辛後苦。辛少而苦多。俱帶咸味。

    雖五 氣告 四味 而即 總 此味具足斯義)。夫氣之元在腎。本藉風木而至。肺氣之主在肺。還藉風木而歸腎。一陰為獨使。故五味以酸勝者相媾。而神其升降也。繼辛而有微甘者。合中土生化之氣以俱下也。

    先辛後苦者。至地之苦。合于至天之辛。以同歸也。五味本由肺而媾肝。肝因媾肺而至脾。

    脾仍合肺以歸腎。是具足三陰之氣收之以降。而陰亦隨之矣。陽為氣。陰為味。氣固依味而至腎。腎非納氣者歟。此本經首主益氣咳逆上氣也。人身腎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肺統五髒六腑之氣而主之。腎氣之上際于肺。肺氣之下歸于腎。原以一氣自為升降者也。若六淫七情有以耗散之。致肺失其降而不能歸。不歸則元氣隨耗而日虛。歸腎則真氣還源而日益。茲味能收之以入腎。即為五髒六腑之精。腎受而藏之矣。(經曰。五髒主藏精者也。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數語可悟五味子收五髒之氣以歸精義)。氣盛則精盈。

    故本經既謂其益。又謂其強陰益男子精也。精盈則氣盛。所以先哲謂其暖水髒。鎮水壯陽。

    補虛除熱。壯筋骨。療羸瘦也。至其能生津止渴者。是收肺陽中之陰以至于脾。能止腎泄者。又收腎陰中之陽以至脾也。斂虛汗者。收肺陽中之陰以至心。明目者。更收腎陰中之陽以至肝也。五髒俱受之。而肺腎為升降之本。肺且由降得升以為氣之益。陰之強。並為五髒之養。然則茲物之酸收于精氣形。(精化氣。氣生形)有全功矣。盧氏雲。五味收元氣。治降下 升 中 至治寒嗽之厚樸麻黃湯而亦投五味者。以散寒達陽之外。即當收真陰以召元陽。且恐陽中少陰。為寒郁之熱所僭。而必假酸收以平上逆之氣也。閱方劑中五味治嗽。或寒或熱。各有對待之藥。而茲味似為主守。又似于諸味中用之為關捩子者。大約治嗽勿論寒熱。皆以陽中之陰氣能降為主。(熱嗽者陽邪傷乎陰。寒嗽者寒邪傷乎陽。原亦病乎陰。故熱喘之治。涼其陽邪而收陰。寒喘之治散其陰邪以暢陽。亦當寓收陰之義。)東垣分治熱喘寒喘。皆不能舍五味子。固以肺氣為陽中有陰。職同天氣而司降耳。凡治肺氣之病。如嗽如喘。先識陽中陰降之本。更審病機之所在。或外淫。或內傷。或傷陰。或傷陽。而適事以為治。如陽邪傷陰。此固的治矣。然陽邪方熾者。收之太早。不反錮其邪乎。陰邪傷陽者。此固不宜矣。然陰邪已除。而陽氣以祛散而虛。不當寓收陰于益陽中。使陽有所依乎。總之。五味治嗽。惟久嗽及虛勞嗽。用之補與收。相馭而行。更無躊躇。若嗽未至于喘。即嗽而氣不逆者。便宜酌量。至為濕痰之阻氣。與濕熱之病乎氣。以致病乎主氣者。更當慮其妄投之害矣。方書用五味。治嗽為多。而消癉即次之。然則消癉亦取責于肺歟。曰。人身元氣。固水所化。而人身津液。又氣所化。如氣歸于水。是陽之隨陰而降。還其一陽陷于二陰之坎也。故能益氣津化 之。在陰之隨陽以升者。腎主之。此皆五味之相及以奏功。而入肺尤先耳。凡病因虛而熱。

    或 則以散邪為主。即以收陰召陽歸元。而全正為助。其無邪氣而只有虛乏者。則以補正為主。

    亦即有收之一法。合而奏效。其有元氣虛損。遂因虛郁化熱者。則有清補一法。而收與散並行。其散不敵收之半。乃為得之。此義不獨療嗽為然。又凡元氣耗散之甚者。非惟補益可恃。而收之一法。更有捷功。又後人調氣只知調其陽而已。惡知五運所主之病機。是一氣變動。

    繆氏。疹痧初發。及一切停飲。

    食收補。太過且驟。反致虛熱。又酸甚﹝修治﹞入藥。不去核。必打碎核。方五味備。去枯者。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巳至


如果你對本草述鉤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述鉤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