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構樹子。亦名谷實。 楮谷一種。但分雌雄。雄者皮無斑紋。葉無叉椏。三月開花。成長穗若柳絮狀。不實。雌者斑點。叉丫全異。四月開花。結實若楊梅半熟。初夏青綠。六七月漸深紅。八九月采。水浸。去皮 。取中子。曬干用。
氣味甘寒。氣薄味濃。陰也。降也。入足太陰經。 濁陰下降。宜入足少陰。(士材) 主陰痿。治水腫。助陽氣。明目。壯筋骨。補虛勞。健腰膝。 別有一種味苦者。惟赤白濁用之。或異種而同名耳。 水氣蠱脹。楮實子丸。用楮實一斗。水三斗。置淨釜。熬成膏。茯苓三兩。白丁香一兩半。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脹減為度。後進治中湯養之。忌甘苦峻補及發物。 肝熱生翳。楮實子研細。食後蜜湯服一錢。日再。 目昏難視。楮桃荊芥穗各五百枚。為末。煉蜜丸彈子大。食後嚼一丸。薄荷湯下。日三服。
附案 南唐烈祖。食飴喉中噎。國醫莫能愈。吳廷紹獨進楮實湯。一服疾失去。叩之。
答雲。噎因甘起。可即以甘寒而下降者對待之。有得于同氣相從之義也。
﹝論﹞ 別錄首言楮實治陰痿。又有言其助陽氣者。醫執味甘氣寒。漫以為功在滋陰也。
詎知甘寒之品。豈盡為滋陰用。且楮實療水腫。除濕熱。更益老人。亦獨何哉。老人陰虛而陽隨虛。陽虛則陰益郁而化濕。此味導濕以起陰。不與滲利者等。自其實生于初夏。歷六七月以漸而熟。至火土氣畢。方于八九月采之。(采必于秋杪前。以金受火土之氣。而猶未泄精于所生之水。乃能大為陰氣之母。而治陰痿補虛勞耳。)即其味甘氣寒。是能導陽氣于陰中。陰中有陽為導。則陰起而陽益暢。即所謂助陽氣也。本草于治水腫下。即繼以益氣二字。
義可思矣。 目病方。多用楮實。東垣雲。青白翳見于目大 。乃足太陽少陰經中郁遏。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于目也。如水化行則風木之化布。而肝氣暢于所主之目。即此知風化布而水中之真陽益暢矣。楮實與車前。皆能強陰。而猶少有異。車前子五月已老。是水氣達于木。木氣達于火。乃肝由子以暢母也。故專功于肝所司之小水。與肝所主之風化。若楮實至秋方熟。是水木之氣蘊于火土。而更歸涼金。金為木用也。故強陰氣者。肺仍合于肝之體。
(即肺氣降歸命門。水中有金義。)而療水腫者。肝則輸于肺之用。此其同而有異。不能混也。本經首言治陰痿。為其能助陽氣也。助陽氣未有能離于肺者。以氣之所統在肺也。肺司降令。由陽至陰者必肝得合于肺。而後肝之體用乃全。試即此味之醞精于夏火而歸元于秋金。
有仿佛于陰降陽隨之義。亦合于引氣歸元之義。別錄首謂其治陰痿。而日華子。亦謂其補虛勞。良不誣也。至其利益老人。先哲累言之。(抱樸子言楮實赤者服之。令老人反少。)為其補益真陽者。從醞陽而歸陰以告成。所以收補陽之功而不燥耳。
﹝修治﹞ 水沉去浮者。曬干。酒浸蒸半日。焙干用。 煎法。六月六日取谷樹子五升。
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微火煎如餳用。
x谷樹葉 x 氣味甘涼。 治風濕腫脹。療鼻衄白濁疝氣癬瘡。 陰陽者。營衛外內之體用。楮實包蘊全體。谷葉則偏向于衛。
附方 通身水腫。楮枝葉煎如餳。空腹服一匕。日三。 鼻衄。小勞輒出。楮葉取汁。
飲三升良。 一切目翳。三月收谷木軟葉。曬干為末。入麝少許。每以黍米大注 內。其翳自落。 小便白濁。谷樹葉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木腎疝氣。楮葉雄黃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酒下五十丸。 疝氣入囊。五月五日采谷樹葉。陰干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下。
x谷樹白皮 x 氣味甘平。 煮汁釀酒飲。治水腫入腹。短氣咳嗽。 為散服。治下血血崩。 丹溪于腰痛除濕熱。同滋陰藥用之。 風水腫浮。楮皮散。楮白皮豬苓木通各二錢。桑白皮三錢。
橘皮一錢。生姜三片。水二鐘。煎服。 膀胱石水。四肢瘦削。小腹脹滿。構根白皮桑根白皮各二升。白術四兩。黑大豆五升。流水一斗。煮四升。入清酒二升。再煮至三升。日再。
一匕服之。 腸風下血。秋采楮皮。陰干為末。酒服三錢。或入麝香少許。日二。 血痢血崩。楮樹皮荊芥等分。為末。冷醋調服一錢。血崩。醋煎服神效。 女子月經不絕。來無時者。取谷樹皮搗為紙者三十張。燒灰。以清酒半升。和調服之。頓定。蓐中血暈。服之立驗。
已斃者去板齒灌之。經一日亦活。
﹝總論﹞ 楮葉及白皮與實。同有行濕升陽之性。而實則甘寒。寒者在地之陰。更飽蘊火土之精氣。導陽于陰中。以全肝之體用。故起陰明目。其功總歸于肝。若葉則甘涼。皮則甘平。平亦辛也。雖行濕升陽之化不異。然涼平俱歸金化。是屬在天之陽。似致其用者。專氣于衛以和營矣。故皮葉療水病殊勝于實。更能治鼻衄及下血血崩也。 (銀海精微言楮實屬肺能升陽而上。詎知當屬之葉與白皮。) 人身之血。固水所化。若在下水中之陽升。陰得陽化。則自不病于肝之納血矣。在上金中之陰降。陽得陰化。則更不病于心之主血矣。楮葉及皮兼有之。似為調血之要劑。調血者先于金水二髒留意而已矣。載按食飴喉噎。一服楮實湯即愈。據此則知楮實之益陰氣者。即能化濕熱。(濕熱多生于甘味) 廷紹之用以治噎。
正合于丹溪除濕熱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