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枳 蔓荊子

類別︰子部 作者︰清•楊時泰 書名︰本草述鉤元

    其枝小弱如蔓。故名。

    氣味苦辛。微涼。氣清味薄。陽中之陰。入手足太陽經。主治涼諸經血。益氣明目。利關節及九竅。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搜肝風。散風邪。治太陽風頭痛。頭沉昏悶。除昏暗。止目楮內痛。及目淚出。方書主眩暈螈 。頸項強痛。腰痛攣痞。行痹著痹。並耳鼻齒病。蔓荊子稟陽氣以生。兼得金化而成。(仲淳)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主頭面風虛之證。(瀕湖)蔓荊之治。何以于頭目為先。蓋陽氣先于天表。而乃及于經脈。正所謂衛氣充周。而後精專者入于脈也。

    ﹝論﹞ 蔓荊春因舊枝而生小葉。至夏茂盛作花。是秉春溫之氣以生。夏熱之氣以長。

    九月結實。是因深秋涼降之氣以成。其味始嘗之多苦。後味之有辛。更有微涼。正其氣化之應也。先哲曰。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無以至地。非溫無以至天。故用苦溫之劑。假令自天而降地。非辛無以至天。非涼無以至地。故用辛涼之劑。涼固在天之陰而降地者也。蔓荊從苦溫而成于辛涼。以升天始。以降地終。夫有溫升。始有涼降。而有涼降。乃以成其溫升。

    (陽不得陰。則陽無以化也。)東垣曰。諸陽氣皆根于陰血。陰受火邪。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此味成于涼降。能涼諸經之血。不使火邪乘于陽分。且陽得陰以化。而陽道行。繹東垣數語。足以明其功用矣。世第以其辛溫升散。推為風劑。孰知有妙于涼降以成其溫升。

    不使陽之戾氣。化為風眚者乎。(涼血則陽得陰以為守。而風木之氣化自平。故此味專治內風。凡方書中用療風證。須識此義。)或曰。本經首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此涼血之故歟。

    抑 氣也。雖水谷之悍氣入衛。不能入于脈。然衛氣充周。和調五髒。灑陳六腑。遂能入于脈。

    是有充周之氣。乃有精專者以入于營。固無二氣也。然則如上主治。豈能外于溫升之氣乎。

    第溫升之氣無涼降。則陽中無陰。與經所謂至陰虛天氣絕者無二義。惟此味本溫升之氣以歸涼降。有陰降而陽隨之化機。故能使陽入陰中。而營氣得以貫注。遂為筋骨之利。而痹者通攣者伸耳。先哲言營之機不動。則衛氣不布。斯語可互為參也。(即伏虎丹之治癱瘓。拯濟換骨丹之治半身不遂。茯神湯之療心痹。小烏犀湯之治行痹。神效黃 湯蔓荊子湯苦參湯之療著痹。有一不由于營衛之合以致其用者乎。更參苦參湯。乃治營虛衛實而肌肉不仁者。可知茲味之用。以陰而達陽。即由陽以徹陰也。)再如潔古謂其涼諸經血。又曰氣清。別錄言其益氣。大約涼血益氣。妙皆以清氣為關捩子。蓋其氣清者。陽得陰以化。東垣所謂陽道得行。即此是氣益矣。故氣虛而頭疼。氣虛而著痹。氣虛而胸次痞。率于補氣中用之。不可想見其氣清即氣益之微義歟。至其並能化陽之戾者。以氣之虛者欲補。此能清其氣以達之。氣之戾者欲散。此更能清其氣以化之。總之于氣胥益也。(觀螈 一證。有牛黃散治其虛。更有胃風湯獨活散治其實可見。)然則此味先入何經。乃合于涼血。以奏益氣之功歟。曰。手太陽小腸受邪。蔓荊子除之。此說最當矣。夫心為火主。氣者火之靈也。而小腸與之合。心不司氣化。而小腸為心司氣化之權。又心主血。而小腸即為血化之府。東垣所謂諸陽氣根于陰血者也。況小腸經脈。上會諸陽于督。下會諸陽于任。其上而受諸陽之施化者。實下而根柢于真陰之燻蒸也。所謂小腸之邪。即病于氣化不清。除小腸之邪。非即涼血而令氣清。氣清而令氣益乎哉。彼潔古雲入太陽者。固包舉手足兩經而言矣。

    ﹝修治﹞ 去膜。打碎用。


如果你對本草述鉤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述鉤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