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甘寒。姜汁為之使。主陰虛生熱。熱化風。治胸膈痰熱。止煩悶消渴。療類中風。或因氣虛。或因血虛。養陰滑痰。滲經絡之壅。潤燥急之火。及小兒天吊驚癇。婦人胎產悶暈。
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雷公)竹瀝所治胎產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小便多。皆陰虛之病。夫陰虛則發熱。此味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寒而能補。與薯蕷義同。(丹溪)能食者用荊瀝。不能食者用竹瀝。(三錫雲。能食而氣稍實者荊瀝妙。)荊瀝清火化痰。
功勝竹瀝。但不補耳。(述。)竹瀝滑痰。非佐以姜汁不行經絡。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痰在皮里膜外。非竹瀝姜汁不可除。痰在膈間。使人癲狂。宜用竹瀝。風痰亦宜用。其功又能養血。(丹溪)有痰厥不省人事幾死者。將竹瀝灌之即甦。誠起死回生藥也。(述)竹瀝乃陰虛有大熱者仙品。中年痰火。舍此必不能成功。特為拈出。(三錫)瀝。竹之津液。得火之後。寒性應滅。滑利走竅。清熱逐痰。故為中風要藥。凡中風之證。莫不由陰虛火旺。煎熬津液。結而為痰。壅塞氣道。不得升降。熱極生風。以致猝然僵僕。或偏痹不仁。此藥遍走經絡。搜剔一切痰結。兼之甘寒益陰而除熱。痰熱既祛。則氣道通利。經絡流轉。外證自除矣。同貝母栝蔞仁霞天膏白芥子甦子橘紅郁金童便麥冬。治似中風口眼 斜。語言蹇澀。
或半身不遂等證。中風口噤。竹瀝姜汁等分。日日飲之。產後中風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張。竹瀝飲一二升。時氣煩燥。五六日不解。青竹瀝半盞。煎熱。數數飲之。濃覆取汗。產後虛汗。淡竹瀝三合。暖服。須臾再服。
﹝論﹞ 淡竹瀝能療痰火之風。于類中風為要劑。蓋此味陽中有陰。陰為陽之守。使陽和而不化風。故熱風皆治。而痰火之類中者。尤為中的。夫類中一證。如七情傷其營氣者。
固為陰虛。即外淫之病乎衛。衛病而營亦病。或化火而因以結痰。或凝痰而因以熾火。痰火熾。則五髒陰氣出于隧道。以達表徹里者多為阻絕。而孤陽自焚之風。甚有奄然于頃刻者。
豈不悉系于真陰之虛哉。人身後天之陰生于陽。竹乃陽中之陰。性味既稟清和。而瀝則更猶真陰之化醇。與他味之養陰者有別。故最能除亢陽之傷陰。最能和營氣以入脈。最能利經絡以滲痰也。
繆氏。寒痰濕痰及飲食生痰。不宜用。
﹝修事﹞ 取新鮮竹。鋸尺許。中留節。兩頭去節。劈開。用磚二塊。架定。兩頭出磚二寸許。各置磁盤于下。烈火燻 。則兩頭瀝 滴盤中。竹將自燃便盡。就將滴過瀝竹為薪。又架新竹于磚上。如前燒 。任取多少。
﹝總論﹞ 易系震為蒼 竹。爾雅翼雲。巽為竹。其根鞭。喜行東南。然則竹之生成在木火。而何以葉與茹與瀝所稟皆寒。蓋竹引根于秋深。孕筍于冬半。氣稟清寒以生。是合于金水之陰以在下也。新筍春半出土而成竹。舊竹夏半落葉而易新。氣隨溫熱以成。是合于木火之陽以在上也。人物之生。莫不始于在地之陰。而成于出地之陽。竹之生固稟寒氣。第當草木零落。而引根孕筍。則陰中有陽。陽反因陰而以萌以育。即知其生長于春夏。實為陽中有陰陰更因陽而以敷以和。在秋冬既不與眾類同其枯瘁。是春夏雖與眾類同其發榮。而實有不同者。以有清潤之氣貫乎其中也。潔古謂。為陰中微陽。本其生氣而言。東垣謂為陽中陰。
就其成氣而言。夫用其葉與茹瀝。是已取于既成之竹矣。不皆為陽中之陰乎。惟人身天表屬心肺。而竹葉取象于表。以清心肺之煩熱。人身氣交屬脾胃。而竹茹取象于近表之里。以清胃脕之逆熱。人身營氣為血液。而竹瀝取象于營。以清血液熱結之痰。蓋同是陽中之陰。就其表里所分。已有陰陽之濃薄矣。丹溪謂瀝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此也。世醫執本草大寒一語。
用之輒為疑忌。詎知性稟清和。正如人身至陽之分。非清陰無以握其樞而和其氣。正合于經所雲至陰虛天氣絕之義。特由葉而茹。由皮而液。見其清和之差甚耳。竹之生氣。陰中有陽。
而成氣陽中有陰。生者具陽之始。成者濃陰之終。他物鮮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