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宮集) 黃

類別︰子部 作者︰清•陳士鐸 書名︰本草新編

    黃 ,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濃,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專補氣。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之經。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夫黃 乃補氣之聖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 用之于當歸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 ,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或疑血得氣而生,少用黃 足矣,即不少用,與當歸平用亦得,何故補血湯中反少用當歸而倍用黃 ?不知補血之湯,名雖補血,其實單補氣也。失血之後,血已傾盆而出,即用補血之藥,所生之血不過些微,安能遍養五髒六腑,是血失而氣亦欲失也。在血不能速生,而將絕未絕之氣,若不急為救援,一旦解散,頃刻亡矣。故補血必先補氣也。但恐補氣則陽偏旺而陰偏衰,所以又益之當歸以生血,使氣生十之七而血生十之三,則陰陽有制,反得大益。生氣而又生血,兩無他害也。至于補中益氣湯之用黃 ,又佐人參以成功者也。人參得黃 ,兼能補營衛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氣于至陰之中,故益氣湯中無人參,則升提乏力,多加黃 、白術,始能升舉。倘用人參、白術而減去黃 ,斷不能升氣于至陰也。故氣虛之人,毋論各病,俱當兼用黃 ,而血虛之人尤宜多用。惟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然亦當臨癥審量。(﹝批﹞無黃 不能提氣于至陰,創論亦是確論。)

    或問黃 性畏防風,而古人雲黃 得防風,其功愈大,謂是相畏而相使也,其說然乎?

    此說亦可信不可信之辭也。黃 無毒,何畏防風,無畏而言畏者,以黃 性補而防風性散也,合而用之,則補者不至大補,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批﹞黃 欲防風者,以防風能通達上下周身之氣,得黃 而生,黃 達表,防風御風,外來之風得黃 而拒絕也。)

    或問黃 補氣,反增脹滿,似乎黃 不可補氣也,豈有藥以解其脹,抑可不用黃 耶?

    夫黃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 ,又用何藥。然服之而增脹滿者,非黃 之助氣,乃黃 之不助氣也。陰陽有根,而後氣血可補。陰陽之根將絕。服補藥而反不受補。藥見病不能受,亦不去補病矣。此黃 補氣而反增脹滿,乃不生氣之故。然亦因其不可生而不生也,又豈有別藥以解其脹哉。

    或問黃 氣分之藥,吾子以為補血之品,是凡有血虛之癥,俱宜用黃 矣,何以古人用補血之藥多,用四物湯、佛手散,絕不見用黃 之補血者,豈古人非歟?古人未嘗非也,第以血癥不同,有順有逆。順則宜用血藥以補血,逆則宜用氣藥以補血也。蓋血癥之逆者,非血逆而氣逆也,氣逆而後血逆耳。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藥,則氣不順而血愈逆矣,故必須補氣以安血也。氣逆則血逆,氣安則血安,此不易之理也。凡血不宜上行,嘔咯吐衄之血,皆逆也。血猶洪水,水逆則泛濫于天下,血逆則騰沸于上焦,徒治其血,又何易奏平成哉。故必用補氣之藥于補血之中,雖氣生夫血,亦氣行夫血也。此黃 補血湯所以獨勝于千古也。(﹝批﹞補血分氣逆氣順,確有見解。)

    或問黃 以治氣逆之血,發明獨絕,然而亦有用四物湯、佛手散以止血而效者,又是何故?

    洵乎吾子之善問也。夫血逆亦有不同,有大逆,有小逆。大逆者,必須補氣以止血;小逆者,亦可調血以歸經。用四物湯、佛手散治血而血止者,血得補而歸經也。蓋血最難歸經,何以四物、佛手偏能取效,正因其血逆之輕耳。逆輕者,氣逆之小也;逆重者,氣逆之大也。

    以四物湯、佛手散治血而血安,雖亦取效,終必得效之遲,不若補血湯治氣而血止得效之捷也。

    或問黃 補氣,初作脹滿,而少頃安然者,何也?此氣虛見補,反作不受也。黃 補氣之虛,而胃中之望補,更甚于別髒腑。黃 一入胃中,惟恐有奪其補者,乃閉關而不肯吐,此脹滿所由生也。治之法,用黃 不可單用,增入歸、芎、麥冬三味,使之分散于上下之間,自無脹滿之憂矣。故服黃 脹滿有二癥,一不能受而一過于受也。過于受者,服下脹而少頃寬;不能受者,初脹輕而久反重。以此辨之最易別耳。

    或問黃 補氣之聖藥,宜乎凡氣虛者,俱可補之矣,何喘滿之病反不用者?恐其助滿而增脹也。先生既明陰陽之道,深知虛實之宜,必有以教我也。曰︰黃 補氣而不可治脹滿者,非黃之故,不善用黃 之故也。夫人喘大滿,乃腎氣欲絕,奔騰而上升,似乎氣之有余,實是氣之不足。古人用人參大劑治之者,以人參不能助脹而善能定喘耳,用之實宜。然天下貧人多而富人少,安得多備人參救急哉。古人所以用黃 代之,而喘滿增劇,遂不敢復用,且志之書曰︰喘滿者不可用黃 ,因自誤而不敢誤人也。誰知黃 善用之以治喘滿實神。鐸受異人傳,不敢隱也。黃 用防風之汁炒而用之,再不增脹增滿,但制之實有法。防風用少,則力薄不能制黃 ,用多則味濃,又嫌過制黃 ,不惟不能補氣,反有散氣之憂。大約黃用一斤,用防風一兩。先將防風用水十碗煎數沸,漉去防風之渣,泡黃 二刻,濕透,以火炒之干。再泡透,又炒干,以汁干為度。再用北五味三錢,煎湯一大碗,又泡半干半濕,復炒之,火焙干,得地氣,然後用之。凡人參該用一兩者,黃 亦用一兩。定喘如神,而又不增添脹滿,至妙之法,亦至便之法也。凡用黃 ,俱宜如此制之。雖古人用黃 加入防風,治病亦能得效,然其性尚未制伏,終有跳梁之虞,不若先制之為宜,彼此畏忌而成功更神,又何喘病之不可治哉。(﹝批﹞用制黃 以治喘者,救貧寒之人也。若富貴膏梁之子,畢竟宜用人參。)

    或疑黃 得防風其功更大,用黃 加入防風足矣,而必先制而後用,毋乃太好奇乎?不知用黃而加防風,則防風之性與黃 尚有彼此之分,不若先制之,調和其性情,制伏其手足,使之兩相親而兩相合,絕不知有同異之分。如異姓之兄弟勝于同胞,相顧而收其全功也。

    或疑黃 補氣之虛,止可補初起之虛,而不可補久病之虛,予問其故。曰︰初虛之病,用黃易受;久虛之病,用黃 難受也。嗟乎。虛病用補,宜新久之皆可受,其不可受者,非氣之虛,乃氣之逆也。氣逆之虛,必用人參,而不可用黃 。在初虛氣逆之時,即忌黃 矣,何待久病而後不可用哉。若氣雖虛而無逆,則久病正宜黃 ,未有不服之而安然者也。誰謂黃 之難受乎。(﹝批﹞黃 不能補氣逆之虛,妙論。)

    或疑黃 補氣,何以必助之當歸以補血,豈氣非血不生耶?不知氣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氣,不能生氣,而補氣必補血者,非取其助氣也。蓋氣虛之人,未有不血亦隨之而俱耗者也。我大用黃 以生氣,則氣旺而血衰,血不能配氣之有余,氣必至生血之不足,反不得氣之益,而轉得氣之害矣。故補氣必須補血之兼施也。但因氣虛以補氣,而復補其血,則血旺而氣仍衰,奈何。不知血旺則氣不去生血,故補血而氣自旺,不必憂有偏勝之虞。然多補其氣而少補其血,則又調劑之甚宜也。

    或問黃 何故必須蜜炙,豈生用非耶?然瘡瘍之門,偏用生黃 ,亦有說乎?曰︰黃 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謂黃 炙則補而生則瀉,其實生用未嘗不補也。


如果你對本草新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新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