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淺學,而于醫道略窺陰陽五行之端,至于主客運氣,流行變化,微妙無窮,所謂白首紛如者也。明時有新安汪石山、汪心谷,集《要覽》,頗簡明易讀,輯于徐東皋《古今醫統》中。曩承前輩湖南楚竹園先生又授余是篇,雲系乾隆年間高隱張姓者所編,余讀之,與汪本大同,而加客氣升降圖說,按年分列主病、脈候等,尤為精簡,使後學易于記誦,余故不揣愚昧,略加修節,校錄以殿斯集。惜乎張公之名不傳,未能表彰,然其書存則人存,亦可以無憾矣。
會稽後學章 楠謹識
運氣提綱
嘗讀《內經》至《天元紀》論七篇,推申運氣,元蘊難窺,未嘗不廢書三嘆也。斯天地之紀綱,變化之淵源,非通于《大易》、《洪範》、歷元、律法之說者,其敢橫心以解,矢口而談哉!無惑乎當今之人,置而弗講久矣。先哲有言曰︰不明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故弗醫則可,業已志醫,反掌生殺,能不猛畏。博學多聞,沉思力索,神將通我,幸勿憚焉。然知天知地,必先知人。丹溪曰︰先識病機變化處治。純攻運氣,恐流于馬宗素之徒,妄謂某年生人,于某日病于某經,用某藥,某日當瘥,某日當危,悖亂經旨,涉于怪僻。茲特撮其大綱,提其切要,令學人忻其簡便,為行遠登高之自。至于窮神達變,則《內經》而下,代有發明,其可以是為畫耶!
五運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也。合十干為五運,如甲己合為土運,乙庚合為金運,丙辛合為水運,丁壬合為木運,戊癸合為火運是也。對十二支為六氣,如子與午對,俱為君火;丑與未對,俱為濕土;寅與申對,俱為相火;卯與酉對,俱為燥金;辰與戌對,俱為寒水;巳與亥對,俱為風木是也。運乃五年一周,氣則六期環會。五運有太過,有不及,有平運,有大運,有主運,有客運。太過者,甲丙戊庚壬五陽干也;不及者,乙丁己辛癸五陰干也。太過之年,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之年,大寒後十三日交,名曰後天。平運者,司天與運同氣也。或太過,而司天克氣;或不及,而年支相合,謂之歲會。或月干與之相符,或交初氣,日干時干,與之相合,謂之干德符。值之者,物生脈應,無相後先,皆平運也。正大寒日交,名曰齊天。大運者,本年年干也。主運者,每年皆以木運,從大寒日始,以次相生,至水而終,每運各主七十二日另五刻,歲歲皆然者也。客運者,假如甲己年,即以土起運,亦從大寒日始,以次相生,至火而終,每運亦主七十二日另五刻,此逐歲變遷者也。六氣有司天,有在泉,有正化,有對化,有主氣,有客氣。正化者,午未寅酉辰亥之年也。對化者,子丑申卯戌巳之年也。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又以子午卯酉為一律,子午君火司天,則必卯酉燥金在泉,寅申巳亥為一律,辰戌丑未為一律,例皆同也。主氣者,每年皆以木氣從大寒日始,以次相生,至水氣而終,每氣各主六十日奇八十七刻半,歲歲皆然也。客氣者,以本年年支後第三支起運,即如子年,子後第三支是戌,戌屬水,就以水氣從大寒日始為初之氣,即在泉左間也;木為二之氣,即司天右間也;火為三之氣,即司天火氣也;土為四之氣,即司天左間也;熱為五之氣,即在泉右間也;金為終之氣,即在泉燥金也。每氣各主六十日奇八十七刻半,每年一易者也。以客加主,客勝主,則從;主勝客,則逆。凡司天主歲半以前,在泉主歲半以後,此客氣之大者,加于主氣之上也。司天居上,在泉居下,運氣居中。或司天克運、生運,以上臨下為順,順分生克之殊;或運克司天、生司天,以下臨上為逆,逆有大小之異。其中有司天與運同者,名曰天木符。年支與運合者,名曰歲會。在泉與運同者,名曰同天金符。運與在泉合者,名曰同歲水會。司天與運與氣三合者,名曰太乙天符。天符為執法,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歲會為行令,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太乙天符為貴人,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嗟乎!風寒暑濕燥火者,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者,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戊己,土也,然化氣必以五,故甲己化土,而居其首;土生金,故乙庚次之;金生水,故丙辛次之;水生木,故丁壬次之;木生火,故戊癸次之。
此化氣之序也。五行各一,而火獨君相二者,上應乎天之六氣也。蓋木旺于東,火旺于南,金旺于西,水旺于北,而土旺于四維,戊附于戌而在干,己附于辰而在巽,未之對沖在丑,而丑未屬坤艮之鄉,故辰戌丑未,寄旺之位也。假如太角之化,為啟拆,而變為摧拉;太征之化,為暄燠,而變為炎烈,正化之氣也;少角木氣不足,清勝而熱復;少征火氣不足,寒勝而雨復,邪化之復也。寒甚而陽焰,為火郁,熱甚而淒清,為金郁,抑而不足也。
水郁而發,則為冰雹;土郁而發,則為飄驟,郁而怒起也。風淫所勝,則克太陰;熱淫所勝,則克陽明,侮其所勝也。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濕土之下,風氣承之,亢則制也。摧拉之變不應,普天悉皆大風;炎烈之變不應,薄海悉皆燔灼;清氣之勝不應,宇宙無不明潔;雨氣之復不應,山澤無不蒸溽。聖人反復諄諄,蓋欲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勿為運氣所中也。即使偶中,亦知其受病之因,不令妄投藥餌,而有夭傷之嘆耳。凡主客之氣,皆能致疾,下為主氣,上為客氣。經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少陰之客,以甘瀉之,以酸軟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凡客勝,瀉客補主;主勝,瀉主補客。而本經更有六氣司天、在泉淫勝之治法,有司天、在泉反勝之治法,有歲運上下所宜藥食之治法。而五運之中,又必折其郁氣,先取化源。
故化子以為太陽司天,取九月為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為金之源;少陰、少陽司天,取三月為火之源;太陰司天,取六月為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為木之源。經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為至治者此也。夫人稟五行之氣而生,亦從五行之數而盡。故王冰曰︰蒼天布氣,尚不越乎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乎天道。隨氣運陰陽之盛衰,理之自然也。經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雖然,氣運之理,亦有不可泥者,如肝木素虛,脾土太盛,運值太角,肝氣稍實,脾氣方平,五髒顯然;又內外兩因,隨時感觸,雖當太過之運,亦有不足之理;不及之運,亦多有余之患,倘專泥運氣,能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乎?況歲氣之在大地,亦有反常之時,故冬有非時之溫,夏有非時之寒,春有非時之燥,秋有非時之暖,犯之者病。又如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冬氣南行。卑下之地,春氣常存;高阜之境,冬氣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風,地不滿東南而多濕。又況百里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別,方土不齊,而病亦因之,此皆法外之遺也。善言運氣者,隨機觀變,方得古人未發之旨,幸毋膠執,而為程、馬之續也。
五天五運圖解
此太古佔天之始,察五氣,紀五天,而所立五運也。五天五氣者,謂望氣之時,見丹天之火氣,經于牛女璧奎四宿之上,下臨戊癸之方,此戊癸之所以為火運也。 天之土氣,經于心尾角軫四宿之上,下臨甲己之方,此甲己之所以為土運也。蒼天之木氣,經于危室柳鬼四宿之上,下臨丁壬之方,此丁壬之所以為木運也。素天之金氣,經于亢氐昴畢四宿之上,下臨乙庚之方,此乙庚之所以為金運也。元天之水氣,經于張翼婁胃四宿之上,下臨丙辛之方,此丙辛之所以為水運也。是知五運之化,莫不有所由從,蓋已肇于開闢之初矣。詳《太史天元冊文》,及《天元紀大論》中。
五運圖解
自太始初分,陰陽析位,雖五運之象,昭于五天,然尚有月建之法,及十二肖之說,則立運之法,因是又一理。
月建者,單舉正月為法。如甲己之歲,正月首建丙寅,丙者火之陽,火生土,故甲己為土運;乙庚之歲,正月首建戊寅,戊者土之陽,土生金,故乙庚為金運;丙辛之歲,正月首建庚寅,庚者金之陽,金生水,故丙辛為水運,丁壬之歲,正月首建壬寅,壬者水之陽,水生木,故丁壬為木運;戊癸之歲,正月首建甲寅,甲者木之陽,木生火,故戊癸為火運。此五運生于正月之建者也。
十二肖者,謂十二宮中,惟龍善變,而屬辰位,凡十干起甲,但至辰宮,即隨其所遇之干,而與之俱變矣。
如甲己干頭,起于甲子,至辰屬戊,戊為土,此甲己之所以化土也;乙庚干頭,起于丙子,至辰屬庚,庚為金,此乙庚之所以化金也;丙辛干頭,起于戊子,至辰屬壬,壬為水,此丙辛之所以化水也;丁壬干頭,起于庚子,至辰屬甲,甲為木,此丁壬之所以化木也;戊癸干頭,起于壬子,至辰屬丙,丙為火,此戊癸之所以化火也。
此又五運之遇龍而變者也。
又一說謂甲剛木,克己柔土為夫婦,而成土運;乙柔木,嫁庚剛金,而成金運;丁陰火,配壬陽水,而成木運;丙陽火,娶辛柔金,而成水運;戊陽土,娶癸陰水,而成火運。
此三說者,義各不同,今並存之,以備參校。
運氣總論
太極肇分,而有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藏也。
綱紀,謂生長化成收斂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本始,謂生殺皆因之而有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極,能為萬物先化之元始者,何也?以具是神明之育故也。
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明無能也。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終也。
陰陽五行,流為十干五化之運,寒暑燥濕風火之氣,周流天地間,而為萬物之原,人則稟其精,而囿于兩間,所以具五髒六腑,以應五運六氣之數也。
五運者,金木水火土也。
木言陽氣觸地而生,火言爍然盛而變化萬物,金言陰氣禁止萬物而收斂,水言潤養萬物,土言含吐萬物,將生者出,將死者歸。
六氣者,風火暑濕燥寒也。
六氣皆有一化也。木化風,主于春,陽氣鼓舞,為天號令;君火化熱,主于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災暑,君德也;相火化暑,主于夏,炎暑大行;金化清燥,清涼乃行,金為丙婦,帶火之氣,故燥也;水化寒,嚴凜乃行;土化濕,與土潤溽,暑濕化行也。蓋濕則土生,干則土死,泉出于地中,濕化信矣。
聖人仰觀,五天雲色。 天之氣,經于中央,臨甲己之位,立為土運;素天之氣,經于西方,臨乙庚之位,立為金運;元天之氣,經于北方,臨丙辛之位,立為水運;蒼天之氣,經于東方,臨丁壬之位,立為木運;丹天之氣,經于南方,臨戊癸之位,立為火運。此五氣之色,上經二十八宿,下應十二分位,所以古人佔天望氣,則和氣與災疫應在何方,了然預知之矣。
凡佔當于正月初一日,若看太過之紀,寅初看;不及之紀,寅末看;平治之紀,寅正看。法如蒼氣為風,丹為熱, 為濕,素為燥,黑為寒,其氣之色有兼見者,又當分其微甚而推之。
天干取運,地支取氣。天干有十,配合則為五運;地支十二,對沖則為六氣。所以然者,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
天有陰,故能降;地有陽,故能升。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故以陽殺陰藏。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人在氣交之中,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氣主之。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則為九,九九制會,故生九竅、九藏而應之也。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骨節。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在天為元,玄生神;在人為道,道生智;在地為化,化生五味。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怒;神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喜;神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思,神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憂;神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恐。寒暑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
陰陽之神,不可得而見也,支干之跡,可得而求之也。
天地陰陽以象,不以數推,惟憑支干,則可測焉。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天地相合,則為甲子,故甲子者,干支之始也;天氣終于癸,地氣終于亥,天地相合,則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陰陽相間,剛柔相須,是以甲子之後,乙丑繼之,壬戌之後,癸亥繼之,三十年為一紀,六十年為一周。有主運焉,有客運焉,有主氣焉,有客氣焉,主運主氣,萬載而不易,客運客氣,每歲而迭遷。
自干支兄弟次序言之︰甲乙,東方木也。
甲者,草木始甲而出;乙者,陽尚屈乙。
丙丁,南方火也。
丙乃萬物炳然,著見而強;丁適陽強,與陰氣相丁。
戊己,中央土也。
戊,陽土也,萬物生而出之,萬物伐而入之;己,陰土也,無所為而得己者也。
庚辛,西方金也。
庚乃陽更而續,辛乃陽極于此而更辛也。
壬癸,北方水也。
壬乃陽氣生之,任壬而為胎,與子同意;癸乃萬物閉藏,懷孕于其下,揆然萌芽,天之道也。
故木為初之運,火為第二運,土為第三運,金為第四運,水為第五運,此主運也。
詩曰︰大寒木運始行初,清明前三火運居,芒種後三土運是,立秋後六金運推,立冬後九水運伏,周而復始萬年如。或問木火土金水,天道左旋,自然之序也,然君火生土,土能復生相火,火復生金,其義何在?
蓋相火非土不成,未見虛空能聚火,金在礦非火不能 出,所以河圖火七居西,金九居南,互顯其成也。須知五行六氣,總一氣也。故木焚則為火,絞則為水;石擊則為火,熔則為水;洲澶之內,江河競流;大海之中,火光常起;皆情之本有也,又何疑土中火、火中金乎。
自其夫婦配合言之︰甲與己合而化土,乙與庚合而化金,丙與辛合而化水,丁與壬合而化木,戊與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年,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年,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此客運也。
假如甲己年,甲為土運,初之運,即土也;土生金,二之運,即金也;金生水,三之運,即水也;水生木,四之運,即木也;木生火,五之運,即火也。每一運,各主七十二日另五刻,此天干在上為陽,所以主乎運也。
又以地支循環次序言之︰寅卯屬春,木也。
寅者,演也,正月陽上陰下,律管飛灰以候之,可以述事之始也;卯者,茂也,二月陽氣盛而孳茂也。
巳午屬夏,火也。
巳者,起也,四月正陽無陰,物畢盡而起;午者,長也,五月陽尚未盡,陰始生,而為生物皆長大也。
辰戌丑未屬四季,土也。
辰者,震也,三月,陽已過半,萬物盡震而長;戌者,滅也,九月,萬物皆衰減矣;丑者,紐也,陰尚執而紐之,十二月,始終之際也;未者,味也,六月,物成而有味也。
申酉屬秋,金也。
申者,身也,七月,物體皆成也;酉者, 也,八月,萬物皆 縮收斂。
亥子屬冬,水也。
亥者,劾也,十月陰氣劾殺萬物,此降之道也;子者,北方寒水陰位,一陽肇生之始,故陰極則陽生,壬而為胎,十一月是也。
故風為初之氣,火為二之氣,暑為三之氣,濕為四之氣,燥為五之氣,寒為終之氣,此主氣也。
詩曰︰大寒厥陰氣之初,春分君火二之隅,小滿少陽分三氣,大暑太陰四相呼,秋分陽明五位立,小雪太陽六之余。
自其對沖定位言之︰子對午,而為少陰君火;丑對未,而為太陰濕土;寅對申,而為少陽相火;辰對戌,而為太陽寒水;巳對亥,而為厥陰風木。
故子午之歲,君火主之。
君火司午火,本熱而其氣當午位,陰生之初,故標寒,而屬少陰也。
丑未之歲,濕土主之。
主應長夏未之位,未乃午之次,故曰太陰。
寅申之歲,相火主之。
相火司子寅,寅乃丑之次,故曰少陽。
卯酉之歲,燥金主之。
金居兌方,在人主于肺,居膈上陽位,金必待陽而後發,故曰屬陽明也。
辰戌之歲,寒水主之。
水居北方子位,水本寒,而其氣當陽生之初,故標熱,而屬太陽也。
巳亥之歲,風木主之。
木居東方震,在人主于肝,處膈下陰位,木必待陰而後生,故屬厥陰。
此客氣也。
詩曰︰子午少陰君火天,陽明燥金應在泉,丑未太陰濕土上,太陽寒水兩連綿,寅申少陽相火旺,厥陰風本地中聯,卯酉卻與子午反,辰戌巳亥倒皆然。如卯酉年司天,即子午年在泉,卯酉年在泉,即子午年司天,辰戌年與丑未年倒,巳亥年與寅申年倒。假令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司地。上者右行,太陰濕土為天之左間,厥陰風木為天之右間,所以面南而命其位也;下者左行,太陽寒水為地之左間,少陽相火為地之右間,所以面北而命其位也。
一氣在上,一氣在下,二氣在左,二氣在右。地之左間,為初之氣。
要訣︰每年退二,便是客鄉,如子司天,後二支戌,太陽寒水,為初之氣,亥為二之氣,子為三氣,丑為四氣,寅為五氣,卯為六氣。又逐年年辰,逐日日辰,皆名司天。
天之右間,為二之氣,司天為三之氣,天之左間,為四之氣,地之右間,為五之氣,司地為終之氣,每一氣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有奇。
卯酉年︰陽明司天,少陰在泉,初氣太陰,二氣少陽,三氣陽明,四氣太陽,五氣厥陰,六氣少陰。辰戌年︰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初氣少陽,二氣陽明,三氣太陽,四氣厥陰,五氣少陰,六氣太陰。丑未年︰太陰司天,太陽在泉,初氣厥陰,二氣少陰,三氣太陰,四氣少陽,五氣陽明,六氣太陽。寅申年︰少陽司天,厥陰在泉,初氣少陰,二氣太陰,三氣少陽,四氣陽明,五氣太陽,六氣厥陰。巳亥年︰厥陰司天,少陽在泉,初氣陽明,二氣太陽,三氣厥陰,四氣少陰,五氣太陰,六氣少陽。
此地支在下為陰,所以主乎氣也。然客運之流行也,有太過焉,有不及焉,太過之年,甲丙戊庚壬五陽干也;不及之年,乙丁己辛癸五陰干也。太過,其至先,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其至後,大寒後十三日交,名曰後天;平氣之年,正大寒日交,不先不後,名曰齊天。
申子辰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氣;春分日子時末,交二之氣;小滿日亥時末,交三之氣;大暑日戌時末,交四之氣;秋分日酉時末,交五之氣;小雪日申時末,交終之氣,所謂一六天也。巳酉丑年︰大寒日巳初一刻,交初之氣︰春分日卯時末,交二之氣;小滿寅時末,交三之氣;大暑日丑時末,交四之氣;秋分子時末,交五之氣;小雪日亥時末,交終之氣,所謂二六天也。寅午戌年︰大寒日申初一刻,交初之氣;春分日午時末,交二之氣;小滿日巳時末,交三之氣;大暑日辰時末,交四之氣;秋分日卯時末,交五之氣;小雪日寅時末,交終之氣,所謂三六天也。亥卯未年︰大寒日亥初一刻,交初之氣;春分日酉時末,交二之氣;小滿日申時末,交三之氣;大暑日未時末,交四之氣;秋分日午時末,交五之氣;小雪日巳時末,交終之氣,所謂四六天也。
客氣之升降也,有正化焉,有對化焉。正化之歲,謂午未寅酉辰亥三年也;對化之歲,謂子丑申卯戌巳之年也。正化者,令之實,從本,其數生;對化者,令之虛,從標,其數成。
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皆以陰陽而配。若考其深義,則水生于一,天地未分,萬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見于水,故草木子實人蟲胎卵未就,皆水也,及水聚而形質凝,陰陽備而後成物。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則甘,土之味也;甘極則淡,反本也。人稟陰陽,先生二腎,草木子實,大小雖異,其中皆有兩以相合,與人腎同,是以萬物非陰陽合體,則不能化生,故火曰次二。既陰陽合體,然後有春生而秋成,故次三曰木,次四曰金,水火木金,莫不因土而成,次五曰土。三陰三陽,正化者,從本生數;對化者,從標成數。
假如甲子年,甲為土運,統主一年,子為君火,專司一歲,期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周天者,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氣也,天體至圓,周遭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行健,一日一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過一度,日行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之一,天多進一度,則日為退一度,二日天度進二,則日為退二度,積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天所進過之度,又恰周得本數,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盡本數,遂與天會,而成一年,是謂一年一周天。月行遲,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盡,比天為退了十三度有奇,至二十九日半強,恰與天相值,在恰好處,是謂一月一周天。五日成一候,三候成一氣,即十五日也。三氣成一節,節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節也。三八二十四氣,而分四時,一歲成矣。春秋言分者,陰陽中分,其氣異也;冬夏言至者,陰陽至此而極,其氣同也。天亦無候,以雨雪霜露草木之類,應期可驗而測之,故曰候,言一候之日,亦五運之氣相生,而直之即五日也。《書》曰︰期三百六旬又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其義蓋即此也。
一期之中,主運以位,而相次于下;客運以氣,而同流于上。客氣加于主氣之上,主氣臨于客氣之下,天時所以不齊,民病所由生也。
辰戌年︰初之客氣,少陽相火,加主氣厥陰風木;二之客氣,陽明燥金,加主氣少陰君火;三之客氣,太陽寒水,加主氣少陽相火;四之客氣,厥陰風木,加主氣太陰濕土;五之客氣,少陰君火,加主氣陽明燥金;終之客氣,太陰濕土,加主氣太陽寒水。以上皆客氣加于主氣之上,舉此二年為例。抑論主氣,春溫、夏暑、秋涼、冬寒。風以動之,火以溫之,暑以蒸之,濕以潤之,燥以干之,寒以堅之,皆天地正氣之營運。惟客加于主,乃有逆從淫勝,然後春有淒風,夏有伏陰,秋有苦雨,冬有愆陽。風勝則地動,火勝則地固,暑勝則地熱,濕勝則地泥,燥勝則地干,寒勝則地裂,氣候不齊,癘疫時降。
六甲年,土運太過,則雨濕流行,濕病乃生,腎水受邪,治當除濕以補腎;六己年,土運不及,則木氣乘旺,反見風化,風病乃行,治當益脾以平木;六丙年,水運太過,則寒氣大行,寒病乃生,心火受邪,治當逐寒以補心;六辛年,水運不及,則土氣乘旺,反見濕化,濕病乃行,治當補腎以除濕;六戊年,火運太過,則熱氣大行,熱病乃生,肺金受邪,治當降火以補肺;六癸年,火運不及,則水氣乘旺,反見寒化,寒病乃行,治當補心以逐寒;六庚年,金運太過,則燥氣流行,燥病乃生,肝木受邪,治當清燥以補肝;六乙年,金運不及,則火氣乘旺,反見熱化,熱病乃行,治當清肺以降火;六壬年,木運太過,則風氣大行,風病乃生,脾土受邪,治當平木以補脾;六丁年,木運不及,則金氣乘旺,反見燥化,燥病乃行,治當補肝以清燥。此客運之治法也。太陽寒水,治宜辛熱;陽明燥金,治宜苦溫;少陽相火,治宜咸寒;太陰濕土,治宜苦熱;少陰君火,治宜咸寒;厥陰風木,治宜辛涼。此六氣之治法也。然運氣之所以有變者,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有相得而病者,以下臨上,不當位也。五行相生者,謂相得;相克者,為不相得。上臨下為順,下臨上為逆。
假令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皆以下臨上,不當位也。父子之義,子為下,父為上,以子臨父,不亦逆乎。
司天克運則順,運克司天則逆。氣克運則順,運克氣則逆。運氣皆相同,曰天符。
戊子、戊午、戊寅,運氣皆火;丙辰、丙戌,運氣皆水;己丑、己未,運氣皆土;乙卯、乙酉,運氣皆金;丁巳、丁亥,運氣皆木。六十年中,惟此十二年天符也。又戊子,戊為火運,子為少陰,君火司天,運與司天同火,是為天符,此日得病,速而危困也;更遇當年太歲,亦是天符,或者歲會,其病尤危。
天氣生運,曰順化。
甲子、甲午、甲寅、甲申,火下生土也;壬辰、壬戌,水下生木也;乙丑、乙未,土下生金也;辛酉、辛卯,金下生水也;癸巳、癸亥,木下生火也。六十年中,惟此十二年順化天符也。
天氣克運,曰天刑。
庚子、庚午、庚寅、庚申,火下克金也;戊辰、戊戌,水下克火也;辛丑、辛未,土下克水也;丁卯、丁酉,金下克木也;己巳、辛亥,木下克土也。六十年中,惟此十二年天刑也。
運生天氣,曰小逆。
壬子、壬午、壬寅、壬申,木上生火也;庚辰、庚戌,金上生水也;癸丑、癸未,火上生土也;己卯、己酉,土上生金也;辛巳、辛亥,水上生木也。子臨父位,于理未當。六十年中,惟此十二年小逆也。
運克天氣,曰不和。
丙子、丙午、丙寅、丙申,水上克火也;甲辰、甲戌,土上克水也;丁丑、丁未,木上克土也;癸卯、癸酉,火上克金也;乙巳、乙亥,金上克木也。六十年中,惟此十二年不和也。
運(客)臨本氣(主)之位,曰歲會。
子,水位也,丙子年,水運臨之;午,火位也,戊午年,火運臨之;卯,木位也,丁卯年,木運臨之;酉,金位也,乙酉年,金運臨之;辰戌丑未,土位也,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土運臨之。六十年中,有此八年歲會也。又丙子日,丙為水運,子為水支,是運與支同水,乃名歲會,年月日時同,如遇此日得病,不死,但執持而徐緩,更會年月時,合天符歲會,其病尤盛。
天符歲會相合,曰太乙天符。
戊午、乙酉、己未、己丑,六十年中,惟此四年太乙天符也。又戊午日,戊為火運,午是少陰,君火司天,又是火支,乃名太乙天符,此日得病,主死。
運(客)與四孟月相同,曰支德符。
寅屬木,孟春月也,壬寅年,木運臨之;巳屬火,孟夏月也,癸巳年,火運臨之;申屬金,孟秋月也,庚申年,金運臨之;亥屬水,孟冬月也,辛亥年,水運臨之。六十年中,惟此四年支德符也。
運與交司日相合,曰干德合。
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一年遇此,二干天地德合,亦為平氣之歲也。
太過之運,加地氣,曰同天符。
庚子、庚午,運同司地燥金;壬寅、壬申,運同司地風木;甲辰、甲戌,運同司地濕土。六十年中,惟此六年同天符。
不及之運,加地氣,曰同歲會。
辛丑、辛未,運臨司地寒水;癸卯、癸酉,運臨司地君火;癸巳、癸亥,運臨司地相火。六十年中,惟此六年同歲會也。
大要陽年先天時化,則己強,而以氣勝實,故不勝者受邪;陰年後天時化,則己弱,而以氣休衰,故勝者來克,彼克之後,必待時而復也。行復于所勝,則己不可前,故待得時,則子當旺,然後為母復仇也。
陽年太過,則傳所不勝,而乘所勝;陰年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如肝木有余,則時已氣盛,反薄肺金,而棄其脾土;肝木不及,則土無所畏,遂妄行,乃凌其腎水。此五行生克之理,蓋勝至則傷,傷已而勝,故無常氣而不息,若復而不勝,則是生意已傷,而有窮盡矣。
經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亢者,過極而不退也。當退不退,始則災害及物,終則災害及己。承,猶隨也,以下奉上,有防之之義焉。
制,克勝之也。制則生化者,言有所制,則六氣不至于亢而為平,平則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矣。生者,自無而有;化者,自有而無。外列盛衰者,六氣分布,主位迭為盛衰,害而無所制,則敗壞乖亂之政行,為災為變,生化幾乎息,而為萬物之大病。大病,即災變也。萬物皆病,天地其能位乎?此亢害承制,皆莫或死,然而自不能不然者也。以天時言之,春時冬令不退,即水亢極,而害所承之木,然火為木之子,由是乘土而制水,則木得化生之令,而敷榮列秀于外;但草木生育,自有各年盛衰不同,苟無制,而木被其害,則冬入于春,生化幾乎息,而為天地間之大災變也,豈非政令敗亂之極者乎?以人身言之,心火亢甚,口干發燥身熱,則脾土失養,肺金受害,由是水乘而起,以復金母之仇,而制乎心火,汗出發潤,口津心涼而平矣;苟腎水愈微,而不能上制,心火愈盛,而不能下退,則神去氣孤,而災害不可解矣。
又曰︰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余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
言六甲有余,己則不足,不若己則有余,若余已復除,少已復少,則天地之道變矣。
又曰︰出入廢,則神機滅息;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收化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四者常守,反之,則災害至矣。
出入者,天地之呼吸也;升降者,天地之化氣也。毛羽裸鱗介,及飛走 行者,皆生氣根于身中,以神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金玉土石草木,皆生氣根于外,假氣以成之,故曰氣立。根于中者,生原系天,其所動浮,神氣為機發之主,故其所為也,物莫之知,是以神舍出則機息;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生長化育收藏,皆造化之氣所成立,故其所出也,物亦莫知,是以氣止息,則造化之道絕矣。凡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復于中,壁窗戶牖,皆承來氣沖擊于人。陽升則井寒,陰升則井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翻翻不疾,皆陰所凝也。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出,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傾溉不入,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觀之,升無所不降,降無所不升,無出則不入,無入則不出,群品之生,升降出入,生氣之常也。若有出無入,有入無出,有升無降,有降無升,則反生化之常道,而神去氣孤,非災害而何?
雖然,順逆災眚,盡皆天之氣運所為也。地在人之下,大氣舉之也。天六動而不息,地五靜而有守。
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然天氣不加君火,以六加五,則五歲而余一氣,乃君火不立歲氣,但以名奉天耳,故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言相火代君火而用事,故五歲而右遷。若地以五承六,則當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期而循環,周而復始,五歲一周,則五行之氣遍,六期一備,則六氣之位周,五六相合,故三十年一紀之,則六十年矣。
推之歷日,根據節交氣,常為每歲之主氣,又曰地氣。若司天、在泉,左右兩間,輪行而加主氣之上者,曰天氣,客氣也。客歲乃行,藏中天命,主氣只奉客氣之天而已。客勝主則從,主勝客則逆,二者有勝而無復矣。
主勝,則瀉主補客;客勝,則瀉客補主。
經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
每年先立運氣,審其太過、不及,然後以地之主氣為本,天之客氣加臨于上為標,以求六化之變。如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以平為期。抑考褚氏有曰︰大撓作甲子,隸首作數,志歲月日時遠近,故以當年為甲子歲,冬至為甲子月,朔為甲子日,夜半為甲子時,積一十百千萬,亦有條而不紊,皆人所為也。人嬰異氣,疾難預擬,吾未見其是也。吁,此一偏之見也。
不知天時,非凡夫可度,人身資大化有生。
明堂詩曰︰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亦向壬宮寄,胞絡同歸入癸方。
詩言人稟天地壬之氣而生膀胱、命門,稟癸之氣而生腎,稟甲之氣而生膽,稟乙之氣而生肝,稟丙之氣而生小腸,稟丁之氣而生心,稟戊之氣而生胃,稟己之氣而生脾,稟庚之氣而生大腸,稟辛之氣而生肺。此天干也,地支亦然。
又雲︰肺寅卯大胃辰經,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
觀此二詩,則天地人身無時不相流通。經曰︰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器也。
故一氣不合,不能生化。天有六氣,人以三陰三陽而上奉之。
以六經言之,三陰三陽;以十二支分之,則有六陰六陽。陰從上降,生于午而極于亥,謂之六陰;陽從下起,生于子而極于巳,謂之六陽。
地有五行,人有五髒而下應之。
髒為陰而其數奇,以應五運,蓋五行質具于地,而氣則行于天也;腑為陽而其數偶,以應六氣,蓋以淫氣雖降于天,而勢必充于地也。
子午為天地之中正,君火位焉,手少陰心、足少陰腎居之。辰戌為七政之魁罡,寒水位焉,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居之。然火從水化,水從腎至,故少陰為髒,位與太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
太陽寒水,有子位而居于辰戌者,水伏于土田,水出地中行,故戌為六戊天門,辰為六己地戶。
丑未為歸藏之標本,濕土位焉,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居之。卯酉為日月之道路,燥金位焉,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居之。然子隨母居,土旺金盛,故太陰為髒,位與陽明隔,而氣相合為腑也。巳亥為天地之門戶,風木位焉,足厥陰肝、手厥陰心包絡居之。
卯雖木之正分,為陽明燥金所居,然木生在亥,故居于亥,而對化于巳也。
寅申握生化之始終,相火位焉,足少陽膽、手少陽三焦居之。然相火寄于肝,腎膽者肝之府,心包絡者腎之配,故厥陰為髒,位與少陽隔,而氣相合為腑也。
少陽相火佐脾,雖有午位,君火居之,故居寅,火生于寅也。
三陰三陽,名異而體則一也。陰陽氣微則謂之少,陰陽氣盛則謂之太。寅為少陽,卯為陽明,辰為太陽,午為少陰,未為太陰,亥為厥陰。
南政三陰司天,則皆寸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尺不應。北政三陰司天,則皆尺不應;三陰在泉,則皆寸不應。不應者,皆為沉脈也。
此言六氣以君火為尊,五運以濕土為重,故甲己土運為南政。蓋土以成數,貫金木水火之運,土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令,余四運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所以有別也。然此論其常也,若天行時病,則有不必拘者。
經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于診也。天地以氣不以位,故不當以脈診,但以形證察之。
由此觀之,經絡髒腑,脈病藥治,無非運氣之所為也。非只一歲也,雖一時一刻之短,而五行之氣莫不存;非特一物也,雖一毫一芒之細,而五行之化莫不載。上達乎天,則有五星倍減之應;下推于地,則有草木蟲育之驗。奈何俗醫,不知醫之源者,全然不識運氣為何物;不知醫之變者,又泥時日,執鈐方以害人。要之有在天之運氣,有在人之運氣,天時勝,則舍人之病,而從天之時;人病勝,則舍天之時,而從人之病。張子曰︰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只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扁鵲曰︰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經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學人合而觀之,更精于脈證,乃自得之。噫,儒之道,博約而已矣;醫之道,運氣而已矣。學人可不由此入門,而求其蘊奧耶!
按運氣之理,在在弗遺,雖有微 ,罔不由斯,至本年時疫,尤為吃緊,即七情不齊,亦皆默範。但奧理微詞,卒難解悟,非累功探索,至靈慧者,莫之能解,況魯鈍 綮,寧敢窺其藩籬哉!是篇刪其繁蕪,為下學楷梯,以免其浩汗之苦。高博者,有完義具于胸中,視茲筌蹄,幾同咀雪,知我罪我,其在斯乎。
六十年運氣相臨之例
運氣相同,名曰天符。
天氣生運,名曰順化。
天氣克運,名曰天刑。
運生天氣,名曰小逆。
運克天氣,名曰不和。
六甲年土運︰甲子、甲午、甲寅、甲申,火下生土,順化;甲辰、甲戌,土上克水,不和。
六己年土運︰己丑、己未,運氣皆土,天符;己卯、己酉、土上生金,小逆;己巳、己亥,木下克土,天刑。
六乙年金運︰乙丑、乙未,土下生金,順化;乙卯、乙酉、運氣皆金,天符;乙巳、乙亥,金上克木,不和。
六庚年金運︰庚子、庚午,庚申,火下克金,天刑;庚辰、庚戌,金上生水,小逆。
六丙年水運︰丙子、丙午、丙寅、丙申,水上克火,不和;丙辰、丙戌,運氣皆水,天符。
六辛年水運︰辛丑、辛未,土下克水,天刑;辛卯、辛酉,金下生水,順化;辛巳、辛亥,水上生木,小逆。
六丁年木運︰丁丑、丁未,木上克土,不和;丁卯、丁酉、金下克木,天刑;丁巳、丁亥,運氣皆木,天符。
六壬年木運︰壬子、壬午、壬寅、壬申、木上生火,小逆;壬辰、壬戌,水下生木,順化。
六戊年火運︰戊子、戊午、戊寅、戊申,運氣皆火,天符;戊辰、戊戌,水下克火,天刑。
六癸年火運︰癸丑、癸未,火上生土,小逆;癸卯、癸酉,火上克金,不和;癸巳、癸亥,木下生火,順化。
司天在泉左右間
間氣之設,逐年輪行,原為客氣言之,若主氣,則上下左右,俱一定不移。
子午君火司天,卯酉燥金在泉,寅申相火在泉右間,辰戌寒水在泉左間,丑未濕土司天左間,巳亥風木司天右間。子午二年︰太陽為初氣,厥陰為二氣,少陰為三氣,太陰為四氣,少陽為五氣,陽明為終氣。
卯酉燥金司天,子午君火在泉,巳亥風木在泉右間,丑未濕土在泉左間,辰戌寒水司天左間,寅申相火司天右間。
卯酉二年︰太陰為初氣,少陽為二氣,陽明為三氣,太陽為四氣,厥陰為五氣,少陰為終氣。
寅申相火司天,巳亥風木在泉,辰戌寒水在泉右間,子午君火在泉左間,卯酉燥金司天左間,丑未濕土司天右間。
寅申二年︰少陰為初氣,太陰為二氣,少陽為三氣,陽明為四氣,太陽為五氣,厥陰為終氣。
巳亥風木司天,寅申相火在泉,丑未濕土在泉右間,卯酉燥金在泉左間,子午君火司天左間,辰戌寒水司天右間。
巳亥二年︰陽明為初氣,太陽為二氣,厥陰為三氣,少陰為四氣,太陰為五氣,少陽為終氣。
丑未濕土司天,辰戌寒水在泉,卯酉燥金在泉右間,巳亥風木在泉左間,寅申相火司天左間,子午君火司天右間。
丑未二年︰厥陰為初氣,少陰為二氣,太陰為三氣,少陽為四氣,陽明為五氣,太陽為終氣。
辰戌寒水司天,丑未濕土在泉,子午君火在泉右間,寅申相火在泉左間,巳亥風木司天左間,卯酉燥金司天右間。
辰戌二年︰少陽為初氣,陽明為二氣,太陽為三氣,厥陰為四氣,少陰為五氣,太陰為終氣。
司天為三氣,在泉為終氣,司天左間為四氣,右間為二氣,在泉右間為五氣,左間為終氣。
五運主病
木運︰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也,眩昏亂眩暈也。風而頭目眩暈,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木復生火,風屬陽,陽主乎動,兩動相搏為眩暈。春夏風火相搏,多起旋風,或乘舟、躍馬、登車、環舞而眩暈,其動不止,左右紆曲,曲直動搖,風之用也。
火運︰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土運︰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濕者,地之體也。土濕極盛者,則痞濕腫滿之候生焉,故無濕亦然。
金運︰諸氣 郁病痿,皆屬肺金。 郁, 滿奔迫也。肺主氣,氣為陽,主輕清而升,故肺主上部,則 滿奔迫,不能上升也。痿者,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由肺金本燥,燥之為疾,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體,故秋金旺,霧氣 育,而草木萎落也。
水運︰諸寒收引,皆屬腎水。收斂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則拘縮。
六氣主病
厥陰風木︰諸暴強直、肢痛、里急、筋縮、軟戾,屬風木之氣。
少陰君火︰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如鼓之有聲、癰、疽、癆、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寒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 、驚或悲哭、譫妄、衄 血污,皆屬君火之氣。
太陰濕土︰諸痙強直、積飲、痞隔、吐下霍亂、痿、厥、中滿、體重、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屬濕土之氣。
少陽相火︰諸熱瞀螈、筋惕惕悸動、搐搦、螈 、暴 、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酸疼、氣逆上沖、禁 、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螈、暴病暴死,皆屬相火之氣。
陽明燥金︰諸澀枯涸、干勁皺揭,屬燥金之氣。
太陽寒水︰諸病上下水液出,澄徹清冷,不利清白、吐利腥穢、 瘕、堅痞、 疝、腹滿急痛、食已不饑、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寒水之氣也。
凡有余不足之氣,至而不至,與未至而至者,皆因初之氣早遲各十三日也。其余五氣,皆因之早遲俱同。
六氣分主定期,但以大、分、小三字記。以蓋大寒、暑為初、四之氣,春、秋分為二、五之氣,小滿、寒為三、終之氣也。是一氣管六十日有奇。
訣雲︰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便向某年尋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人犯邪氣,發之早遲不同,故當看其病與何年運氣相同,斯治之無不得也。
天干本屬(圖缺)
天干化氣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地支本屬
亥、子水,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辰、戌、丑、未土。
五音本屬
宮︰土(申也,土為中,為建極)。
商︰金(強也,象金性之堅強)。
角︰木(觸也,陽氣觸動而生)。
征︰火(止也,物盛則止也)。
羽︰水(舒也,陽氣復,萬物舒)。
陽為太,陰為少。
黃鐘八十一弦,太簇七十六數,姑洗六十四數,林鐘五十四數,南呂四十八數。
春︰角木;夏︰征火;長夏︰宮土;秋︰商金;冬︰羽水。
五運有三
一、大運︰以本年天干化氣為主。
一、主運︰春角木,夏征火,長夏宮土,秋商金,冬羽水。甲乙丙壬癸五年從太角起,太生少,少生太,起于角;丁戊己庚辛五年從少角起,少生太,太生少,終于羽。
一、客運︰從中運起,初運太生少,少生太,每運管七十三日半,與主運俱同自大寒日始。
主運推太角少角說
甲年化陽土,屬太宮,逆推前生太宮者少征,生少征者太角,故甲年起太角。
乙年化陰金,屬少商,上推前生少商者太宮,生太宮者少征,生少征者太角,故乙年起太角。
丙年化陽水,為太羽,推前生太羽者是少商,生少商者是太宮,生太宮者少征,生少征者太角,故丙年初運太角。
丁年化陰木,屬少角,即從少角起初運,其年客運盡同。
戊年化陽火,屬太征,推前生太征者是少角,故戊年起少角。
己年化陰土,為少宮,推前生少宮者是太征,生太征者少角,故己年起少角。
庚年化陽金,屬太商,推前生太商者是少宮,生少宮者太征,生太征者少角,故庚年起少角為初運。
辛年化陰水,為少羽,上推前生少羽者太商,生太商者少宮,生少宮者太征,生太征者少角,故辛年起少角。
壬年化陽木,屬太角,即起太角為初運,其年客運盡同。
癸年化陰火,屬少征,生少征者是太角,故癸年起太角。
主運甲乙丙壬癸五年同
每運各管七十三日另五刻,與客運同,俱自大寒日起。
初運︰太角(木),大寒起,立春、雨水、驚蟄、春分後十二日止。
二運︰少征(火),清明前三日起,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後九日止。
三運︰太宮(土),夏至前五日起,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後六日止。
四運︰少商(金),白露前九日起,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後三日止。
五運︰太羽(水),立冬後四日起,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至大寒日止。
主運丁戊己庚辛五年同
初運︰少角(木),大寒日起,至後七十三日另五刻止。
二運︰太征(火),春分後第三日起。
三運︰少宮(土),芒種後十日起。
四運︰太商(金),處暑後第七日起。
五運︰少羽(水),立冬後第四日起。
客運定局
橫推每運管七十三日另五刻,與主運同,俱自大寒日起。
(圖缺)
十干化氣說
例雲︰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起壬子,遁甲定不虛。
甲己二干于子上起,甲子至戊辰,是戊在辰宮,屬土,故化土。
乙庚二干于子上起,丙子至庚辰,是庚在辰宮,屬金,故化金。
丙辛二干于子上起,戊子至壬辰,是壬在辰宮,屬水,故化水。
丁壬二干于子上起,庚子至甲辰,是申在辰宮,屬木,故化木。
戊癸二干于子上起,壬子至丙辰,是丙在辰宮,屬火,故化火。
主氣
即三陰三陽。又內六步,每步統四小氣,得六十日另八十七刻半。主氣,地氣也,靜而守位,故四時有常。太陰居少陽後,以歲時為法也。
初之氣︰厥陰風木,大寒、立春、雨水、驚蟄。
二之氣︰少陰君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三之氣︰少陽相火,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四之氣︰太陰濕土,大暑、立秋、處暑、白露。
五之氣︰陽明燥金,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終之氣︰太陽寒水,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主氣逐年皆同,惟以客氣臨于其際,遂有生克制化之當。
客氣
客氣,天氣也,動而不息,故逐年各異。太陰居少陽前,以陰陽為類從也。每氣與主氣同,各得六十日另八十七刻半。
(圖缺)
逐年客氣橫看加臨主氣之上,即有生克制化之處,而人身感之,經絡受疾之源可知已。
大抵客氣最盛,當視以為憑,而主氣只以奉天之本令,如春木夏火四令而已,似不必拘,蓋以有勝而無復也。
其起只以司天前二位為初氣,在泉為終氣,最易明晰。
六氣本宮
六氣本宮圖(圖缺)
子午︰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丑未︰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
寅申︰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
辰戌︰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巳亥︰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
以在上司天言,則面北而命其位,所謂左者西而右者東也。
六氣司天
六氣司天圖(圖缺)
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
以在下在泉言,是面南而命其位,所謂左者東而右者西也。
(圖缺)
南北政說
甲己二干,統六十花甲為終始,又以土居中宮,而馭四方,故十干內,惟甲己為君,南面以行令而為南政;其余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干,皆為臣象,北面以受令而為北政。南政、北政所在當少陰之位,脈即不應,不應者,謂其沉細不應本脈也。當應不應與不當應而應,謂之陰陽交,尺寸反,斯為害也。
南政之年,南面行令,其氣在南,所以南為上而北為下,司天應上,在泉應下。人氣亦應之,故寸為上而尺為下,左右俱同,天之左為西,右為東,間為右寸。
北政之歲,北面受令,其氣在北,所以北為上而南為下,在泉應上,司天應下。人氣亦應之,故尺應上而寸應下,司天應兩尺,在泉應兩寸。地之東為左,左間西為右,右間為左寸,天之左間為左尺,右間為右尺。
南政︰少陰司天,兩寸不應;厥陰司天,右寸不應;太陰司天,左寸不應;少陰在泉,兩尺不應;厥陰在泉,左尺;太陰在泉,右尺。
北政︰少陰司天,兩尺;厥陰司天,左尺;太陰司天,右尺;少陰在泉,兩寸;厥陰在泉,右寸;太陰在泉,左寸。
陰陽交尺寸反
如少陰在左,當左不應而反見于右,陽脈本在右,而移于左,是少陰所易之位,非少陽則太陽脈也,故曰交,交者死。反者,如其年少陰在尺,當尺不應而反見于寸,陽本在寸而移于尺,故曰尺寸反,反者死。然必陰陽俱交,始為交也,尺寸俱反,始為反也,若但本位當應不應,乃陰陽之不應也,疾而已,不在交反之例。
掌圖
(圖缺)
其法以南政子年起中指端,北政子年起中指根,俱逆行輪之。凡年辰所值之處,即其不應之位。如南政子年起中指端,即兩寸不應,丑年左寸,寅年左尺,右數到底,皆南政不應之位。北政子年起中指根,如前從右數到底,皆北政不應之位也。
天符歲會
天符為執法,猶相輔。歲會為行令,為方伯。太一天符為貴人,猶君主。
天符者,司天與中運同氣也,中其邪者,其疾速而危,以其權重也。歲會者,中運與歲支同氣也,惟寅申巳亥年不在例,中邪者,其病徐而持。同天符、同歲會者,中運與在泉同氣也,但陽年為同天符,陰年為同歲會,天會、歲會、運會謂之三合也。太乙天符者,中運與司天、歲支三者皆同氣也,謂之貴人,中其邪,則病暴死。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四年,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坎宮四十六日,立春居艮,春分居震,各宮挨節四十六日,惟巽干二宮止四十五日,至干而復反于坎,如是不已,終而復始。
九宮九星
天蓬 太乙坎水白 天輔 招搖巽木綠 天柱 咸池兌金赤天芮 攝提坤土黑 天禽 天符中土黃 天任 太陰艮土白天沖 軒轅震木碧 天心 青龍干金白 天英 太乙離火紫
五星
在天者曰天,在地者地,分主東西南北,而土則寄位西南也。天星抑之,則不能升,地星窒之,則不能降。
歲會 木 熒惑 火 鎮星 土 太白 金 辰星 水天沖 木 天英 火 天芮 土 天柱 金 天蓬 水地蒼 木 地彤 火 地阜 土 地晶 金 地元 水
陰陽升降窒抑說
司天主天之氣,在泉主地之氣,逐年升降,皆自右旋,東降西升,各得其候,是謂和平。若本年司天之氣不及,未得遷令,則地之右間不得升天,舊年司天之氣有余,不肯退位,則天之右間不即入地,是升降以司天為主,又或遇天星抑之,當升天者不得前遇地,星窒之,當降地者不得入,本年中運太過,皆未得正化也。假如子午年,太陰當升為天左間,遇天沖木星抑之,太陽當降為地左間,而地阜土星窒之,本歲少陰未得遷正,則太陰不得升天,舊歲厥陰未得退位,則太陽不得降地。壬子、壬午,木運太過,則中運勝土,太陰亦不得升。甲子、甲午,土運太過,則中運勝水,太陽亦不得降也。余皆仿此,可以類推。
五運三氣之紀(圖缺)
齊化兼化得政總說
五陽年太過,則不為克制,反齊克我者之化,如宮土、征火運而齊木、火化是也。
五陰年不及,則為克我者所制而來兼其化,如少宮、征遇木、水司天,是木、水兼土、火化是也。
五陰年不及,既為克我者來兼其化,則為我所克者無畏,得專其政,如己土、丁木不及,木、金來兼化,則水、土無畏,而得專其政也。此勝復之常,亦子救母之義。
六十年運氣主歲紀
太過有制,不及得助,皆為和平。惟得司天當令,則為上宮與正宮同,非司天當令,則其制助之氣,皆出于左右間,而非司天正氣也,則為少宮中運與少宮間氣同也。
六氣遷正升降說
凡司天、在泉,俱三陰三陽,東降西升,一年一位,周而復始。若其陽上即陰下,陰上即陽下,左右間亦然,配偶對,陰陽合,乃得各行其化也。然亦有遷正未得,升降不及者,何哉?蓋六陽年氣有余,即先年司天、在泉未退位,而已遷正矣,是未至而至者,失之太過;六陰年氣不足,即先年司天、在泉已退位,而猶未遷正,是至而不至者,失之不及,皆不得其平也。又如舊年地之右間,當升為新年之天左間,或遇天星窒抑,如水星窒火、金星窒木,及中運太過,皆能克制,如壬木制太陰、戊火克陽明類,而不得升,即司天亦不得遷正也;舊年天之右間,當降為今年之地左間,或遇地星窒抑,及本年司天未遷正,皆不得降而入地,故當遷正即遷正,當升降即升降,乃各司其位而相和也。否則在上者陽,而在下者非陰;在下者陰,而在上者非陽矣,安得不有駁雜之弊乎?氣既抑郁,即積為疾病,直待旺時,乃自抒發,變又有不可測者焉。是知陰陽之營運,各有遷次,剛柔之配偶,難為預意。作八卦圖于下而不動,次加五星圖于二層,左旋而順行,又加六氣圖于上,作第三層,右旋而逆旋(中釘線紐),用分節候,隨氣步運而回旋,以視其所值,庶可明其營運之不爽矣,否則奚能逐日逐氣而為之贅贅于其際哉!圖附在後,亦未敢為管之窺也。
運氣圖
下層大圖不動壬子、壬午,中運木勝而太陰不得升;甲子、甲午,中運土勝而寒水不得降,皆不得立正也,後仿此。
此夏至四十六日天蓬制司天,天沖制天左間,又地阜克地左間,地彤制在在泉。
運氣圖(下層大圖)(圖缺)
立秋四十六日,天柱克天右間,秋分後地玄克地右間。以上子午年。
辛丑、辛未,水運而少陽不得升,乙丑、乙未,金勝而厥陰不得降。
凡春分後四十六日,天沖制司天,地彤制地右間。
立夏天蓬制天右,地阜制在泉,地晶克地左木。
秋分四十六日,天蓬制天左。以上丑未年。
中層次圖順行
運氣圖(中層次圖)(圖缺)
戊寅、戊申,火運勝金而陽明不得升天︰丙寅、丙申,水運勝火而少陰不得入地。
凡立春四十六日,天沖制天右,天英制天左,地玄制地左,地阜制地右。
春分四十六日,天英制天左,地晶制在泉。
夏至四十六日,天蓬制司天。以上寅申年。
己卯、己酉,土運勝寒而水不得升;丁卯、丁酉,木運勝而濕土不得降。火抑司天不遷正,水窒在泉不相守皆同。
又天芮制天右不升,地晶制地右,又地蒼窒太陰不降。
立夏四十五日,天蓬制天右。
立冬四十五日,地蒼制地左太陰。以上卯酉年。
上層小圖逆行
運氣圖(上層小圖)(圖缺)
庚辰、庚戌,金運勝木,厥陰不得升天,又天柱抑,木不升;丙辰、丙戌,水運勝火,少陽不得入地。
立春四十六日,地玄制地。
秋分地右間為地玄,在泉為地蒼制,亦四十六日止。
立冬四十六日,天芮制司天,又天左右為天柱、天柱、英制,又地左亦受制,以上辰戌年。
辛巳、辛亥,水運勝火而少陰不得升;癸巳、癸亥,火運勝金而陽明不得降。
先年冬至起,有四十六日,天蓬水星在坎宮之年,大寒十五日。四時少陽不得在泉,至立春後一日在泉,曰得其位。
夏至四十六日,地蒼制地左間,地彤克地右間。
秋分四十六日,天柱制司天,天蓬、天芮制天左、右俱四十六日止。以上己亥年。
天蓬每以冬至日起住坎宮,循艮、震、巽、離、坤、兌,而周于干,以成一歲。每宮各四十六日,惟干、巽為天門戶,止四十五日而止。
司天在泉南北政不應
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南、北政兩尺寸不應。
甲子、甲午︰土濕為患,中滿身重。
丙子(歲會)、丙午︰水運太過,其病寒下,中寒下利,疫氣清冷,心腎有傷。
戊子(天符)、戊午︰太乙天符,太陽盛,上熱血溢。
庚子、庚午︰俱同天符,金齊火化,司天為制,金得其平,堅成之紀,上征與正商同。其病下清,二便清泄,及下體清冷,金氣之病也。
壬子、壬午︰肝木過燥,其病支滿。
金火合德,上應熒惑、太白,寒熱持于氣交而為病治也。熱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熱凌犯而爭于中,其病咳,喘,溢血、泄,鼽嚏,目赤,背瘍,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腫上。
初之氣︰主風木,客寒水。寒氣抑揚,關節禁固,腰椎痛,中外瘡瘍。司天之氣。
二之氣︰主君火,客風木。水氣乃行,風木榮動,熱郁于上,頭目有病,且多淋。君火為病。
三之氣︰主相火,客君火。熱極寒生,氣厥心痛,寒熱並作,咳、喘、目赤,火熾為禍之害。
四之氣︰主、客濕土。溽暑炎蒸,寒熱立至,以有雨也,嗌干,黃癉,鼽衄,飲發,濕熱病也。
五之氣︰主燥金,客相火。畏火臨金,陽氣布化,時寒氣熱,甚病溫厲。陽和勝也,須以苦散。
終之氣︰主寒水,客燥金。燥令行,余火內格,腫于上,咳,喘,甚則血溢皮腠,病舍脅下,連少腹而作寒中,金乘木也。
歲宜咸而軟之,而調其上;甚則以苦泄火發之,以酸補金收之,而安其下。
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己、余年南、北政左尺、右寸不應。
甲寅、甲申︰土濕太過,體重, 腫,痞飲。
丙寅、丙申︰中金生水,相火之病勝復,交病寒腫。
戊寅、戊申︰俱天符,病熱郁血溢,血泄,心痛,火氣盛也,內必應心。甲年少異,甲金佐于肺而受火刑,其氣積實,為病得半。
庚寅、庚申︰司天為制,金得其平,所謂堅成之紀,上征與正商同也。金齊火化,邪在于肺,其病肩、背、胸中。
壬寅、壬申︰俱同天符。木火為病,掉眩,支脅,驚駭。
火木同德,上應熒惑歲星,風熱參布,勝復寒中,外發瘡瘍,內為泄滿,外熱內寒,瘧,痢,聾,瞑,嘔吐上拂,腫色變,熱盛寒復,水火交爭也。
初之氣︰主風木,客君火。木火交熾,溫病乃行,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脅滿,膚腠中瘡。
二之氣︰主君火,客濕土。火為土郁,風不勝濕,熱郁于上,咳逆,嘔吐,胸溢,頭痛,昏憒,膿瘡。
三之氣︰主相火,客相火。畏火交集,熱中,聾,瞑,血溢,咳,嘔,鼻衄,渴,嚏,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氣︰主濕土,客燥金。涼氣至而寒暑間化,燥濕以參,胸滿,身重,肺脾自病也。
五之氣︰主燥金,客寒水。金肅水寒,氣邪當避。
終之氣︰主寒水,客風木。風木得水,萬物反生,關閉不禁,心痛,陽氣不藏而咳。
風多暴舉,炎氣流行,令擾廢,寒熱往復,宜咸、宜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蓋咸以勝火,辛以治木,酸以勝木火之性,滲泄去二便之實,漬發去腠理之邪。
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己、余年南、北政兩尺、寸不應。
乙卯(天符)、乙酉(歲會太乙天符)︰司天為助,從辛之化,上商與正商同也。金運不及,災及兌七宮,正西方也。
丁卯(歲會)、丁酉︰司天勝運,金兼木化,反得其所謂委和之紀,上商與正商同也。木運不及,災及東方震三宮。司天制木,不同少角之例。
己卯、己酉︰土運不及,災及中五宮。
辛卯、辛酉︰水運不及,而土乘之,所謂涸流之紀,少陰與少宮同也,土兼水化。
癸卯、癸酉︰俱同歲會。火不及而司天得政,所謂伏明之紀,上商與正商同。
金火合德,上應太白、熒惑,政切全,金不足,木火乘之,木亦無畏,故零木之氣,得次並行暴,多陽少陰,風濕流于氣交之際,咳,嘔,嗌塞,寒熱發,暴振 ,癃閉,清先而勁,毛蟲乃殃,熱後而暴介蟲殃。
初之氣︰主風木,客濕土。風濕為患,病中熱脹,面目浮腫,善眠,嘔,衄,小便黃赤,甚則淋,脾腎傷。
二之氣︰主君火,客相火。二火交熾,臣位于君,疫癘大行,火暴死。
三之氣︰主相火,客燥金。燥熱交合,燥極而澤,不無寒熱之患,以近四氣,水土故澤。
四之氣︰主濕土,客寒水。
五之氣︰主燥金,客風木。
終之氣︰主寒水,客君火。陽氣布,候反溫,蟄蟲見,水不冰,火化之盛,其病為濕。
陽專其令,炎暑大行,風燥橫于歲運,其極而澤,寒熱互興,宜咸從水化以治,火宜清,名在泉之火,苦從火化以治,金宜散,司天之金,辛從金化,以同司天之氣而求其平也。
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甲、余年南、北政右尺、左寸不應。
甲辰、甲戌︰歲會又同天符。柔潤重澤,病濕下重。
丙辰、丙戌︰俱天符。水運太過,大寒留于溪谷。
戊辰、戊戌︰司天為制,水得其平,所謂赫曦之紀,上羽與正征同也,火齊水化,炎裂拂騰,其病熱郁災,太過而水必。
庚辰、庚戌︰金氣太過,其病燥, 瞀,胸滿,肺金受病也,肝亦有損。
壬辰、壬戌︰木氣太過,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皆風木病也,肝筋脾土亦病。
水土合德,上應辰星、鎮星,寒政大舉,澤無陽焰,寒濕之氣,持于氣交,寒熱發,肌肉痿不收,濡瀉,血溢,皆火郁寒濕之病,膀胱不能無邪,神明絕,死不治。穴在掌後銳骨之端,真心氣也。
初之氣︰主風木,客相火。臣隨君火,冬也,草乃早榮,風火相搏,溫厲乃作,身熱,頭痛,嘔吐,瘡瘍,斑疥之類。
二之氣︰主君火,客燥金。大涼反至,火氣遂抑,氣郁中滿,時多有之,諸寒滯于中,陽氣不行也。
三之氣︰主相火,客寒水。寒水侮陽,火無不應,病寒反熱,癰疽,注下,心熱瞀悶,若不治之,陽絕而死。
四之氣︰主濕土,客風木。風濕交爭,大熱少氣,肌肉足痿,注下赤白,以客勝主陽,脾且生火為熱。
五之氣︰主燥金,客君火。太陰在泉,而得君火之化,萬物能長能成,而人亦舒而無病。
終之氣︰主寒水,客濕土。濕氣大行,陰凝慘淒,而寒風以至,是厥木來相加也,脾土傷而孕不育。
寒凝太虛,陽氣不令,則火郁待時而發,少陽主治,而又水勝之,時雨以注,寒敷于上,雷動于下,宜苦以燥之,溫以散之,蓋苦從火化,治寒以熱也,濕宜燥,寒宜溫。
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己、余年南、北政右寸、左尺不應。
乙巳、乙亥︰金不及而木得政,所謂從革之紀,上角與正角同也。災兌七宮。
丁巳、丁亥︰俱天符。司天為助,委和之紀,與正角同也。災震三宮。
己巳、己亥︰司天勝運,則木兼土化,卑監之紀,上角與正角同。災五中宮。
辛巳、辛亥︰司天為制,其土不同少宮,故不得來兼化也。災坎一宮。
癸巳、癸亥︰俱同歲會。在泉為助,水不兼化,不同少羽,火氣不及。災離九宮。
風火同德,上應歲星、熒惑,政擾令速,熱病行于下,風病行于上,風燥勝復形于中,頭目昏瞑,血溢,嘔逆,筋痿,肉消,心痛,瘡瘍,二便淋赤,心肝自損,肺脾有虧。
初之氣︰主厥木,客燥金。金氣傷肝,寒于右脅之下,胎孕不育。
二之氣︰主君火,客寒水。寒水犯君,陽氣復,化氣必應也,不無熱中病。
三之氣︰主相火,客風木。司天布政,風乃時舉,其病泣出,耳鳴,掉眩。
四之氣︰主濕土,客君火。溽暑濕熱相搏,爭于左上,天左間也,黃癉, 腫,嘔吐,瘡瘍。
五之氣︰主燥金,客濕土。燥濕更勝,沉陰乃布,寒氣及體,風雨乃行。
終之氣︰主寒水,客相火。時寒氣熱,流水不冰,蟄蟲出見,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瘧。
風生高遠,炎氣從之,上風下火也,土氣溫而雲雨作,濕化行,宜辛從金化,以調上之風木,咸從水化,以調下之相火,相火虛實,最為難辯,無妄犯之。沖陽絕,死不治,穴在足跗上,胃之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