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攝生之二(卷末缺) 壽限

類別︰子部 作者︰隋•楊上善編注 書名︰黃帝內經太素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中年而壽盡矣”,見《靈樞》卷八第五十四《天年篇》。自“黃帝曰︰其氣盛衰”至末,見《甲乙經》卷六第十二。自“黃帝問于岐伯曰︰人年老而無子者”至末,見《素問》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論》。

    黃帝曰︰人之夭壽各不同,或夭,或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問有四意︰夭、壽、卒死、病久。

    平按︰《靈樞》“人之夭壽”作“人之壽夭”;“或夭、或壽”作“夭壽”。

    岐伯曰︰

    答中答其得壽,余三略之。得壽有九︰

    五髒堅固,

    謂五髒形,堅而不虛,固而不變,得壽一也。

    血脈和調,

    謂血常和,脈常調,得壽二也。

    肌肉解利,

    謂外肌肉肉,各有分利,得壽三。

    平按︰注上“肉”字,恐是“內”字之誤。

    皮膚密,

    ,大利反。謂皮腠閉密,肌膚實,得壽四。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

    謂營衛氣,一日一夜,各循其道,行五十周,營衛其身,而無錯失,得壽五。

    呼吸微徐,

    謂吐納氣,微微不粗,徐徐不疾,得壽六。

    氣以度行,

    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以循度數,日夜百刻,得壽七。

    六腑化谷,

    胃受五谷,小腸盛受,大腸傳導,膽為中精決,三焦司決瀆,膀胱主津液,共化五谷,以奉生身,得壽八。

    津液布揚,

    所謂泣、汗、涎、涕、唾等,布揚諸竅,得壽九也。

    平按︰注“涎”,袁刻作“液”。

    各如其常,故能久長。

    上之九種營身之事,各各無失,守常不已,故得壽命長生久視也。

    平按︰“久長”《靈樞》作“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者,何以致之?

    問其得壽所由。

    岐伯曰︰使道隧以長,

    謂有四事得壽命長︰使道,謂是鼻空使氣之道;隧以長,出氣不壅。為壽一也。

    其牆高以方,

    鼻之明堂,牆基高大方正,為壽二也。

    通調營衛,三部三里,

    三部,謂三焦部也。三里,謂是膝下三里,胃脈者也。三焦三里,皆得通調,為壽三。

    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也。

    起骨,謂是明堂之骨。明堂之骨,高大肉滿,則骨肉堅實,為壽四也。由是四事,遂得百歲終也。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問其夭死。

    平按︰《靈樞》自“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至“故中年而壽盡矣”一段,敘次在“形骸獨居而終矣”之後。

    岐伯曰︰其五髒皆不堅,

    夭者亦四︰五髒皆虛,易受邪傷,為夭一也。

    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

    使道短促,鼻空又大,泄氣復多,為夭二也。

    平按︰“不長”,袁刻作“不通”,依原鈔更正,《靈樞》亦作“不長”。

    又卑基牆,

    鼻之明堂,基牆卑下,為夭三也。

    薄脈少血,其肉不實,數中風,血氣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

    脈小血少,皮肉皆虛,多中外邪,血氣壅塞,真邪相攻,引亂真氣,為夭四。

    平按︰《靈樞》“不實”作“不石”;“中風”作“中風寒”。

    故中年而壽盡矣。黃帝曰︰善。

    黃帝聞夭壽之所由,故贊述之也。

    平按︰“故中年而壽盡矣”,《靈樞》作“故中壽而盡也”。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

    消息盈虛,物化之常,故人氣衰,時時改變,以至于死地,各不同形,故請陳之也。

    岐伯曰︰人生十歲,五髒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髒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鬢頒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血,營血也。氣,衛氣也。大盛,內盛也。始疏,外衰。

    平按︰《甲乙經》“人生”作“人年”;“始疏”作“始開”;“頹落”作“剝落”;“發鬢”作“鬢發”。《靈樞》“鬢”作“頗”;“頒”作“斑”。又按︰原鈔“平盛不搖”,“平”字傍有“丕,彼悲反,大也”六字,疑“平盛”應作“丕盛”,別本作“丕”。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喜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魄離故言喜誤。九十歲,腎氣焦,髒枯,經脈空虛。百歲,五髒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此為五行相生次第,故先肝衰,次第至腎也。至于百歲,五髒虛壞,五神皆去,枯骸獨居,稱為死也。

    平按︰“始減”,《靈樞》作“始滅”。“喜憂悲”,《靈樞》作“苦憂悲”,《甲乙經》作“乃善憂悲”。又《甲乙經》“惰”作“墮”;“皮膚枯”作“皮膚始枯,故四肢不舉”。“魄離”二字,《靈樞》不重,《甲乙經》作“魂離魄散”。“喜誤”,《靈樞》、《甲乙經》均作“善誤”。“髒枯”,《甲乙經》作“髒萎枯”。《靈樞》“髒”上有“四”字,下無“枯”字。又《甲乙經》“百歲”上有“至”字;“終”下有“盡”字。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

    材力,攝養之力也。天數,天命之數也。

    平按︰《甲乙經》無此一段及下“岐伯曰”三字。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更齒發長。

    腎主骨發,故腎氣盛,更齒發長。

    平按︰“更齒”《素問》、《甲乙經》均作“齒更”。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伏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天癸,精氣也。任沖脈起于胞中下極者也,今天癸至,故任脈通也,伏沖之脈起于氣街,又天癸至,故沖脈盛也。二脈並營子胞,故月事來以有子也。

    平按︰“天癸”《甲乙經》作“天水”,下同。“伏沖”《素問》作“太沖”,新校正雲︰“《太素》作伏沖,下同。”與此正合。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真牙,後牙也。長極,身長也。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身之筋、骨、體、發,無不盛極。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惰。

    陽明脈起于面,行于頭,故陽明衰,面與發始焦落。

    平按︰“始焦”《甲乙經》作“皆焦”;“惰”作“白”,《素問》作墮。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白。

    三陽,太陽、少陽、陽明也。三陽脈俱在頭,故三陽衰,面焦發白。

    平按︰“發白”《素問》作“發始白”,《甲乙經》無此一段。

    七七,任脈虛,伏沖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

    任、沖二脈氣血俱少,精氣盡,子門閉,子宮壞,故無子。

    平按︰“伏沖衰少”《素問》、《甲乙經》作“太沖脈衰少”。

    丈夫年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五八,腎氣衰,發惰齒 。六八,陽氣衰于上,面焦,鬢發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齒 者,骨先衰,肉不附,故令齒枯也。

    平按︰“寫”《甲乙經》作“瀉”,下同。“肌肉滿”,《素問》、《甲乙經》均作“肌肉滿壯”。“陽氣衰于上”《素問》作“陽氣衰竭于上”。“腎髒衰”《甲乙經》作“腎氣衰”。

    腎則生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寫。今五髒皆衰,[平按︰《素問》、《甲乙經》“生水”均作“主水”;“乃寫”均作“乃能瀉”。以下據《素問•上古天真論》及《甲乙經•形氣盛衰大論》補入。]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太素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太素》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