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其不當數者為絡”,見《靈樞》卷四第十七《脈度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自“陰喬陽喬”至“則瞑目”,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一《寒熱病篇》,又見本書二十六卷《寒熱雜說》,又見《甲乙經》卷十二第四。自“邪客于足陽喬”至末,見《素問》卷十八第六十三《繆刺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五第三。
黃帝問曰︰喬脈安起安止,何氣營此?
喬亦作 ,禁嬌反,皆疾健貌。人行健疾,此脈所能,故因名也。喬,高也。此脈從足而出,以上于頭,故曰喬脈。問其終始之處,及問此脈何髒之氣也。
平按︰“喬”《靈樞》、《甲乙經》均作“ ”。“營此”《靈樞》作“榮水”,《甲乙經》作“營也”。
岐伯對曰︰喬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
《九卷經》雲︰“喬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總二喬當一丈五尺。”則知陰陽二喬俱起于跟,皆至目內眥。別少陰于然骨之後,行于跟中,至于照海,上行至目內眥者,名為陰喬;起于跟中,至于申脈,上行至目內眥者,名曰陽喬。故《八十一難》曰︰“陰陽二喬皆起跟中上行。”陰喬至咽,交灌沖脈;陽喬入于風池。皆起跟中上行,是同入目內眥,至咽中與沖脈交,此猶言二脈行處,不言二脈終處,二脈上行,終于目內眥以為極也。然骨之後,即跟中也。《九卷》與《八十一難》雖ヾ左右並具,兩喬丈尺,義皆同也。是足少陰別脈也,然骨跟中下少前大起骨也。
平按︰注“皆起跟中”,“跟”字袁刻誤作“限”。又注“是足少陰”上所缺六字ゝ,平擬作“然骨之後跟中”六字。又“跟中”下所缺一字,平據《甲乙經》擬作“陷”,袁刻作“之”。
ヾ“雖”字,蕭本脫。今據仁和寺本補。
ゝ查仁和寺本“是足少陰”之上所缺之空,非蕭氏所言六字,當為四字,其第三字似“而”字。
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喬而上行。
入陰者,陰喬脈入陰器也,此是足少陰之別,名為陰喬,入缺盆上行。陽喬從風池、腦空,至口邊會地倉、承泣,與陰喬于目兌眥相交已,別出入鼽,至目內眥。陰喬與太陽、陽喬三脈合而上行之也。
平按︰“上出人迎”《甲乙經》作“上循人迎”。“入鼽”《甲乙經》作“上入鼽”,《靈樞》作“入”,正統本《甲乙》亦作“入”。
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
陰陽二氣相並相還,陰盛故目中淚出濡濕也。若二氣不相營者,是則不和,陽盛故目不合也。
平按︰“氣並”《甲乙經》作“氣相並”。“營”《靈樞》作“榮”,下同。
黃帝問曰︰氣獨行五髒,不營六腑,何也?
帝問陰髒,少陰別者陰喬脈所營,謂陽氣不營六腑,故致斯問也。
岐伯曰︰氣之不得毋行也,
陰陽二氣,相注如環,故不得毋行也。
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髒,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水之東流,回環天地,故行不休也。日月起于星紀,終而復始,故行不止也。三陰之脈,營髒注陽;三陽之脈,營腑注陰。陰陽相注如環,比水之流,日月之行,終而復始,莫知其紀也。
平按︰注“日月起于星紀”,“日月”二字原不全,依經文當是“日月”二字。
其流溢之氣,內溉髒腑,外濡腠理。
此謂二喬之氣。
黃帝問曰︰喬脈陰陽,何脈當數?
平按︰《靈樞》、《甲乙經》“陰陽”作“有陰陽”;“當數”作“當其數”。
岐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黃帝曰︰善。
男子以陽喬為經,以陰喬為絡;女子以陰喬為經,以陽喬為絡也。
平按︰“當數者”上,《甲乙經》重“其陰”二字。
陰喬、陽喬,陰陽相交,陽入陰出,陰陽交于兌眥,陽氣盛則 目,陰氣盛則瞑目。
二喬交于目內眥,陽喬之氣從外入內,陰喬之氣從內出外。陽喬脈盛,目 不合;陰喬脈盛,則目瞑不開矣。
平按︰“兌眥”《靈樞》作“目銳眥”。
邪客于足陽喬,令人目痛,從內眥始。
二喬交于目兌眥,俱至目內眥,故邪客痛從是內眥起也。
平按︰注“兌眥”下所缺一字,據上注“陽喬與陰喬于目兌眥相交已”,應作“已”字。“從是內眥起”,“是”字恐系“目”字傳寫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