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寒熱 寒熱相移

類別︰子部 作者︰隋•楊上善編注 書名︰黃帝內經太素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得之厥氣”,見《素問》卷十第三十七《氣厥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十。自“三陽急為瘕”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第一下篇。

    腎移寒于脾,腫少氣。

    五髒病傳,凡有五邪,謂虛、實、賊、微、正等。邪從後來名虛邪,從前來名實邪,從所不勝來名微邪,從勝處來名賊邪,邪從自起名曰正邪。腎移寒于脾,此從不勝來也。謂腎髒得寒,傳與脾髒,致令脾氣不行于身,故發為癰腫。寒傷谷,故為少氣也。

    平按︰“脾”《素問》作“肝”,新校正雲︰“全元起本作腎移寒于脾,元起注雲︰腎傷于寒而傳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則結為堅,堅化為膿,故為癰也。血傷氣少,故曰少氣。《甲乙經》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誤本,遂解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素問》、《甲乙》作“癰”,下同。注“病傳”,袁刻作“內傳”;“從勝處來”,袁刻作“從所勝來”。

    脾移寒于肝,腫筋攣。

    脾得寒氣,傳與肝髒,名曰微邪。以脾將寒氣與肝,肝氣壅遏不通,故為癰腫。肝以主筋,故肝病筋攣者也。

    肝移寒于心,狂鬲中。

    肝得寒氣,傳于心髒,名曰虛邪。肝將寒氣與心,心得寒氣,熱盛神亂,故狂鬲也,心氣不通也。

    平按︰《素問》“鬲”作“隔”。

    心移寒于肺,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得寒氣,傳與肺者,名曰賊邪。心將寒氣與肺,肺得寒發熱,肺焦為渴,名曰肺消。飲一升,溲一升,可療;飲一升,溲二升,肺已傷甚,故死也。

    平按︰《素問》“肺消”二字重,《甲乙》作“為肺消,肺消者”。

    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下堅,水氣客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裹囊,治主肺者。

    肺得寒氣,傳與腎髒,名曰虛邪。肺將寒氣與腎,腎得涌水,大腸盛水,裹于腹中,如帛囊漿壺。以肺寒飲為病,故療于肺也。

    平按︰“腹下堅”,《素問》“下”作“不”,《甲乙》作“按其腹不堅”,“則鳴”作“腸鳴”。“如裹囊”《甲乙》作“如囊裹漿”,《素問》作“如囊裹漿,水之病也”,無“治主肺者”四字。

    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

    脾受熱氣,傳之與肝,名曰微邪。脾將熱氣與肝,肝血怒盛傷,為驚怖衄血也。

    肝移熱于心,則死。

    肝受熱氣,傳之與心,名曰虛邪。肝將熱氣與心,心中有神,不受外邪,故令受邪即死也。

    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

    心受熱氣,傳之與肺,名曰賊邪。心將熱氣與肺,肺得熱氣,膈熱消飲多渴,故曰膈消也。

    平按︰“鬲”《甲乙》作“膈”。

    胞移熱于膀胱,則溺血。

    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熱,傳與膀胱尿胞,尿脬得熱,故為淋病尿血也。

    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靡。

    隔,塞也。膀胱,水也。小腸,火也。是賊邪來乘,故小腸中塞,不得大便。熱上沖,口中爛,名曰口靡。靡,爛也,亡之反。

    平按︰《素問》“膈”作“鬲”;“靡”作“糜”,《甲乙》亦作“糜”。

    肺移熱于腎,傳為素痙。

    肺受熱氣,傳之與腎,名曰虛邪。肺將熱氣與腎,腎得熱氣,名曰素痙之病。素痙,強直不能回轉。

    平按︰“素痙”《素問》、《甲乙》作“柔”。

    腎移熱于脾,傳為虛,腸闢死,不可治。

    腎受熱氣,傳之與脾,名曰微邪。腎將熱氣與脾,脾主水谷,故脾得熱氣,令腸中水谷消竭,所以腸虛,闢不通而死。

    平按︰“闢”《素問》、《甲乙》作“蕁薄S幀胺我迫扔諫觥繃澆冢 端匚省貳 都滓搖吩 鞍迫扔詘螂住鄙稀br />
    小腸移熱于大腸,為密疝為沉。

    小腸得熱,傳與大腸,名曰賊邪。小腸將熱氣與大腸為病,名曰密疝。大腸得熱,密澀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

    平按︰“密疝”《素問》、《甲乙》作“瘕”,王注謂︰“與伏同,血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行,故雲為瘕為沉也。”與楊注異。

    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胃之食亦。

    大腸得熱,傳與胃者,名曰虛邪。大腸將熱與胃,胃得熱氣,實盛消食,故喜饑多食。以其熱盛,食于于胃,不作肌肉,故瘦。亦,義當“易”也,言胃中熱,故入胃之食變易消無,不為肌肉,故瘦。

    平按︰“而瘦,入胃之食亦”,《素問》“胃”作“謂”,《甲乙》作“而溲,名曰食”。

    胃移熱于膽,名曰食亦。

    胃得熱氣,傳之與膽,從不勝來,名曰微邪。胃將熱氣與膽,膽得于胃谷之熱氣,令膽氣消易,仍名食易。

    平按︰“名曰”《素問》作“亦曰”,《甲乙》作“亦名”。

    膽移熱于腦,則辛煩鼻L,鼻L者,濁涕下不止,傳為衄瞑目,故得之厥氣。

    L,他典切,垢濁也。,已結反,目眵也。腦髓屬腎,膽得熱氣,傳之與腦,從前而來,名曰實邪。膽將熱氣與腦,腦得膽之熱氣,鼻煩辛酸,流于濁涕,久下不止,傳為鼽衄眵瞑也。瞑,開目難也。此膽傳之病,並因逆熱氣之所致也。

    平按︰《素問》、《甲乙》“煩”作“”;“L”作“淵”。“厥氣”《素問》作“氣厥”,《甲乙》無“氣”字。注“煩”,袁刻作“頻”;“並因”,袁刻誤作“並目”。

    三陽急為瘕,

    瘕,謂女子宮中病,男子亦有瘕而為病。凡脈急者,多寒。三陽,謂太陽。候得太陽脈急,為是陰勝多寒,男子為瘕,女子為石瘕之病。

    平按︰《素問》“為”下有“三陰急為疝”五字。注“瘕,謂”,“謂”字袁刻脫。

    二陰急為癇厥,

    二陰,少陰也。候得少陰脈急,是為陽與陰爭,發為小兒癇病,手足逆冷也。

    二陽急為驚。

    二陽,陽明也。陽與陰爭,少陰勝,發大小人驚也。

    平按︰《素問》新校正雲︰“三陽急為瘕至二陽急為驚,全元起本在《厥論》,王氏移在《大奇論》。”據此,則全本與本書合。


如果你對黃帝內經太素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黃帝內經太素》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