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論》,又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二。
黃帝問曰︰人有身體 ,股脛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清之腑。
頭以下為身,四肢曰體, 義當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長骨曰脛,如此四處皆腐腫,並繞臍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風為本也。動,變發也。若有變發,可為水病。溺,冷清之腑也。
平按︰《素問》“ ”作“髀”;“不可動”上有“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二十二字,本書在後。《甲乙》、《素問》“清”作“澀”;“腑”、“病”。
黃帝問曰︰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之?[平按︰《素問》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答曰︰裹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因有膜裹膿血,在腸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于死,名曰伏梁。
平按︰《素問》、《甲乙》“裹”下有“大”字。
問曰︰何以然?曰︰此下則因陰,必膿血,上則迫胃脕出鬲,使胃脕內癰。
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于陰,膿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鬲,使胃管生癰,故按之下引于陰,上連心腹,所以致死。脕。
平按︰《素問》、《甲乙》“必膿血”作“必下膿血”;“出鬲”作“生鬲”;“使胃”作“俠胃”,《素問》新校正雲︰“《太素》俠胃作使胃。”
此人之病難治也,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順,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此風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源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
如此之病,得時必久也。亟,欺吏反,數也。此病是風為本,其氣溢于大腸之中,著于臍下肓原,故環臍痛。不可輒動數奪,奪之致死。以居肓原,所以臍上為逆也。
平按︰“此人之病難治也”《素問》、《甲乙》作“此久病難治”。袁刻“人”字作“積人”二字。“臍”《素問》、《甲乙》作“臍”。“源”《素問》、《甲乙》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