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五 茵陳蒿

類別︰子部 作者︰宋•甦頌 書名︰本草圖經

    內容︰\r茵陳蒿\ph130.bmp\r,生泰山及丘陵坡岸上,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睫稈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五月、七月采睫葉,陰干,今謂之山茵陳。江寧府又有一種茵陳,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今南方醫人用山茵陳,乃有數種。或著其說雲:山茵陳,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葉細而背白,其氣亦如艾,味苦,干則色黑。江南所用,睫葉都似家茵陳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龍腦薄荷。吳中所用,乃石香 也。葉至細,色黃,味辛,甚香烈,性溫。誤作解脾藥服之,大令人煩。以本草論之,但有茵陳蒿,而無山茵陳。本草注雲:茵陳蒿葉似蓬蒿而緊細。今京下北地用為山茵陳者是也。大體世方用山茵陳,療腦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膈,治勞倦最要。詳《本草正經》惟療黃膽,利小便,與世方都不應。今試取京下所用山茵陳,為解肌發汗藥,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陳,療傷寒腦痛絕勝。此見諸醫議論,謂家茵陳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

    茵陳蒿復當別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為山茵陳。此說亦未可據。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以經言之,則非本草所出。醫方所用,且可計較功效,本草之義,更當考論爾。


如果你對本草圖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圖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