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澤瀉

類別︰子部 作者︰清•汪昂 書名︰本草備要

    通,利水,瀉膀胱火

    甘淡微咸。入膀胱,利小便,瀉腎經之火邪,功專利濕行水。

    治消渴痰飲,嘔吐瀉痢,腫脹水痞,香港腳疝痛,淋瀝陰汗(陰間有汗),尿血泄精(既利水而又止泄精,何也?此乃濕熱為病。不為虛滑者言也,虛滑則當用補澀之藥),濕熱之病。

    濕熱既除,則清氣上行。又能養五髒,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止頭旋,有聰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耳鳴目昏。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土乃得令,而精氣上行。

    故《本經》列之上品,雲聰耳明目,而六味丸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多服昏目(小便過利,而腎水虛故也。眼中有水,屬膀胱,過利則水涸而火生。張仲景八味丸用澤瀉,寇宗謂其接引桂附入腎經。李時珍曰:非接引也,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闔一闢,此乃玄妙。後人不知此理,專一于補,必致偏勝之患矣。

    王履曰:地黃、山茱、茯苓、丹皮,皆腎經藥,桂、附右腎命門之藥,何待接引乎?錢仲陽謂:腎為真水,有補無瀉。或雲脾虛腎旺,故瀉腎扶脾,不知腎之真水不可瀉,瀉其伏留之邪耳!脾喜燥,腎惡燥,故兼補為難。易老雲:去脬中留垢,以其微咸能瀉伏水故也。昂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溫,丹皮之涼,山藥之澀,茯苓之滲,山茱之收,澤瀉之瀉。補腎而兼補脾,有補而必有瀉,相和相濟,以成平補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減,或加紫河車一具,或五味、麥冬、杜仲、牛膝之類,不過一二味,極三四味而止。今人或疑澤瀉之瀉而減之,多揀本草補藥,恣意加入,有補無瀉。且客倍于主,責成不專,而六味之功,且退處于虛位,失制方配合之本旨矣,此近世庸師之誤也)。

    鹽水拌,或酒浸用。忌鐵。


如果你對本草備要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本草備要》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