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類 益氣健脾愈胃瘍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三十年臨證經驗集

    消化道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中醫學中歸屬“胃脕痛”癥。與慢性胃炎雖同屬胃腑疾患,而病機、脈證均有差異。

    本病最主要之癥狀為胃脕(上腹部)疼痛,古籍常雲︰“胃脕當心而痛”其疼痛部位多在胃脕之近中心,正在心髒偏右之內下方,故古代醫家亦常誤稱為“心痛”。此外,本病尚有如下特點︰

    疼痛長期、持續,發作呈周期性;疼痛發作時常有燒灼感,或鈍痛,或似饑餓;疼痛具有節律性︰胃潰瘍疼痛多發于餐後半小時,經1∼2小時可自行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發于餐後2∼3小時,常須持續至進食而止;消化道潰瘍患者多得食痛減,得按痛止。

    脕痛發作有時,具周期與節律特性,此謂之“信”。“胃屬土而主信”,故凡信守季節、氣候、年月、日期、時刻等而發病者,每多與中土脾胃有關。脕痛本是脾胃之病,當從脾胃而治。本病痛發之時得食則痛減,得按則痛舒,為中土虛衰特征。如林佩琴《類證治裁》雲︰“凡痛有虛實,按之痛止者為虛,按之痛反甚者為實。”本病之脈象多見虛細或緩弱,舌質多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故本病之治法當遵“虛則補之”、“勞則溫之”之旨,以健脾益氣、溫養中土為主。稍兼寬中降逆、行氣止痛以治其標。本病于臨證之際雖非同一類型,但以脾胃氣虛為多見,故余選用六君子湯隨證增損以治本病中屬于上述證候者。

    方中以四君子湯益氣培土以治其本,夏陳降逆和中,諸藥作用恰與本病見癥相合,故投之多見效機。本方如痛時喜溫熨及熱飲者,則虛中夾有寒象,宜加姜棗同煎,以加強和中溫運。關于生姜,其味辛辣,其性宣散,用治此證則散寒有余,溫養不足,最適宜者莫如煨姜,惜需自制,恐非一般病者所能為。

    消化道潰瘍所見脕痛,既有潰瘍,多帶炎癥。患者脈象中常兼微弦或略弦強,舌邊偏紅.則為肝木犯胃、肝胃郁熱之象,方中宜兼清熱,今時多用蒲公英、金錢草或四季青,確有良效。明代孫一奎之《生生子醫案》中每加黃柏一味。余思此味確具至理,人身相火發自命門,寄于肝膽,瀉其相火,則肝膽之熱易清,熱清則肝木舒而中土不受克制,則脾胃安和,健運自如,潰瘍愈合,疼痛匿跡矣。

    余以此方治消化道潰瘍,似覺較小建中湯更能應手。小建中湯宜于中虛而肝木不旺,胃酸不多之人。而今之患者每多肝木偏亢,泛酸頻頻。不宜于白芍酸斂,桂枝溫熱以及飴糖之作酸也。

    附治驗病例一一則。

    干部陶某,年過四旬。因胃小彎潰瘍,于1969年手術切除,而後十二指腸及小彎部又有新生病灶,且發作漸頻,痛勢漸增,于1976年10月6日來診。

    自訴胃脕疼痛,發作有時,上午9∼10時,下午2∼4時必發。初則隱痛綿綿,逐漸加劇而為大痛,但仍能忍受。且痛時得食則減,得暖則舒。平素噯氣頻作,不噯則脕中脹悶。大便不實,日行二、三次。脈弦而緩,苔薄白微膩,舌尖帶紅。此系中土虧損,土虛木旺,乃肝脾不和之證。然則側重脾弱,脾虛失運,兼有氣滯痰停,濕濁內困,因當時見證噯氣為甚,先用和中降逆法,以旋覆代赭湯進服五帖,噯氣除,脕痛亦減。原方加砂仁、白芍、玉竹,又服十帖,脕痛又減。但腹中氣脹不消,大便未實。脈則弦而帶滑,右關較細。逕與歸芍六君湯加味,培土抑木。方為︰

    黨參9g、焦白術9g、茯苓9g、炙甘草4.5g、姜半夏4.5g、陳皮4.5g、砂仁2g、當歸6g、炒白芍9g、黃 15g、炒黃柏4.5g

    此方間斷服用106帖,依病者要求,藥味藥量均未變動。藥後脕痛消失,大便正常,諸癥俱解。以後僅過于勞累或熬夜後,脕中略有不適而已。患者性好杜康,病劇時勉力克制,戒酒不飲。今覺病愈,復飲如初,日無虛夕。十三年後隨訪,病未復作。


如果你對三十年臨證經驗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三十年臨證經驗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