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秋燥

類別︰子部 作者︰清•費伯雄 書名︰校注醫醇剩義

    燥為六淫之一,《內經》于此條,並未大暢其說。至西昌喻氏著《秋燥論》一篇,謂世俗相沿,誤以濕病為燥病,解者亦競以燥病為濕病,而于《內經》所謂“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數語,全然誤會,可謂獨具只眼,大聲喝破矣。惟篇中謂秋不遽燥,大熱之後,繼以涼生,涼生而熱解,漸至大涼,而燥令乃行焉。

    此則燥字之義,乃作大涼解,而燥中全無熱氣矣。獨不思“秋陽以暴之”一語,朱子注中,謂秋日燥烈,言暴之干也。可見秋陽甚于夏日,燥非全主乎涼。乃篇中又申其說,以為天道春不分不溫,夏不至不熱,則秋不分不燥之意,隱然言下矣。信斯言也,則必秋分以後,方得謂之秋燥。是燥病亦只主得半季,而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全不關秋燥矣。由斯以推,則冬至以後方是傷寒,春分以後方是春溫,夏至以後方是三氣;而于冬至以前,春分以前,夏至以前,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內,所感者為何氣,所得者謂之何病乎?愚謂燥者干也,對濕言之也。立秋以後,濕氣去而燥氣來。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以燥為全體,而以熱與涼為之用,兼此二義,方見燥字圓相。若專主一邊,遺漏一邊,恐非確論。竊附管見或亦愚者千慮之一得雲。


如果你對校注醫醇剩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校注醫醇剩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