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五髒傳腑之咳

類別︰子部 作者︰清•費伯雄 書名︰校注醫醇剩義

    經曰:五髒咳久,傳于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胃乃脾之妻,故脾咳必傳于胃。胃受邪則水谷不安,故發嘔。長蟲常處胃中,嘔甚則胃氣逆而不降,故長蟲亦隨氣而出也。加味二陳湯主之。

    加味二陳湯(自制)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苡仁(四錢)枳殼(一錢) 砂仁(一錢) 甦梗(一錢) 花椒子(二十四粒) 姜(三片)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膽為清淨之腑,肝邪中之,則膽不安,而汁內沸,故所嘔皆苦水。西清湯主之。

    西清湯(自制)

    桂枝(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姜汁炒) 甦子(一錢五分) 桑皮(二錢) 杏仁(三錢)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蒺藜(三錢) 郁金(二錢) 姜(三片)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肺與大腸,庚辛金也。風陽外爍,肺熱移于大腸,更兼風入空竅,宜其咳而遺矢矣。當培土化熱,兼以熄風,回風養髒湯主之。

    回風養髒湯(自制)

    沙參(四錢) 甦子(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前胡(一錢) 桑葉(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苡仁(四錢) 橘紅(一錢) 貝母(二錢) 荷葉蒂(一枚)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下口接大腸之上口,小腸化則大腸通,小腸咳則氣達于大腸,故下焦之濁氣不時宣泄也。潔宮湯主之。

    潔宮湯(自制)

    沙參(四錢) 茯神(二錢) 遠志(五分甘草水炒) 歸身(二錢) 麥冬(二錢) 貝母(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白術(一錢) 砂仁(一錢) 姜(三片)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膀胱為津液之腑,咳則氣不能禁而遺溺也。加味茯菟湯主之。

    加味茯菟湯(自制)

    茯苓(三錢) 菟絲(四錢) 杜仲(三錢) 破故紙(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貝母(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白術(一錢) 杏仁(三錢) 核桃肉(二枚過口)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久咳則三焦俱病。聚于胃者,胃為五髒六腑之本也。關于肺者,咳必動肺,面浮氣逆,皆肺病也。通理湯主之。

    通理湯(自制)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苡仁(四錢) 枳殼(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濃樸(一錢) 青皮(一錢) 桑皮(二錢) 砂仁(一錢) 甦子(一錢五分) 姜(三片)

    先生批《醫學心悟》雲:“喘病甚多,而皆非善癥。治喘之法,不過一降一納盡之。上焦之有余者降之,使不得反逆,而清肅之令行矣。下焦之不足者納之,使歸其窟宅,而根本之園地固矣。”先生所批,較葉香岩所謂實喘在肺、虛喘在腎之意,更為明顯。祖怡注。


如果你對校注醫醇剩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校注醫醇剩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