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 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歧伯之對,極為詳明。後之論者,乃為瘧病皆起于少陽。緣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進而與陰爭則寒,退而與陽爭則熱,此解相沿已數百年。初閱之似亦近理,細思之頗為不然。蓋瘧有一日一作者,有間日一作者,有三日一作者,輕重懸殊,豈得謂之皆在少陽乎!且進而與陰爭,退而與陽爭,誰進之而誰退之,豈病之自為進退乎!當其寒也,鼓頷戰栗,固屬病進。及其熱也,譫語神昏,豈得謂之病退乎!細繹經文,乃恍然大悟。經曰: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間,邪氣與衛氣並居。此明明說暑熱之氣先入于內,後受風寒,包裹熱邪,是熱邪在里,寒邪在外也。及其與衛氣同發,先發在外之寒邪,故先寒。次發在內之熱邪,故後熱。至得汗之後,風熱漸解,故寒熱俱平。則有寒有熱,乃邪之循序而發,而非進與陰爭、退與陽爭,斷斷然矣。其一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衛也。經曰衛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內外相搏,是以日作。此言衛氣行于人身,一日一周,邪氣與衛氣同行,故瘧亦一日一作也。其間日一作者何也?邪在營也。經曰:邪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邪氣在于營分,則雖衛氣獨發,而邪氣在內,不與之並行,更歷一周,而邪氣始與衛氣相遇,故瘧亦間日一作也。其三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腑也。經曰:邪氣與衛氣客于六腑,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可知人之一身,由衛而營,由營而腑,自表及里,自有一定次第。邪氣在腑,已入第三層,故瘧亦三日一作也。治之之法,當先投辛溫,解其外裹之寒;
更進辛涼,清其內蘊之熱;俾得邪從汗出,而病可霍然。至于在營在腑,按經投劑,方有端緒。雄于前賢,無能為役,何敢自矜獨得,妄議古人;然釋經辨癥,不得不細細推敲,誰謂醫為小道,《內經》易讀乎!
初發寒邪,宜辛溫解散,闢寒散主之。
闢寒散(自制)
川芎(八分) 防風(一錢) 白芷(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羌活(一錢) 秦艽(一錢) 枳殼(一錢) 甦梗(一錢) 姜(三大片)
次發熱邪,宜辛涼解散,清暑散主之。
清暑散(自制)
薄荷葉(二錢) 青蒿梗(一錢五分) 石斛(三錢) 貝母(二錢) 葛根(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杏仁(三錢) 淡竹葉(二十張)
寒熱俱重,體盛脈實者,交加散主之。虛人禁用。
交加散(自制)
附子(七分) 石膏(五分)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 廣皮(一錢)連翹(一錢五分) 葛根(二錢) 豆豉(三錢) 薄荷(一錢) 藿香(一錢) 姜皮(八分) 荷葉(一角)
瘧邪在營,間日一作者,和營雙解散主之。
和營雙解散(自制)
當歸(二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茯苓(二錢) 防風(一錢) 薄荷(一錢) 甦梗(一錢) 姜皮(八分) 河井水煎服。
大瘧在腑,三日一作者,返正湯主之。
返正湯(自制)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炮姜(五分) 葛根(二錢)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砂仁(一錢) 青皮(一錢)
大瘧日久,正氣虛而邪未解者,斑龍托里湯主之。
斑龍托里湯(自制)
陳鹿膠(一錢五分角霜炒) 制首烏(二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貝母(二錢) 砂仁(一錢) 黨參(四錢)甦梗(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姜(三片)
冬令受寒,伏藏于腎,春夏舉發,寒變為熱,先熱後寒,名曰溫瘧,清正散主之。
清正散(自制)
青蒿梗(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 廣皮(一錢) 貝母(二錢) 葛根(二錢)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豆豉(三錢) 杏仁(三錢) 茅根(五錢)
肺素有熱,陽氣盛而不衰,故但熱而不寒,令人消爍脫肉,名曰癉瘧,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自制)
玉竹(四錢) 花粉(二錢) 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石斛(三錢)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梨(三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