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夫六淫之邪,暑燥火為陽,風寒濕為陰,陰氣迭乘,營衛不通,經脈阻滯,筋骨肉三部俱病,而三痹之癥作矣。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風為陰中之陽,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竄入經絡,故歷節作痛而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寒為陰中之陰,乘于肌肉筋骨之間,營衛閉塞,筋骨拘攣,不通則痛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著者重著難移。濕從土化,病在肌肉不在筋骨,所謂腰間如帶五千錢者是也。古有三痹湯,今復自制三方,以附于後。
風痹者,血不營筋,風入節絡,當以養血為第一,通絡次之,去風又次之。若不補血而先事搜風,營愈燥而筋益拘攣,殊非治法。先用大劑補血去風,後即加入參、苓白術以補氣分,營衛平調,方無偏勝之患。溫經養營湯主之。
溫經養營湯(自制)
生地(三錢切片紅花炒) 熟地(三錢切片砂仁炒)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當歸(二錢)枸杞(三錢) 鹿筋(五錢切片) 木瓜(一錢酒炒) 川斷(二錢) 獨活(一錢酒炒)桂枝(五分) 秦艽(一錢) 甜瓜子(三錢炒研) 木香(五分) 紅棗(十枚) 姜(三片) 桑枝(一尺)
風氣勝者為行痹,去風必先養血。本方以鹿筋、枸杞為主藥,以歸、芍、二地大養陰血,以桂枝、姜、棗調和營衛,以川斷、獨活、秦艽、桑枝、木瓜、甜瓜子搜風通絡,再加一味木香以調氣。立方已極周匝,而先生尚有風去血活之後,減輕風藥,再加補氣藥之叮嚀,可見良醫之用心無微不至矣。祖怡注。
痛痹者,營衛受寒,不通而痛,宜調養氣血,溫通經絡,龍火湯主之。
龍火湯(自制)
蓯蓉(三錢) 肉桂(五分) 黨參(四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當歸(二錢酒炒) 白芍(一錢酒炒) 木香(五分) 川斷(二錢) 獨活(一錢酒炒)角霜(四錢) 蠶砂(三錢) 紅棗(十枚) 姜(三片)
寒氣勝者為痛痹,止痛必先去寒。角霜、蓯蓉、肉桂,是本方之主藥。參、術、苓以補氣,歸、芍以養血,川斷、獨活、蠶砂以去風寒濕,姜、棗、木香調營衛之氣。著重在龍火,而寒無立足之地矣。祖怡注。
著痹者,病在肌肉當補土燥濕,立極湯主之。
立極湯(自制)
黨參(四錢) 附子(六分) 當歸(二錢) 茯苓(三錢) 白術(一錢)茅術(一錢) 破故紙(一錢五分) 杜仲(二錢) 川斷(二錢) 獨活(一錢) 牛膝(二錢) 紅棗(五枚) 姜(三片)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濕氣勝者為著痹,去濕必先崇土。濕勝必先陽微,附子、茅術、故紙是本方之主藥。以參、苓、白術助主藥以回陽而扶土。病雖在肌肉,亦不能置筋骨而不問,仲、斷、獨活、苡仁健筋骨,而未嘗無益于肌肉。以當歸、牛膝、姜、棗利血脈而和營衛,著重在扶陽氣以勝濕。 三痹多起于營衛不通,故俱用姜、棗,而當歸、川斷、獨活,亦為必不可少之要藥。祖怡注。
三痹之外,又有髒腑之痹,癥治詳後。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此一條明是肺胃同病。肺居至高,脈循胃口,肺氣受邪,從胃而上,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煩滿而喘。其作嘔,則胃亦受邪,水谷之氣不安也。桑樸湯主之。
桑樸湯(自制)
桑皮(二錢) 濃樸(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沉香(五分) 甦子(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蔞皮(二錢) 貝母(二錢) 郁金(二錢)佛手(五分) 姜(三片)
桑樸湯,命名以桑皮瀉肺、濃樸平胃為主藥。用《金匱》半夏濃樸湯全方,以甦子易甦葉。彼治咽中如有炙臠,此治煩滿喘而嘔,皆所以利氣。橘紅、蔞皮、杏仁宣肺化痰,沉香、郁金、佛手和胃利氣,貝母通治痰郁。其中濃樸、杏仁治喘,濃樸治滿,半夏治嘔,皆長沙古法。肺胃同治,先生始終不肯放松一嘔字。祖怡注。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此一條乃心經主病而兼腎病也。心為生血之髒,百脈皆朝于心。心脈支者挾咽,直者上肺。心營不足,故脈不通。心氣不舒,故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則支脈與直脈俱病也。厥氣乃腎之邪,水來克火,神衰而恐。恐屬于腎,腎病應于心,故為兼病也。宜養心營,通心氣,火能生土,則可以制水矣。通陽抑陰煎主之。
通陽抑陰煎(自制)
當歸(二錢) 琥珀(一錢) 辰砂(五分) 丹參(三錢) 遠志(五分甘草水炒)沉香(五分) 破故紙(一錢五分) 益智仁(一錢) 茯神(二錢) 白術(一錢) 棗(二枚) 姜(三片)
本方以辰砂、琥珀為主藥,而以茯神、遠志安心氣,以丹參、當歸養心血,白術、姜、棗扶脾而和營衛,故紙益智、沉香溫命門而通腎氣。心脾之血相通,心腎之氣相合。上方沉香同郁金則治肺,此方沉香同琥珀則治心氣痹,瀉之即所以安之也。祖怡注。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此一條乃肝經主病,而波及脾胃者也。肝為多血之髒,而主藏魂。肝受邪則魂不安,而夜臥驚悸。木郁生火,積而成熱,故多飲而小便數也。
上為引者,渴而引飲也。如懷者,腹大如懷物也。此由肝火上升犯胃,故胃熱而渴;肝氣下行克脾,故脾弱而脹也。宜養血疏肝,兼調脾胃,三靈湯主之。
三靈湯(自制)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 羚羊角(一錢五分) 龍齒(二錢) 石決(六錢)半夏曲(三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茯神(二錢) 白術(一錢) 青皮(一錢) 冬瓜子(三錢煎湯代水)
本方以羚羊、龍齒、石決為主藥,故名為三靈。當歸、白芍是肝家之血藥,柴胡、青皮是肝家之氣藥,茯神、白術以顧心脾。肝非心不靈,肝病先實脾。葛根、半夏曲、冬瓜子所以和胃,胃和而肝不能犯,肝病除而脾胃安矣。祖怡注。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舊解謂腎為脾胃之關,腎痹則邪及脾胃,故腹善脹。尻以代踵者,足攣不能伸。脊以代頭者,身僂不能直。此說近似而未暢。蓋善脹者,乃腎中真陽不運,重陰凝結所致。尻以代踵者,緣少陰之脈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腎痹則兩足廢而不能行也。脊以代頭者,乃精氣耗散,天柱不振也。當發腎中之陽,使重陰解散,精氣來復,庶幾首與足漸有起色。消陰來復湯主之。
消陰來復湯(自制)
鹿茸(一錢) 附子(八分) 枸杞(三錢) 菟絲(四錢) 當歸(二錢)破故紙(一錢五分) 益智仁(一錢) 小茴香(一錢) 牛膝(二錢) 木香(五分)獨活(一錢酒炒) 金毛脊(二錢去毛切片) 棗(二枚) 姜(三片)
腎中之陽,命門也,督脈也。鹿茸血肉有情,善能補督脈,天柱骨督脈所主也。附子補腎陽要藥,枸、菟能補八脈,故紙溫腎命,益智溫脾腎,當歸、姜、棗和營衛,毛脊健脊足,二香溫胃腸,獨活、牛膝健兩足。痹為陰病,陰盛必傷陽,救陽不得不用溫補溫通,此原則也,亦定法也。祖怡注。
脾痹者,四肢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此一條乃脾病而兼肺胃病也。脾主四肢,脾病故四肢懈惰。土敗則金衰,故發咳。脾病則胃亦病,故嘔汁。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干金之令不行,故上為大塞也。安貞湯主之。
安貞湯(自制)
黨參(四錢) 炮姜(六分) 當歸(二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三錢)白術(一錢) 濃樸(一錢) 砂仁(一錢) 桑皮(二錢) 杏仁(三錢) 甦子(一錢五分) 陳香櫞皮(六分)
本方以理中、四君去甘草,加當歸以活血補血,桑皮甦子、杏仁以瀉肺,濃樸、砂仁、香櫞以利氣。寒去肺開,氣順而大塞通矣。祖怡注。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小腸上通胃口,下接大腸。病在小腸,郁而成熱,故渴而數飲。下焦之氣閉塞不通,故小溲不得出。氣化不及膀胱,水不下行,逆而犯肺,故中氣喘爭。小水不入州都,而並入大腸,故時發飧泄也。加味木通湯主之。
加味木通湯(自制)
木通(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赤苓(二錢) 貝母(二錢)桑皮(二錢) 杏仁(三錢) 瞿麥(二錢) 牛膝(二錢) 車前(二錢)燈芯(三尺)
本方以木通為主藥,即認定腸為小腸也。心與小腸為表里,而赤苓、車前、瞿麥、燈芯、牛膝莫非利濕之品,使郁熱從水道而去,即所以治數飲而出不得也,水谷分而飧泄止矣。氣喘不免有痰阻,半、貝、橘、杏化痰。即所以通氣而平喘也。祖怡注。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膀胱氣閉,水液滿而不出,故按之內痛。氣有余則生火,內有熱,故如湯之沃也。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 ,上額交巔,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膀胱氣閉,故小便下澀,清涕上流也。利濟湯主之。
利濟湯(自制)
澤瀉(一錢五分) 沉香(五分) 枳殼(一錢) 青皮(一錢) 赤苓(二錢)當歸(二錢) 赤芍(一錢) 廣皮(一錢) 牛膝(二錢) 車前(二錢) 小薊根(五錢)
膀胱,太陽寒水之腑也。按之內痛。澀于小便,不但水停不肯去,亦且有蓄血為之阻。澤瀉、赤苓、車前所以去停水;當歸、赤芍、牛膝、小薊所以行蓄血;沉香、枳殼、青陳皮所以利氣,氣利則停水蓄血亦必隨之而去矣。祖怡注。
痹證一門,立方雖不多,而選藥則極有尺度。蓋痹之為害,氣血不通也。十方之中,八方皆用當歸,氣味俱濃,能行能補,血中氣藥,無出當歸之右,先生重用之,即所以重視之也。惟桑樸湯、木通湯二方不用者,以其病不在血也。用沉香者有桑樸湯、抑陰煎、利濟湯三方,以氣痹已極,非枳、樸、香、砂、郁金、小茴、青、陳、櫞、甦、杏所能勝任,惟有沉香之大力,能摧枯拉朽,無堅不破也。虛證之所大忌,即實證之大將也。初學于此等處,必須深入研究。祖怡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