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

    按責。讀如平脈法。肥人責浮。瘦人責沉之責。即求責之義。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

    ﹝徐﹞此段。實注胸痹之證脈。後凡言胸痹。皆當以此概之。但微有參差不同。故特首揭以為胸痹之主證主脈主方耳。﹝周﹞寒濁之邪。滯于上焦。則阻其上下往來之氣。塞其前後陰陽之位。遂令為喘息。為咳為痛。為短氣也。陰寒凝泣。陽氣不復自舒。故沉遲見于寸口。理自然也。乃小緊數。復顯于關上者。何耶。邪之所聚。自見小緊。而陰寒所積。正足以遏抑陽氣。故反形數。然陽遏則從而通之。栝蔞實。最足開結豁痰。得薤白白酒佐之。既辛散而復下達。則所痹之陽自通矣。

    按周說為當。但解數脈。未免牽強。姑存之。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按先兄曰。說文曰。 。酢漿也。從酉 聲。鄭玄注周禮四飲曰。漿。今之 漿也。陳藏器曰。醋。破結氣。

    心中酸水痰飲。

    胸痹。心中痞氣(本草枳實條。圖經引。與外台相同。類聚。與趙本同。)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圖經引。無枝字。)

    人參湯方(人參條。圖經引。作治中湯。白術之白字。無。末附加減法。一與傷寒論同。仍不錄。)

    聖濟總錄曰。胸痹之病。其脈陽微而陰弦。陽虛則知在上焦。陰弦故令胸痹心痛。古方用理中湯。取緩其中氣。

    陰證略例。理中湯方後曰。若胸痹脅下妨悶者。加枳實半兩。茯苓半兩。

    御藥院方。枳實理中丸。治證與本條同。

    于理中丸中。加枳實。茯苓。附子。

    按外台。崔氏。療時行四五日。大下後。或不下。皆患心中結滿。兩脅痞塞。胸中氣急。厥逆欲絕。心胸高起。

    手不得近。思與增損理中丸。(于本方中。加栝蔞根。枳實。茯苓。牡蠣。)正師胸痹人參湯之意。其效甚著。而王好古許國禎。則移崔氏之方。以治本證。亦善于變通者矣。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醫心方。醫門方。治胸中痞塞。短氣 者。或腹急痛方。

    于本方。加半夏。生姜。若氣不下。加大黃。檳榔。取利為瘥。

    橘皮枳實生姜湯方

    聖濟。治風寒客于肝經。膈脕痞塞。脅下拘痛。常欲蹈其胸上。名肝著。蹈胸湯方。

    于本方。加桔梗。甘草。薤白。胸痹緩急者。(本草。圖經引。緩上。有偏字。原本。諸本。並無人字。)

    ﹝周﹞胸痹緩急者。痹之急證也。寒飲上聚心膈。使陽氣不達。危急為何如乎。故取薏苡逐水為君。附子之辛熱為佐。驅除寒結。席卷而下。又烏不勝任而愉快耶。

    按周說似是。苡仁之用。能托郁結。況附子之雄烈。相合為散。比之前款諸方。其力最峻。足以奏功于燃眉之際焉。蓋此緩急。主在急字。非或緩或急之謂。史記倉公傳。緩急無可使者。袁盎傳。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游俠傳。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俱是系于一時切迫之謂。此足以證焉。

    焦循雕菰集。羅浩醫經余論序曰。其論本草。以神農經為主。而證以南陽之方。以薏苡主筋急拘攣。故金匱胸痹緩急者主之。用以健脾利濕。則失其義。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輯義。肘後。痛下。有五字。當作肘後。作三字。)

    按諸逆。程氏以病證言。尤氏以病因言。二說俱通。魏氏曰。諸逆。兼有形無形之邪為言。與尤意同。伊芳澤信恬曰。懸牽。音義相同。懸痛。謂牽急而痛。肘後可證。又巢源。有心懸急懊痛候。千金養胎篇。有腹滿懸急。心下懸急之文。亦並懸牽通用之征也。斯說為核。(三國志管輅傳。有心中懸痛文。)

    九痛丸方(原本。諸本。附子三兩下。有炮字。)

    ﹝余述﹞本篇。題雲胸痹心痛。而首條。則二證並論。其他諸條。皆為胸痹立方。(栝蔞薤白半夏湯。心痛徹背。不過言心胸痛甚。桂枝生姜。枳實湯。心中痞。前注猶以為胸痹。)心痛。則僅烏頭赤石脂丸一方已。故二證之辨。難就而可考。以臆測之。胸痹其痛頗泛。

    心痛其痛殊緊。胸痹則病淺。心痛則病深。蓋二證中。更自有輕重之別。而其實似無大異同。故胸痹之方。足以治心痛。至真心痛。則固屬不治。仲景略而不言。殆以此也。短氣一證。病屬上焦。故亦連類並及者歟。


如果你對金匱玉函要略述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金匱玉函要略述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