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增補諸方 瘧疾方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清脾飲加減

    青皮 濃樸 白茯苓 柴胡 半夏 黃芩(各一錢) 白術(八分) 甘草 草果仁 砂仁(各五分) 滑石(二錢)

    渴加麥門冬一錢,烏梅一個,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和姜汁二匙溫服,瘧發過兩個時辰服一帖,到瘧臨來前一個時辰,再服一帖方效。二日一發者,先于空日早晚服二帖,至臨發日前一個時辰,又服一帖方效。

    如服前藥後,尚未痊愈,即服後劑。

    胃苓湯

    濃樸(姜制,炒) 蒼術(泔水浸,炒) 陳皮(一錢) 甘草(炙,五分) 澤瀉 雲茯苓 豬苓(各八分) 白術(一錢) 官桂(三分)

    上水二盅,煎至八分溫服。

    霖按:干霍亂欲吐不得,欲瀉不得,頃刻危亡,恐非二陳湯探吐可通,當以屋角結網之大蜘蛛一枚搗爛,水沖服,即可痛止便通。蓋暑濕伏郁之邪,賊及太陰濕土,非風木之相克則不劇,邪穢深伏,上下為之不通,風邪肆虐,故心腹為之絞痛,蜘蛛善能定風,風平則土氣得伸,而上下皆通矣。通後再議進藥,若夫霍亂之治,雖載方書,可不具錄,然既雲附列主方,若不辨其寒熱綱領,誠恐貽誤來茲。凡霍亂吐瀉,吐出澄澈而不酸濁,瀉出而不臭穢,口不渴,小溲利,此寒證。即《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者是也。若吐出酸濁,瀉出臭穢,溲渾口渴,此熱證,即諸轉反戾,水液混濁,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是也。轉筋者,感風木之變,土為木克也。夫霍亂吐瀉後,每多肢冷如冰,脈伏欲絕,口渴甚,以涼水與之即止。若驗其所吐酸臭,所下穢惡,小溲赤澀,此假寒真熱證也。口渴喜冷凍飲料,卻不多,手足逆冷,面赤戴陽,煩熱發躁,揭去衣被,若察其瀉出不臭惡,吐出不酸穢者,陰盛格陽之假熱真寒證也。如煩渴躁擾,口干恣飲,舌本不冷者,乃氣液告竭之候,宜兼救陰。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宜兼達表,此寒熱之略也。然易之山風蠱卦,艮上巽下,蠱者蟲類也,風木之邪,克制濕上,則蟲生,霍亂之重者,殺蟲又不可緩也。此義仲景以後,未有知者,近西士言之,司命者亦不可忽。

    又按:痢瘧各有專書,原不須縷述,但清脾飲治少陽正瘧之方,胃苓湯治太陰寒濕之瘧,溫癉等瘧,若誤用,禍尚不測,況暑瘧乎?此書專言傷暑,而舍暑瘧不論,殊覺未備,夫微寒壯熱,心煩多汗,口渴引飲,脈或虛或濡,或洪或弦,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者,即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之暑瘧也。當與《內經》、《金匱》癉瘧治法相仿,然有微甚之不同。若因外感觸發伏氣,宜清涼滌暑,如滑石、青蒿、生草、連翹、茯苓、竹茹、枳實。暑熱甚者,黃芩、黃連皆可加入。外邪甚者,可加豆豉、蔥、藿香、薄荷之屬。若暑熱內動者,宜甘寒生津,如鮮生地、麥冬、沙參、花粉、知母、石膏、鮮石斛、梨汁、蔗漿。夾濕者,可加入蘆根、通草、六一散。

    熱濕兩重,日晡煩痞昏譫,而陰氣未見大傷者,半夏瀉心,合小陷胸,去參棗,稍挾表邪,可佐以豉、薄、甦、藿、蔥白等兩三味是矣。若夫十二經之瘧,風寒濕及痰食疫瘴諸瘧,仍當考之專書,茲不載。


如果你對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