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傷寒,須識陰陽二癥。如初起之時,頭疼身痛,發熱惡寒,脈來浮大,即是陽經之表癥也。自此以後,煩躁作渴,或不大便,即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癥也。脈雖沈伏,不可?作陰癥治之。如初起之時,臍腹絞痛手足,厥逆唇青指冷,脈來沈伏,即是直中陰經之寒癥也。
一、或曾是陽癥,其人素弱,不任轉下。醫者下之太過,忽然臍腹絞痛,洞泄不止,手足厥逆,此陽癥而轉為陰癥也。當溫之。
一、或曾是陰癥,其人素有內熱,醫者補之太過,忽然煩躁作渴,大小便不通,此陰癥而轉為陽癥也。當解之。
凡治傷寒,須識表里,汗下無?。如病在表而反下之,則乘虛入里,微為痞氣結胸,甚為腸滑洞泄,此皆?下之壞癥也。如病在里而反汗之,則表益虛而里益實矣,或為?血斑黃,甚則亡陽,此皆?汗之壞癥也。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頭疼身痛,惡風惡寒,脈來浮大,即是表癥。雖有便難小便不利,亦當先解其表,後攻其里也。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腹痛吐利,脈來沈弱,即是里癥也。雖有惡風惡寒,亦當先救其里,後解其表也。
凡治傷寒,先視兩目。若黑白分明,內無熱也。目不明者,里有熱也。
凡治傷寒,須看唇舌。若唇紅而鮮濕者,內無熱也。唇干而燥者,熱入里也。若舌白滑者,表未解也。舌黃者,熱漸深也。舌黑者,熱已劇也。
凡欲發汗,須審其頭真痛,項真強,風寒真惡,即當用湯藥汗之,不可妄用水攻火劫之法。
凡欲攻下,須審其頭不痛,風寒不惡,其便果硬,其腹果滿,即當以湯藥下之,亦不可妄用丸藥。
凡傷寒在霜降以後、春分以前,名為正傷寒,宜用辛熱之藥以發之。若至春而發,名為溫病。至夏而發,名為熱病。宜用辛涼之藥以解之。若入里者,宜用苦寒之藥以下之。若直中者,宜用辛熱之藥以溫之。其在四時,有辛然感冒,當視其寒暄,或用辛熱,或用辛涼要在適中。
凡風寒始傷太陽,必用辛溫散之,如麻黃桂枝之類。若傳入陽明、少陽,必用辛涼解之,如葛根柴胡之類。至邪傳入胃府,必用苦寒下之,如承氣之類。夫邪自表而入里,用藥由溫而漸寒。若?治而致熱入,攻之必宜苦寒。
凡服汗藥,不可太過,過則反致陽虛。如服一劑無汗,再作湯與之,又復無汗,此營衛乏絕,法當養陰輔正而再汗之,三治無汗者死。
凡服下藥,燥屎已來,又得溏泄,此已解也。如服下藥,但利清水一二次,又無燥屎,痞滿如故,此未解也,再當下之。如服下藥二三次而不通者,此腸胃枯苦□也,當下取之,取之而不通者死。
凡治傷寒,須審胸腹若何。胸滿而痛,名為結胸。胸滿不痛,名為痞氣。如未經下而有之,此傳經之邪也已經下而有之,此?下之壞癥也。未經下,飲水多而得者,此水氣也。
凡治傷寒,須按其腹痛與不痛,硬與不硬。若腹中痛與硬者。此燥屎也。臍下硬而痛者。此燥屎與蓄血也。臍下築築然痛,上沖于心者,此奔豚氣也。腹中響,氣下趨者,欲作瀉也。燥屎者,小便不利,而臍下如疙瘩狀。蓄血者,小便利,而臍下如懷孕狀。
凡治傷寒,須問其渴與不渴。渴而不飲水者,邪在表也。渴而飲水多者,內熱甚也。含水不欲吞者,欲作?也。
凡傷寒得死癥,其脈尚可治者,則當棄癥從脈,虛補之,實瀉之。
凡傷寒得死脈,其癥有可治者,則當棄脈從癥,表急解之,里、急攻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
凡傷寒脈洪大浮數動滑,此陽脈也,陽癥宜見此脈,若陰癥得此者凶。脈來沈澀弱弦微,此陰脈也,陰癥宜見此脈,若陽癥得此者凶。
凡傷寒頭疼身熱,忽然無脈而昏冒,此欲汗之候,如天將明,六合皆晦之象,不須服藥。
凡傷寒頭疼身熱,便是陽癥,不可服熱藥。
太陰,頭不痛,身不熱。少陰,有反發熱而無頭疼。厥陰,有頭疼而無身熱。
凡傷寒之癥,不可驟用補益。
凡傷寒不思飲食,不可就用溫補脾胃藥。
凡傷寒腹痛,亦有熱癥,不可概用溫暖藥,當參脈癥治之。
凡傷寒自利者,當看陰陽,不可便用止瀉溫補。
凡傷寒手足厥冷,當分熱厥、冷厥。
凡傷寒若見吐蛔蟲者,雖有大熱,忌用寒涼。
凡服下藥,另用鹽炒麩皮于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得熱,則行而易通。
凡服藥吐出不納,須用姜汁半鐘熱飲,其吐即止。
凡傷寒發黃,用生姜周身擦之。若心胸□下結實、滿悶、硬痛,用姜渣炒熱,于患處熨之。若加□水,更妙。
凡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如無韭汁,雞子清亦可。
凡傷寒熱病,亢極不解,用黃連煎湯一盞,井中頓冷,浸于青布上,搭在胸中,徐徐易之,候熱稍退即除。
凡傷寒腹中痛甚,將河水一鐘飲之,其痛稍可,屬熱,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急用寒藥下之。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急用熱藥救之。
凡直中真寒陰癥,或痛甚無脈,或吐瀉脫元無脈,須用酒釀姜汁各半鐘服之,脈來可治,脈不來者,死。
凡直中陰經之直寒癥,或腹中絞痛,或嘔逆厥冷,或不省人事,或藥不得入口,或六脈暴絕,將□白三寸搗成餅,先用麝半分填于臍中,後放□餅在上,以火熨之,連易二三餅,稍醒,灌入姜汁,然後煎服回陽急救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若得手足溫和汗出者,生。
凡傷寒陰病,不論熱與不熱,不分脈之浮沈大小,但指下無力,或重按全無,便是陰病也。最為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