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對口方 引經藥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發背對口治訣論

    官桂(流注用。是寒證皆宜,發背勿用)、僵蠶(炒。消腫用,膿後不可用)、羌活(兩太陽用)、獨活(托腮、後發際、右腰下、兩頰皆用)、薄荷(發際下用)、白蒺藜(左腰下用)、白芷(額角用。去寒濕,消毒,止痛,闢邪。發背、流注用,初起皆用)、蒼術(流注及諸般濕證皆用,發背勿用)、乳香(對口初起用,又消一切無名腫毒並止痛)、沒藥(功同乳香)、秦艽(舒筋散厥陰之風)、 本(頭項痛)、干姜(流注用)、破故紙(臍右用,熱證忌)、制附子(流注用)、益智仁(臍左用)、白芥子(流注用。溫脾、肺)、知母(右顴用。寒肺、胃)、角針(能引諸藥直達瘡所。有膿即止)、川芎(左肩、項俱用)、大甘草(生用調和六腑,並去大腸火毒;收功用炙熟)、升麻(兩肩用五分多至七分,兩項用七分多至九分,頭上用一錢)、甘草梢(龜頭用)、防風(四肢用,右肩、腿皆用。發背膿後外托尤宜)、陳皮(對口左邊可用,發背大忌)、人參(膿後用,必須兼防風,腐肉盡脫去,可大用)、牛膝(性善下,且舒筋。左足用)、郁金(解郁)、黃芩(凡大毒慘痛者用,發背用。其寒涼傷胃也)、木瓜(舒筋,走右足)、甦葉(發汗用,受寒者必用。能溫肺,用在初起)、苡仁米(走右足)、花粉(發背必用。若虛而內陷者,要人參水制,能消火、消毒)、甲片(炙研。攻利必用之聖藥)、槐頭(食指)、桑頭(大指)、楊頭(無名指、中指、小指)、楊須(足指)、大貝(拔毒必用之聖藥)、澤蘭葉(調和氣血。膿前少用,膿後收功大用可至八錢)、地松根(兩足)、黃(毒前不能輕用,托膿時用生,潰時半生半蜜炙,腐盡收功全蜜炙)、大黃(炒黑。發背紅紫色、痛不止而不大便者用二錢)、栝蔞仁(必用之藥。若發背、對口青紫者,用肉桂水制)、荊芥(肩、項用。炒焦用。發背、對口日輕夜重,並治血氣下陷。溫散生用要藥)、葛根(發背伏陰伏陽皆用)、開口椒(閉口者有毒,不可用。治惡心用四十九粒)、麻黃(流注用,發汗必須)、枳殼(對口右邊用。心隔不寬、飲食不消,俱可用)、桔梗(上升下降,在右者尤宜。腰上七分,腰下四分,乳膀上一錢,項以上一錢二分。凡毒在乳膀以上者,不論左右俱可用)、柴胡(在左者俱可用。青紫色者是肝病,不論左右皆用。腰下五分,腰上至肩一錢,左顴一錢五分)、三七(活血治傷)、土方八(善走骨節,治一切無名腫毒,引經藥所不能到者。左顴用。去肺火。發背、對口紅紫色者,用一錢)、金毛狗脊(尻骨用。尻即尾樁骨)、萆 (左腰下用)、丹參(調經脈)、漢防己(右腰下用)、桂枝(兩手用。性溫散,寒證宜,熱證不可)、金銀藤(四肢用。性清涼,熱證不可)、金銀花(清涼拔毒,兼走四肢)、海桐皮(腿用)、生地(涼血補陰)、當歸(活血)、歸尾(破血)、鮮生地(涼血)、大熟地(大補陰分,虛者收功可用)、鮮首烏(排膿止痛)、皂莢(炒,去筋研敷。流注、痰毒一切無名腫毒之聖藥)、青皮(對口有邊用,發背大忌)。

    以上諸藥,皆秘授引經要品。宜熟讀本草,究其功用,詳審證之虛實寒熱,而斟酌以治之,自當以運化無窮,動輒取效也。


如果你對發背對口治訣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發背對口治訣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