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金匱要略淺言

    師曰︰(瘧者,寒熱往來之有定候也。雖有三陽三陰之異,而其舍總不外乎半表半里之間,少陽主乎半表半里,其脈必弦,今為之提其大綱曰,)瘧脈自弦,(而弦中之兼見者,)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一隅可以三反也。至于因證施治,)弦小緊者,(以其小而知其在里,可)下之(而)瘥,弦遲者,(多寒無有疑義,即)可溫之,弦緊(而不小)者,(知其在表而不在里,)可(以)發汗針灸也。(弦而)浮大者,(知其邪在高分)可(以)吐(而越)之,弦數者(多熱,治則宜清,而熱極生風,當知其為)風發也。(若以上因脈施治諸法,治之而猶不止,更當)以飲食消息止之,(即難經所謂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之旨也。)

    此言瘧證不離少陽,以弦脈為主,隨其兼見者而施治也。末一句言治之不愈,求之脾胃,是為久瘧虛瘧者,立一大法也。徐忠可尤在涇諸家之解俱誤。

    男(元犀)按、素問瘧論,言之甚詳,大約邪氣與衛氣並居,合則病作,離則病休。一日發者,正氣不虛,易愈,間日與三日,正氣虛,內薄于陰,難愈,仲景以內經之旨深遠,難與中人以下說法,另尋出陰陽出入大沖要處,獨取少陽為主,以補內經未言之旨,並示後人握要之圖,開口即雲瘧脈自弦。

    看一自字,大有深意,見瘧證雖各不同,而少陽脈之真面目,自不可掩。

    病瘧,以月(計之,)一日(一)發,當十五日愈,(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氣十五日也。人受氣于天,天氣更則人身之氣亦更,更氣旺則不受邪而愈也。)設不瘥。

    當月盡解,(是又更一旺氣也。)如其(更二氣而)不瘥,當雲何,師曰︰此(瘧邪不衰,與氣血痰飲,)結為 瘕,名曰瘧母,當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此言瘧邪因人正氣之衰旺,以為消長也。上節以飲食消息止之,為治久瘧之正法。

    若有瘧母,先急除其有形之 瘕,再培其無形之元氣,醫者切不可 言小心,釀成姑息養奸之禍,如景岳方之何人飲休瘧飲追瘧飲,皆調停兩可,走江湖之套技。

    鱉甲煎丸方鱉甲(十二分炙) 烏扇(三分燒即射干)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干姜 大黃 桂枝 石葦(去毛) 濃樸 紫葳(即凌霄) 半夏 阿膠芍藥 牡丹 蟲(各五分) 葶藶 人參(各一分) 瞿麥(二分)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

    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無鼠婦赤硝二味。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陽獨發,氣為火蝕,火無水濟,)則熱而少氣煩冤。(陰孤絕,無以濡外,無以守中,則)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欲知其)但熱不寒(之所以然)者,(須知其)邪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肌肉為陰,陽極則陰消也。)

    按內經所論之癉瘧,撮其大略,以肺素有熱,而偶受風寒,內藏于心,外舍分肉。表則寒而里則熱,緣陰氣內虛,不能與陽相爭,故但熱而不作寒也。師不出方,余比例而用白虎加桂枝湯,以白虎清心救肺,以除里熱,加桂枝調和營衛,以驅外邪,誠一方而兩扼其要也。即先熱後寒,名為熱瘧,亦以白虎清其先,桂枝卻其後,極為對證,此法外之法也。然此節與內經稍異,師又略節經文,不言及外感風寒,以陰氣孤絕,陽氣獨發二句為主,方內有桂枝。又未中的,師早已熟審矣。若明薛立齋張景岳趙養葵,用六味地黃湯及玉女煎之說,反致滯邪生熱而增劇,俗傳瘧痢三方,為害更速,師于此等重證而不出方者,欲人尋繹而自得也。傷寒論自序雲,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此物此志也。 男(元犀)按、下節白虎加桂枝湯,是內經所言之癉瘧,非師所雲︰雲癉瘧之治也。師未出方,似可借用竹葉石膏湯之類,而梨汁甘蔗汁,亦可以佐之。

    (又有)溫瘧者,(冬不藏精,則水虧而火盛,火盛于內,外為寒氣所格而不出,則火氣內郁,日盛一日,至春令感溫氣而發,夏令感熱氣而發,是病在伏氣,與乍感不同,故)

    其脈如平,(但此病當憑證而不憑脈,難經雲︰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病。

    即此意也。)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為熱從腎出,外舍其合,而上並于陽明也。)以白虎加桂枝湯主之,(蓋于大涼肺胃之中,加一辛溫之品,因其勢而利導之也。)

    此言溫瘧與內經不同,而其義則相表里也。然余謂仲師書,讀其正面,須知其對面。

    須知其反面,須知其旁面,則順逆分合,如織錦回文,字字扣得著,上節言癉瘧,單主陰絕陽發,以補經文之未盡,至于經文所雲,肺熱加以外感,為癉瘧之正證,亦包括在內,均一癉瘧,不無毫厘千里之判,此所以不率爾而出方也。至此節論溫瘧。又與內經不同,意者伏氣外出之證,其始也。熱為寒郁而內藏,其發也。寒因熱盛而俯首,究竟釀此猖狂之熱禍。

    皆緣寒邪之格外為禍端,以白虎清其熱勢,加桂枝追其所由來,可謂面面周到,且所雲無寒但熱疼嘔之證,俱是內經癉瘧之正證,師于此補敘其正證,補出其正方,文法錯綜變化,非細心人不能體會,雖然,篇首有弦數者風發一句,傷寒論有風溫一證,于此可以悟開大覺路,即可以普濟無量蒼生矣。

    白虎加桂枝湯方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瘧(少熱)多寒者,(非真寒也。緣無形之寒氣,挾有形之痰飲,伏于心間,陽氣不能外透于肌表,故多寒,甚則有寒無熱,心為牡髒,因)名(之)曰牡瘧,(以)蜀漆散主之。

    (驅其心胸結伏之痰飲,則內陷之邪,亦轉旋而外出,)

    此言牡瘧證也。方中雲母無真,未能速效,且此方原是宣通心陽,使氣行于肌表。

    則不至偏陰用事,卻不專在于涌吐也。故不注明吐之一字,余借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如神。

    蜀漆散方蜀漆(燒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 麻黃(各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尤在涇雲︰此系宋孫奇等所附。蓋亦蜀漆散之意,而外攻之力較猛矣。趙氏雲︰牡蠣軟堅消結,麻黃非獨散寒,且可發越陽氣,使通于外,結散陽通,其病自愈。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徐忠可雲︰瘧邪在半表半里之間,入與陰爭則寒,出于陽爭則熱,此少陽之象也。是謂少陽而兼他經之證則有之,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所以小柴胡為少陽主方,渴易半夏加栝蔞根,亦治少陽成法也。攻補兼施,故亦主勞瘧。

    柴胡桂姜湯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趙氏曰、此與牡瘧相類而實非,牡瘧邪客心下,此風寒濕痹于肌表,肌表既痹,陽氣不得通于外,遂郁伏于榮血之中,陽氣化熱,血滯成瘀,著于其處,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及之則病作,其邪之入營者,既無外出之勢,而營之素痹者,亦不出而與陽爭,故少熱或無熱也。是用柴胡為君,發其郁伏之陽,黃芩為佐,清其半里之熱,桂枝干姜。所以通肌表之痹,栝蔞根牡蠣,除留熱,消瘀血,甘草,和諸藥調陰陽也。得汗則痹邪散,瘀熱行,而病愈矣。


如果你對金匱要略淺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金匱要略淺言》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