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卷十 部位考正法

類別︰子部 作者︰民國•陳公篤 書名︰公篤相法

    公篤曰。凡相法之精神。首重部位。分析確定。先知某輕重地位。次如其關系原理。然後方有把握。自能指定標準。而有一定之判斷也。余考相法部位。多屬不確。而圖式亦混亂不一。各據一說。各有所宗也。惟其名目尚存。而為古之原名也。余考秦代以前。皆屬純一部位。自秦氐火焚以後。世無傳本。每有殘篇零頁。皆不足為稽考之鐵證也。當五代時。達摩復入中國。始傳五來相法一書。此為中興相法之祖師。而集各家之大成也。其部位尚有錯誤之處。是否當時未經考證確實。兩宗古之殘篇。或為後人翻印錯訛。隨便改移。徒留其名稱也。此皆兩可之疑難點。而無法稽考也。故麻衣相法。所有部位圖說。亦宗達摩。而錯訛之處大同小異。是否為上敘兩點疑難。不得而知。柳莊相法。則稱其受秘傳。而故意錯其部位。顛倒運限。其混淆人听聞乎。其自矜眩奇乎。相法部位。錯誤于此居大多數。至于衡真。則徒據理說。而不尋其地位。水鏡則拘泥引吉。而不求其根據。其大清神鑒。鐵關刀。蘭陵集。相法須知等。各據一說。自謂心傳。以訛傳訛。而不知孰是孰非。相法一書。考究其精微者頗少。大多數為跑馬觀花。任意隨談。只知有其名稱。而不知有其地位。至于部位之輕重。誰為主體。誰為輔助。則更茫然而無所宗矣。余此次注重部位。先從醫學入手。余考黃帝內經。中有漢晉文字。可見其為殘篇。惟針炙大成。與仲景六經。較為確實可用。如王叔和難經。陳修園。徐靈胎各書。部位之系統。稍有離奇。又如西醫之解剖圖說。唐宗海之中西惟通。皆不明氣化。所取之部位。大多數不可為用也。余考丹經之參同契。金丹真傳。呂祖全集。三豐全集。道藏輯要。則各有妙蘊。其中有正系連代系。應系通過系。方證實一切部位。余則注明其部位之輕重關系。以為千古後之定法。有志相法者。容易入手。而尋正宗門戶也。茲將考證者附後。

    醫家原有部位圖

    第一圖式詳解

    公篤曰。醫家部位。與相學部位。互相表里。蓋太素經之脈訣。中有富貴貧賤壽天之說也。而名稱則各異耳。按用法各有不同故也。其內之脈絡。而達于外。則有正系之脈絡。連帶系之脈絡。應系之脈絡。通過系之脈絡。其地位雖異。其氣化則感而遂通也。此第一圖式。為吾蜀天彭之大醫士。唐宗海先生所考究而鑒定者。載于中西匯通全集之中。並有解剖學說。分經別絡。詳注經絡如何也。其名稱是否宗古。或從新也。余將其原規定地位及名稱。而參合相學也。上為闕者。即兩眉之中心。相法名之曰印堂是也。蓋印堂者。即全部之主體。元首之意也。其名曰闕。是否帝闕之意。或金闕之尊稱也。闕之下曰王宮。即相學之山根是也。在兩目相平之中心。又名命宮是也。相法之稱山根有兩意義。一為前人之根基。一為本身之命根。其名曰王宮。是否即命宮之意義。而王宮與闕之義相等。稍有沖突。又下之準頭名曰明堂。即相學之中岳又名曰土星是也。按河洛之數。五行以土居中宮。而鼻準在全面部之中心。故有是名。余又考八卦九宮之配合。其中宮號明堂。此名之曰明堂。實即中宮之義。與中岳土星之名相等。其下名蕃。在法令紋之下。即相學之陂池是也。又近于腮骨。即相學之下府是也。其名蕃者。是否屏蕃之意義也。兩側曰蔽。在耳珠之前。醫書有名頰車。亦有名听宮穴者。即相學之虎耳金縷之側是也。其名曰蔽。是否障蔽之意義也。又雲五髒居中央。得其正也。六輔挾兩側。得其輔也。前人以此望其形而察其色。按其部而診其脈。不可不根據此也。又雲闕以上屬咽喉。闕之中屬肺部。闕之下屬心部。此皆內經詳載。醫家之定法也。此為唐宗海之原文。余考內經無此說。故上述其研究從新之語。評論辨明列後。茲將其五髒六腑之配分錄下。

    第二圖式詳解

    公篤曰。上文所述第一圖式。略得大體。茲據醫家第二部位圖式。其分配五髒六腑。為醫家各書所載。而唐宗海先生。更用西法解剖法。以證實其部位也。故中西匯通。挨次繪圖。詳論其如何形質。而感適于外也。據雲。兩眉之中心。為肺部之正系。即相學之印堂是也。兩目相對之中心。為心部之王系。即相學之山根是也。鼻梁之中段。為肝部之正系。即相學之年壽是也。鼻準之尖。為脾部之正系。即相學之土星是也。淚堂之大眼角。為膽部之正系。即相學之精舍光殿是也。鼻竅之兩孔。為胃部之正系。即相學之蘭台廷尉是也。眼下之橫紋。為小腸之正系。即相學之三陰蠶囊是也。頰車之側為三焦之正系。即相學之命門虎耳是也。兩耳珠為腎部之正系。即相學之耳輪是也。兩顴之下。為大腸之正系。即相學之法令金縷是也。兩口角為膀胱子宮之王系。即相學之食倉祿倉是也。此為醫家業經考證。而為正法之分配也。再經西醫之解剖分配。大體亦如是。余考古人之經絡分明。莫過于張仲景之六經法。及針炙大成之瞳人圖。而與此項部位。則有異地位而名者。茲將仲景之六經大體錄下。

    第三圖式詳解

    公篤曰。醫家之書最古。而最確實者。莫不以仲景為醫中之聖。蓋發明六經。始由仲景而起也。按第三圖式。即仲景之六經總圖也。其中分三陽三陰。以包括五髒六腑也。故三陽之中甲。有太陽經。內屬手太陽為應小腸。足太陽為應膀胱。此太陽之專司脈絡也。有少陽經。內屬手少陽為應命門。足少陽為應膽絡。此少陽之專司脈絡也。有陽明經。內屬手陽明為應大腸。足陽明為應胃絡。此陽明之專司脈絡也。故三陰之中。有太陰經。內屬手太陰為應肺絡。足太陰為應脾絡。此太陰之專司脈絡也。有少陰經。內屬手少陰為應心絡。足少陰為應腎絡。此少陰之專司脈絡也。有厥陰經。內屬手厥陰為應心包絡。足厥陰為應肝絡。此厥陰之專司脈絡也。古有三焦之說。而徐靈胎陳修園。皆勉強說之。似未詳于六經之內也。唐宗海則指為三焦即連網油。此解剖之功也。故論病則有為本經之病。即指太陽專病或陽明專病也。又有為兩經合病。即指少陽與陽明同時合病。或厥陰與少陰同時合病也。又有此經而現彼經現象。名曰應病。即太陽經之病。而現少陰之現象。或太陽經之病。而現陽明之現象也。蓋先天之氣。發于腎部。故有天一生水之義也。後天之脈。資生于胃部。故有土生萬物之義也。血脈之行。資生于氣息。故六經可包括全身。此綱領之法也。

    醫家六經經脈圖

    圖式詳解第一

    公篤曰。下列之圖式為六經第一圖。即太陽脈絡也。其脈絡為大眼角之銳眥越。由上眼皮之三陽通過。平橫入鬢發。至耳後之壽骨。曲繞耳後。下至耳珠。近腮肥方犄角處。曲繞而上。至頰車上。即相學之虎耳部位。此為太陽經之脈絡他。內屬則分手太陽。而應小腸之氣也。足太陽。而應膀胱之氣也。而太陽有稱巨陽者。蓋傳經之始。即由太陽而起故也。欲求小腸之正系。及通過系。欲求膀胱之應系。及連帶系。當以太陽之脈絡為認定也。

    圖式詳解第二

    公篤曰。下列之圖式。為六經第二圖。即少陽之脈絡也。其脈絡由小眼角之外眥。為少陽經脈之總管起點處。從玉堂而入鬢發。由壽骨之上。微曲斜而下。至後頸之發際。在大椎之上。醫家原名風池穴。以此為止。皆屬少陽經之脈絡也。內屬則分手足二經。手少陽經。則為命門之正系。腎氣之連帶也。足少陽經則為膽絡之正系。氣化均名少陽。而統論之也。欲求命門之正系。及通過系。欲求膽絡之應系。及連帶系。當以少陽之脈絡為認定也。

    圖式詳解第三

    公篤曰。下列之圖式。為六經第三圖。即陽明經之脈絡他。此為陽明經之總管。上由百會之巔起。所謂百會者。即百脈相會之處也。在頂中陷處。而有動脈之間是也。由側面曲近鬢發而下。過福堂奸門外顴。平蘭台而至鼻孔止。即醫學之迎香穴是也。皆陽明經之脈絡也。內屬則分手足二經。其手陽明經。則為大腸之正系。足陽明經。則為胃絡之正系。均名陽明經而統論之也。蓋三陽以陽明經為傳經之機樞也。欲求大腸之正系。及通過系。欲求胃絡之應系。及連帶系。當以陽明經為認定也。

    圖式詳解第四

    公篤曰。下列之圖式。為六經第四圖。即太陰經之脈絡。此為太陰經之經脈總管也。由口內之舌部起。經過相學之地庫部位。下至頦位。而曲行。下至喉管側之小管。即接入肺管。此為太陰經之脈絡也。內則分手足。二經其手太陰經。為肺絡之正系。關乎肺氣也。足太陰經。為脾絡之正系。關乎脾氣也。均名太陰經而統論之也。按三陰以太陰為起。欲求肺絡之正系。及通過系。欲求脾絡之應系。及連帶系。當以太陰經為認定也。

    圓式詳解第五

    公篤曰。下列之圖式。為六經第五圖。即少陰經之脈絡。此為少陰經之總管也。其脈絡由眼之鳥珠瞳人起。平下至三陰蠶囊之中。斜側而下過陂池。而至腮之犄角處。曲入項部。而至咽喉止。此為少陰經之脈絡也。其內則分手足二經。手少陰經。為心部之正系。而關乎心絡之氣也。足少陰經。為腎部之正系。而關乎腎絡之氣也。均名少陰而統論之也。欲求心絡之正系。及連帶系。欲求腎部之應系。及通過系。當以少陰經而認定之也。

    圖式詳解第六

    公篤曰。下列之圖式。為六經第六圖。即厥陰經之脈絡。此為厥陰經之總管也。上由百會之巔起。百會在頂中陷處有動脈是也。斜側由輔角而下。入眉中。過三陽入目中。直穿烏珠而出三陰之下。至金縷曲繞。平橫入口唇。而曲下至顙上。此為厥陰經之脈絡也。內應則分手足二經。手厥陰經。為心包絡之正系。足厥陰經。為肝絡之正系。按三陰以厥陰經為傳經之機樞。欲求心包絡之正系。及連帶系。欲

    求肝絡之應系。及通過系。當以厥陰經而為認定也。

    新修考正部位第一圖


如果你對公篤相法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公篤相法》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