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險固第五十

類別︰子部 作者︰桓寬(漢) 書名︰鹽鐵論

    【題解】本篇就設險固邊問題展開辯論。大夫總結了“蒙公築長城之固,所以備寇難,而折

    沖萬里之外”的經驗,認為不固其外,欲安其內,猶家人不堅垣牆,狗吠夜驚,而暗昧妄行也。”堅

    持“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的正確主張。文學則主張“在德不在固”,認為“武力不如文德”,

    “阻險不如阻義”,極力宣揚孔丘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篇》)和孟軻的“固

    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公孫丑》下篇)的觀點。

    大夫曰︰虎兕所以能執熊羆、服群獸者ヾ,爪牙利而攫取便也ゝ。秦所

    以超諸侯、吞天下、並敵國者,險阻固而勢居然也。故龜猖有介ゞ,狐貉不

    能禽;蝮蛇有螫々,人忌而不輕。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故仲山甫

    補袞職之闕ぁ,蒙公築長城之固あ,所以備寇難而折沖萬里之外也。今不固

    其外,欲安其內,猶家人不堅垣牆,狗吠夜驚。而暗昧妄行也ぃ。

    【注釋】

    ヾ執︰捕捉。羆熊的一種,也叫馬熊或人熊。

    ゝ攫︰用爪抓取。

    ゞ猖︰疑“瑁”字之誤,即玳瑁。介︰甲。指烏龜和玳瑁的硬殼。

    々蝮蛇︰蛇的一種,體色灰褐,頭部略呈三角形,有毒牙。螫(sh@)︰即蜇(zh5),指毒腺。

    ぁ仲山甫,見《徭役篇》注釋。《詩經•大雅•蒸民》;“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鄭

    箋》︰“袞職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職有闕,輒能補之者,仲山甫也。”袞(g(n),古代君王的

    禮服。袞職︰即天子。這里指周宣王。闕︰古通“缺”,過失,錯誤。

    あ蒙公︰即蒙恬。蒙恬築長城事,見《非鞅篇》注釋。

    ぃ暗昧︰糊里糊涂。

    【譯文】

    大夫說︰老虎犀牛所以能夠捕捉熊羆,制服各種野獸,是因為它們爪牙銳利便于捕捉。秦國的

    勢力所以超過各個諸侯國,吞並天下,統一中國,是由于佔有險要堅固的地形,而且是形勢發展的必

    然結果。由于烏龜和玳瑁有硬殼,狐貉就不能擒捉它們;蝮蛇有毒牙,人就害怕而不敢輕易傷害它。

    所以,有防備就能制服敵人,沒有防備就被敵人所制服。仲山甫糾正周宣王的過失,蒙恬修築堅固的

    長城,都是為了防備侵犯抵御敵人于萬里之外。如今不加強邊防,想要安定國內,就如同住家人沒有

    把圍牆修堅固一樣,夜間一有事被狗叫驚醒,必然糊里糊涂地不知所措。

    文學曰︰秦左ャ 1),右隴(2),前蜀、漢(3),後山、河,四塞以

    為固,金城千里(4)。良將勇士,設利器而守陘隧(5),墨子守雲梯之械也(6)。

    以為雖湯、武復生,蚩尤復起(7),不輕攻也。然戍卒陳勝無將帥之任(8),

    師旅之眾,奮空拳而破百萬之師,無牆籬之難(9)。故在德不在固。誠以仁義

    為阻(10),道德為塞,賢人為兵,聖人為守,則莫能入。如此則中國無狗吠

    之警,而邊境無鹿駭狼顧之憂矣(11)。夫何妄行而之乎?

    【注釋】

    (1)ュao)同“崤”,即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東接澠池縣,西北接陝縣。函︰函

    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南。

    (2)隴︰即隴坻,山名,亦曰隴山,在今陝西省隴縣西北。

    (3)蜀︰西漢時郡名。漢︰漢中,西漢時郡名。

    (4)金城千里︰語又分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引賈誼《過秦論》及《留侯世家》。當是秦、漢

    時通用語。意思是說這里有四塞之固,比用金屬鑄造的還要堅固。

    (5)陘隧︰山口,隧道。

    (6)墨子︰即墨翟,見《相刺篇》注釋。戰國時,公輸般為楚造雲梯(戰國時攻城器械)之械成,

    將以攻宋。墨子往見公輸般。解帶為城,以襟為械。公輸般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見《墨

    子•公輸篇》。

    (7)蚩尤︰見《結合篇》注釋。

    (8)陳勝︰即陳涉,見《相刺篇》注釋。

    (9)牆籬︰垣牆和籬笆。

    (10)“仁”原作“行”,今據太玄書室本改正。

    (11)《文選》陸佐公《石闕銘》︰“忘茲鹿駭,息此狼顧。”就是用此文。鹿駭︰鹿膽小,常

    驚恐。這里形容人惶恐不安。“狼顧”一詞,又見《史記•甦秦傳》及《漢書•食貨志》。狼性怯,

    行走時,常回顧以避害。這里形容人有後顧之憂。

    【譯文】

    文學說︰秦國左邊有崤山和函谷關,右邊有隴山,前面是蜀郡和漢中郡,後面是華山和黃河,

    國境四周有堅固的天險要塞,可謂是千里山河,固若金湯了。它又有良將勇士,拿著銳利的武器把守

    在山口要道,這就像墨子防備敵人用雲梯攻城一樣。秦國認為就是商湯王、周武王復生,蚩尤再世,

    也不能輕易向他進攻。然而,戍卒陳勝既沒有擔任過將帥的職務,也沒有師旅那樣多的兵馬,赤手空

    拳而打敗了秦國的百萬軍隊,比越過垣牆、籬笆還容易。所以,防備敵人關鍵在于施行仁德,而不在

    于邊塞的堅固。如果真正把實行仁義作為險阻,以道德為要塞,賢人為兵力,由聖人來防守,就沒有

    人能夠攻破。這樣,內地就不會有狗叫的驚擾,邊境也不會有驚慌不安的憂慮了。

    大夫曰︰古者,為國必察土地、山陵阻險、天時地利,然後可以王霸。

    故制地城廓,飭溝壘,以御寇固國。《春秋》曰︰“冬浚洙ヾ。”修地利也。

    三軍順天時,以實擊虛,然困于阻險ゝ,敵于金城。楚莊之圍宋ゞ,秦師敗

    崤々,是也。故曰︰“天時地利。”羌、胡固,近于邊,今不取ぁ,必

    為四境長患。此季孫之所以憂顓臾あ,有句踐之變而為強吳之所悔也ぃ。

    【注釋】

    ヾ《公羊傳•莊公九年》︰“冬浚洙。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易為深之?畏齊也。

    曷為畏齊也?辭殺子糾也。”浚︰疏通,挖深。洙︰洙水。見《論儒篇》注釋。是年齊桓公初立,與

    魯戰,魯敗,被迫殺了齊公子糾。為了防備齊國再次來侵,故有浚洙之舉。

    ゝ困,原作“固”,今據張敦仁說校改。

    ゞ楚莊︰楚莊王。楚莊王圍宋事,見《世務篇》注釋。

    々秦師敗崤︰魯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 年),秦軍攻打鄭國,秦軍在

    崤山被晉軍打敗。事見《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崤,即《公羊傳》之“卵搖保 簿褪恰痘br />
    南子•地形篇》高誘注“н媯 肱┘ビ懦Ы找魘且病敝 Ы找鰲保 際切穩葆派降厥葡找 囊br />
    思。

    ぁ“不”下原有“敢”字,今據盧文、張敦仁說校刪。

    あ《論語•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

    事于顓臾。’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顓臾︰春秋時魯國

    的附庸國名,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

    ぃ句踐︰即勾踐,春秋時越國國王,曾滅吳國。

    【譯文】

    大夫說︰古時候,治理國家的人必須首先考察土地、山岳險阻、氣候條件和有利地形,然後才

    能稱王稱霸于天下。所以要因地制宜修造城郭,挖護城河,築城堡,用以抵御敵寇,鞏固邊防。《春

    秋》上說︰“魯國冬天挖深洙水。”就是說要加強有利的地形。軍隊很好地利用地利的有利形勢,以

    強擊弱,理應所向無敵吧,然而也難被山河險要所困阻,被堅固城防所阻擋。這就是楚莊王圍攻宋國

    不能攻克,秦軍在地勢險要的崤山被晉軍打敗的原因。所以說︰“天時地利重要。”羌人、匈奴都很

    強大,又靠近邊境,如果不攻取,必然造成邊境的長期憂患。這就是魯國季孫氏所以憂慮顓臾,越王

    勾踐叛變而後滅掉強大的吳國,使吳王夫差悔恨不及的原因啊。

    文學曰︰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周之致遠,不以地利,以人和

    也。百世不奪,非以險,以德也。吳有三江、五湖之難ヾ,而兼于越。楚有

    汝淵、兩堂之固ゝ,而滅于秦。秦有隴、崤塞,而亡于諸侯。晉有河、華、

    九阿ゞ,而奪于六卿。齊有泰山、巨海,而脅于田常々。桀、紂有天下,兼

    于欏ヾ瘼蕁G贗躋粵俠W誄律姊蕖7塹乩還蹋 奘躋允} 病J灣怯br />
    遠,猶吳不內定其國,而西絕淮水與齊,晉爭強也ぃ;越因其罷,擊其虛。

    使吳王用申胥い,修德,無恃極其眾,則句踐不免為藩臣海崖ぅ,何謀之敢

    慮也?

    【注釋】

    ヾ三江、五湖,見《西域篇》注釋。

    ゝ汝淵︰汝水之淵。淵,川流停回之處。“兩堂”原作“滿堂”。盧文曰︰“‘滿堂’疑‘兩

    棠’,見《呂氏春秋》。”“兩棠”見《呂氏春秋•至忠篇》,賈誼《新書•先醒篇》同,《說苑•尊

    賢篇》作“兩堂”,“棠”、“堂”同音通用,“滿”當是“兩”字形近而誤。今地未詳。

    ゞ“九阿”原作“九河”,《御覽》九六引作“九阿”,是,今據改正。《穆天子傳》五︰“天

    子西征升九阿。”郭注︰“疑今新安縣十里九阪也。”(從翟雲升覆校本)。

    々脅,原作“負”,今據《御覽》九六引改。

    ぁ椋  鰲凹謾保 窬菟鏢比盟敵8摹椋  案洹保 蜤Q墓跡 誚襠攣魘 靼彩形髂稀br />
    亳︰同“薄”,商朝都城,在今河南省商丘縣附近。

    あ六合︰指天地四方,猶言天下或海內。

    ぃ水,原作“山”,今據陳遵默說改正。

    い申胥︰即伍子胥。

    ぅ藩臣︰屬國的臣子。

    【譯文】

    文學說︰依靠有利的地形不如與人和好,用武力不如講仁義道德。周朝招撫遠方不是憑地利,

    靠的是與人和。百代相傳,政權不被人所奪取,不是靠險要的地勢,而是靠仁義道德。吳國有三江、

    太湖的有利地勢,卻被越國滅掉。楚國有汝淵和兩堂的牢固地勢,卻被秦國消滅。秦國有隴山、崤山

    這樣的險阻,卻被諸侯滅亡。晉國有黃河、華山和九阿,卻被六家公卿瓜分。齊國有泰山、大海,卻

    被田成子奪權。夏桀、商紂佔有天下,還是被商湯王、周武王滅掉。秦王統一天下,卻被陳勝打敗。

    這不是地形不堅固,而是沒有好的防守辦法。舍近求遠,就像吳國不先安定國內,卻西渡淮水去與晉

    國、齊國爭強打仗;結果,越國趁吳國疲憊不堪,乘虛攻入。假使吳王按照伍子胥的主意去做,實行

    德政,不去依仗自己的強大和人多,不與晉國、齊國打仗,那麼,句踐就不免永遠是吳國海邊屬國的

    臣子,他還敢搞什麼陰謀呢?

    大夫曰︰楚自巫山起方城(1),屬巫、黔中(2),設I關以拒秦(3)。秦包

    商、洛、崤、函以御諸侯(4)。韓阻宜陽、依闕(5),要成皋、太行以安周、

    鄭(6)。魏濱洛築城,阻山帶河,以保晉國(7)。趙結飛狐、句注、孟門以存

    邢、代(8)。燕塞碣石(9),絕邪谷(10),繞援遼(11)。齊撫阿、甄(12),關

    榮、歷(13),倚太山,負海河。關梁者(14),邦國之固,而山川者(15),社

    稷之寶也。徐人滅舒,《春秋》謂之取(16)。惡其無備(17),得物之易也。

    故恤來兵,仁傷刑(18)。君子為國,必有不可犯之難。《易》曰︰“重門擊

    拓,以待暴客(19)。”言備之素修也(20)。

    【注釋】

    (1)巫山︰在今四川省、湖北省兩省交界處。方城︰即方城山,在今河南省葉縣。《荀子•議兵

    篇》︰“楚人汝、潁以為險,江、漢以為池,限之以雙林,緣之以方城。”楊注︰“方城,楚

    北界山名也。”《淮南子•兵略篇》︰“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包巴、蜀,東裹

    郯、邳,(從王念孫校)潁、汝以為洫,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許慎注︰“方

    城,楚北塞也,在南陽葉也。”《漢書•地理志上》︰南阻郡葉縣。”原注︰“楚葉公邑,有長城號

    曰方城。”《水經注》十一引盛弘之《荊州記》︰“葉東界有故城,始縣至■水達比陽界,南北聯

    綿數百里,號為方城,一謂之長城。”

    (2)巫︰西漢時郡名。在今四川省巫山縣一帶。黔中︰西漢時郡名。在今湖北省、四川省和貴州

    省交界處。

    (3)古關名。其地望有兩說,一為《郡國志》說,在魚復,即今四川省奉節縣。《史記集解》及

    《史記索隱》皆從之。見《史記•楚世家》及《張儀傳》。一為《括地志》說,在巴山縣界,即今湖

    北省長陽縣。《括地志》、《史記正義》、董說《七國考》、王先謙《漢書補注》皆從之。以資參考。

    (4)商︰山名,在今陝西省商縣。洛︰指洛水,源出陝西省定邊縣東南白於山。東南流,經保安,

    甘泉等縣,至朝邑縣南入渭水,東入黃河。

    (5)宜陽︰在今河南省宜陽縣。伊闕︰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

    (6)成皋︰在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太行︰即今太行山。周、鄭︰都指韓國。因周、鄭故地為

    韓佔有,故即以周、鄭稱之。

    (7)以保晉國︰這里指保衛魏國,因魏原屬晉國。

    (8)飛狐︰古關隘名,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蔚縣南。孟門︰孟門山,在今河南省輝縣西。“邢”

    原作“荊”,因字形而誤。《史記•殷本紀》︰“祖乙遷于邢。”《索隱》︰“邢音耿,近代,本亦

    作‘耿’,今河東皮氏縣有耿鄉。”《正義》︰《括地志》雲︰‘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

    國也。’”《漢書•地理志下》︰“趙國︰襄國。本注︰‘故邢國。’”《方輿紀要•歷代州郡形勢》︰

    “祖乙遷于耿。”注︰“今山西省河津縣南十三里有耿城。”據此,邢、代既相近,且與上下文言恃

    險以固境內者正合,則“荊”為“邢”之誤,可無疑義,今據改正。代︰古國名,趙襄子滅之,置代

    郡,在今山西省東北部及河北省蔚縣等地。

    (9)碣石︰古山名。《漢書•地理志》右北平驪成縣下雲︰“大碣石山在縣西南,莽曰碣石。”

    驪成故城在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又《漢書•武帝紀》文潁注雲︰“碣石在遼西縣。”縣故城在

    今河北省昌黎縣東南。山勢綿亙兩縣之間,故兩處所言地位不同。

    (10)邪谷︰《五代史•四夷傳附錄》︰“胡嶠隨入契丹,至黑榆林,時七月,寒如深冬,又明

    日,入斜谷,谷長五十里,高崖峻谷,仰不見日,而寒尤甚。“斜谷”即“邪谷”,明初本即作“斜

    谷”。

    (11)遼︰遼河,在今遼寧省。

    (12)阿︰阿城,在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的阿城鎮。甄︰地名,故城在今山東省濮縣東。

    (13)榮、歷,疑作“濼、歷”。《水經•濟水注》︰“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見《左桓傳》,

    亦為邑。”歷,歷山,在今山東省歷城縣南,又名千佛山。

    (14)關梁,原作“梁關”,今據孫詒讓說乙正。明初本、太玄書室本、張之象本、沈延銓本、

    金蟠本正作“關梁”,今據乙正。本書《世務篇》︰“罷關梁”。《和親篇》︰“往者,通關梁。”

    都是作“關梁”的例證。

    (15)“者”字原脫,今據孫詒讓說訂補。

    (16)《公羊傳•僖公三年》︰“徐人取舒。其言取之何?易也。”徐、舒,皆春秋國名。徐國

    故城在今安徽省泗縣北,舒國故城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

    (17)上注引《公羊傳》,何休注雲︰“易者,言無守御之備。”

    (18)傷刑︰對實行法治有損害。

    (19)語出《周易•系辭》。重門︰城門。拓︰原文作“柝”,古字通用;打更巡夜用的木梆子。

    (20)素︰平常。

    【譯文】

    大夫說︰楚國從巫山起到方城山,包括巫郡和黔中郡,設置I關來抵抗秦國的進攻。秦國佔有

    商山、洛水、崤山、函谷關等險要地勢以防御六國諸侯。韓國把守險要的宜陽、伊闕和重地成皋、太

    行山來保護它佔有的原周、鄭地方的安全。魏國靠近洛水修築長城,利用華山、黃河來保衛它佔有的

    晉國領土。趙國把飛狐關、句注山、孟門山連接起來,是為了保衛它佔有的邢、代地方。燕國有天然

    關塞碣石山、邪谷,並有遼河環繞。齊國能據有阿城、甄城,在榮、歷設立關塞,是依仗泰山、背靠

    大海與黃河。可見邊防上的關口要塞,是保衛國家的屏障,山河,是保衛國家的寶貝啊。徐國滅掉舒

    國,《春秋》上記載是順手而取,就是憎恨舒國沒有防備,徐國容易得勝。所以,憐憫敵人就會招致

    戰禍,施行仁愛對實行法治有損害。君子治理國家,一定要設有敵人不可侵犯的防御工事。《易》書

    上說︰“在城門上敲梆子報警,是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說的是平常就要有所準備啊。

    文學曰︰阻險不如阻義,昔湯以七十里ヾ,為政于天下,舒以百里,亡

    于敵國。此其所以見惡也。使關梁足恃,六國不兼于秦;河山足保,秦不亡

    于楚、漢ゝ。由此觀之︰沖隆不足為強ゞ,高城不足為固。行善則昌,行惡

    則亡。王者博愛遠施,外內合同,四海各以其職來祭々,何擊拓而待?《傳》

    曰︰“諸侯之有關梁,庶人之有爵祿,非升平之興,蓋自戰國始也ぁ。”

    【注釋】

    ヾ“十”原作“千”,正嘉本、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作“十”,今據改正。《孟子•梁

    惠王下》、《公孫丑上》、《淮南子•泰族篇》都作“七十里”,就是很好的例證。

    ゝ楚︰這里指項羽,因其自稱“西楚霸王”。漢︰這里指劉邦。在秦滅亡後,項羽實行分裂割

    據,曾封劉邦為“漢王”。

    ゞ沖隆︰古時一種兵車,又見《淮南子•泰族篇》及《兵略篇》。《 燮 紛鰲奧﹞濉保 br />
    《詩經•大雅•皇矣》的“臨沖”。毛《傳》︰“臨,臨車也。沖,沖車也。”《釋文》雲︰“《韓

    詩》作‘隆沖’。”“臨”、“隆”一聲之轉,故得通用。“隆沖”即“沖隆”,凡聯綿字,固可上

    下易位。

    々《孝經•聖治章》︰“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ぁ語本《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休注,惟此文未詳所出。

    【譯文】

    文學說︰憑借險要的地勢去阻擋敵人,不如靠施行仁義去阻擋。過去商湯王以方圓七十里的地

    方面而得到天下,舒國有方圓百里的地盤,卻被敵國滅掉。這就是不施行禮義的惡果。假使邊境上的

    關口要塞可以依賴,六國就不至于被秦國吞並;若是依靠河山足以保護國家,秦國就不至于被楚(項

    羽)、漢(劉邦)滅掉。由此可見︰兵車稱不上強大,城牆再高也不一定說明國家鞏固。行善則昌盛,

    行惡就滅亡。君主對遠方的人實行博愛,就使內外和睦,所有國家都會前來稱臣祭祀我們的祖先,還

    要敲梆子防備敵人干什麼呢?書上說︰“諸侯邊境上有關口要塞,貧賤的人得到官職俸祿,這不是太

    平興旺的象征,而是國家戰爭的開始。”


如果你對鹽鐵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鹽鐵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