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濕之劑第十二 疏鑿飲子

類別︰子部 作者︰清•汪昂 書名︰醫方集解

    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上證為濕熱甚而氣尚實也,此為陽水。陽水見陽證,脈必沉數;陰水見陰證,脈必沉遲)。

    羌活秦艽檳榔商陸椒目大腹皮茯苓皮木通澤瀉赤小豆各等分。加姜皮煎。

    此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外而一身盡腫,內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羌活、秦艽水于之水,達于小腸;澤瀉瀉脾腎之水,通于膀胱(二物瀉水,實瀉火也)。上下內外分消其熱,亦猶神禹疏江鑿河之意也(經曰:腎何以主水,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腎何以聚水而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水聚而從其類也。故水病下為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喻嘉言曰:胃為水欲之海,五髒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腎不能司胃之關,時其輸泄,而病于下;以致積水浸淫,無所底止。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腎三經所主,有五髒、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內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別,不可輕瀉藥,當知病在何經何髒,方可用之。按:水腫有痰阻、食積、血瘀致清不升、濁不降而成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熱沖激,秘結不通而成者,證屬有余;有服寒涼、傷飲食、中氣虛衰而成者,有大病後正氣衰憊而成者,有小便不利、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證屬不足;宜分別治之。然其源多因中氣不足而起。《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復利其水;純補之劑,初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昂按:此即《內經》塞因塞用之義)。


如果你對醫方集解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方集解》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