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婦人辨論 加味橘核丸

類別︰子部 作者︰清•王清源 書名︰醫方簡義

    (自制)

    治七疝八瘕。書雲。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七疝者上沖心。二便不通。二曰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也。三曰 疝。陰囊腫厥疝。肝氣上逆也。五曰瘕疝。素有癥痞。痛而下濁也。六曰潰疝。內有膿內停膿血。小便不通也。癥者。征也。有形可征。按之不動也。瘕者假也可移也。血食內積為癥。氣郁于中為瘕也。

    橘核(二兩鹽酒炒) 小茴香 川楝子(煨去核) 桃仁(光炒) 山楂(炒) 香附(醋炒各一兩)曲(四兩)共末。以米飲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四五十丸。溫酒送下。○女子用紅花(一錢)泡湯送下。

    崩漏 附倒經辨癥崩者。如山川卒崩。橫決之勢。莫能制也。此女科最凶最暴之癥。有因木郁侮土。木盛土衰又有脾肝腎。宜通。治屢崩屢愈者。必靜攝任陰。溫煦沖陽。法已大備。然婦女患是癥者。必清宜倉皇告急。而治之者。切勿因其倉皇告急之情。而畏首畏尾。倉猝施治。妄用補攻之法。若誤補之。則留瘀貽患。誤攻之。則心氣下脫。危在旦夕也。必須問明有瘀無瘀。腹中痛與不痛。

    崩勢之緩急。病之新久。審斷其屬虛屬實。藥之宜補宜通。

    宜溫宜清。宜攝宜固之理。以痛而有瘀為實。不痛而無瘀為虛。虛者補之。實者攻緩則溫之。急則緩之。新者消補兼治之。久者固攝兩施之。余治是癥。必診其脈之沉微四肢逆冷如冰者。以大溫大補之中。參以活血消瘀之品。診其脈之緊革弦數。四肢痛者。以八味逍遙散。和養之也。故自制黃 補血湯一方。總治崩癥。而設加減之法

    診簡于其治。恐方藥一多。致有難于選用耳。余治之數十年。愈者十常八九靡不應手至于漏下之癥。如漏卮之狀。或一日一漏。或一日數見。或五日十日半月一漏者名與妊娠胎漏有間。經漏者。系奇脈不固。沖任失職。脾土太虛所致。或癥瘕為害。

    宜固攝為主。次疏肝陽。繼補奇脈。余以自制固元煎治之。更以虛實之法加減而用也。 凡婦情懷失暢。致沖任失司。逆行而上也。治宜和肝潛陽鹽柔潤下之法。俾經水一正。而倒者順矣


如果你對醫方簡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方簡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