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有兒已下地,而胞衣留滯于腹中,二、三日不下,心煩意躁,時欲昏暈,人以為胞衣之蒂未斷也,誰知是血少干枯,粘連于腹中乎!世人見胞衣不下,未免心懷疑懼,恐其沖之于心,而有死亡之兆。然而胞衣究何能上沖于心也。但胞衣不下,瘀血未免難行,恐有血暈之虞耳。治法仍宜大補其氣血,使生血以送胞衣,則胞衣自然潤滑,潤滑則易下,生氣以助生血,則血生自然迅速,尤易催墮也。
方用送胞湯。
當歸(二兩酒洗) 川芎(五錢) 益母草(一兩) 乳香(一兩,不去油) 沒藥(一兩,不去油) 芥穗(三錢,炒黑) 麝香(五厘,研,另沖)水煎服,立下。此方以芎、歸補其氣血,以荊芥引血歸經,用益母、乳香等藥,逐瘀而下胞衣,新血既生,則舊血難存,氣旺上升,而瘀濁自降,尚有留滯之苦哉!夫胞衣是包兒之一物,非根據于子,即根據于母,子生而不隨子俱下,以子之不可根據也,故停滯于腹,若有回順其母之心,母胞雖已生子,而其蒂間之氣,原未遽絕,所以留連欲脫而未脫,往往有存腹六七日不下,而竟不腐爛者,正以其尚有生氣也。可見胞衣留腹,不能殺人,補之而自降耳。
或謂胞衣既有生氣,補氣補血,則胞衣亦宜堅牢,何以補之而反降也?不知子未下,補則益于子;子已下,補則益于母。益子而胞衣之氣連,益母而胞衣之氣脫。此胞胎之氣關,通則兩合,閉則兩開矣。故大補氣血而胞衣反降也。
有婦人子下地五、六日,而胞衣留于腹中,百計治之,竟不能下,而又絕無昏暈煩躁之狀,人以為瘀血之粘連也,誰知是氣虛不能推送乎!夫瘀血在腹,斷無不作祟之理,有則必然發暈,今安然無恙,是血已淨矣。血淨宜清氣升而濁氣降。今胞衣不下,是清氣下降而難升,遂至濁氣上浮而難降。然濁氣上升,又必有煩躁之病,今亦安然者,是清濁之氣兩不能升也。然則補其氣不無濁氣之上升乎?不知清升而濁降者,一定之理,未有清升而濁亦升者也,苟能于補氣之中,仍分其清濁之氣,則升清正所以降濁也。
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錢) 生黃 (一兩) 柴胡(三分) 炙草(一分) 當歸(五錢) 白術(五分,土炒) 升麻(三分) 陳皮(二分) 萊菔子(五分,炒,研)水煎服。一劑而胞衣自下矣。夫補中益氣湯乃提氣之藥也,並非推送之劑,何以能降胞衣如此之速也?然而濁氣之不降者,由于清氣之不升也;提其氣則清升而濁降,濁氣降則腹中所存之物,即無不隨濁氣而盡降,正不必再用推送之法也。況又加萊菔子數分,能理濁氣,不至兩相捍格,所以奏功之奇也。
眉批:方極效。
歌括:胞衣不下因何緣,血少干枯故粘連。
心煩意亂時昏暈,瘀血停留使之然。
送胞湯用益母草,歸芍乳香與沒藥。
芥穗麝香宜少用,煎服胞衣離宮巢。
嬰兒落生五六日,胞衣為何留腹中。
氣虛力弱難推送,瘀血除盡免昏蒙。
補中益氣用參 ,當歸白術草陳皮。
柴胡升麻萊菔子,升清降濁奏功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