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人身諸陽之氣,會于首而聚于面,其有患瘡痍者,因髒腑不和,氣血凝滯于諸陽之經,或稟賦腎陰虛肝火,或受母胎毒,或乳母六淫七情,或食膏粱醇酒,或兒食甘肥濃味所致,其因不同,當各辨其經絡,審其所因而治之。若發于目銳 、耳前上頰抵鼻至目內 者,皆屬小腸經。發于巔及頭角下頰耳後腦左右者,皆屬膽經。發于頰前鼻孔及人中左右者,皆屬大腸經。發于鼻之挾孔,下唇口及承漿、耳後頰車、耳前發際額顱者,皆屬胃經。發于目內 上額尖,至後腦項者,皆屬膀胱經。既察其經,即當分治,若稟腎火者用六味地黃丸(腎)。胎毒者犀角消毒丸(見前)。食積疳者四味肥兒丸(疳)。乳母膏粱者東垣清胃散(齒)。至于諸腑受病,必兼諸髒,故患于額間屬心經,發熱飲冷者為實熱,用導赤散心。發熱飲湯者屬虛熱,用養心湯。左腮屬肝經,或頸項勁強者為實熱,用柴胡清肝散(熱)。或切牙頓悶者虛熱,用六味地黃丸。右腮屬肺經,喘嗽飲冷者為實熱,瀉白散(肺)。發熱咳嗽者為火刑金,用人參平肺散(嗽)。鼻間屬胃經,發熱飲冷,大便黃硬者為實熱,用瀉黃散(脾)。發熱飲湯,大便青白者為虛熱,用異功散。
患于頦及耳葉者屬膀胱經,腎無實證,唯用地黃丸。若瘡已潰,久而不愈,則當審其髒氣之相勝,病邪之傳變,而以調補脾胃為主。若因乳母遺熱為患者,當先治其母,則兒病自愈也。
\x養心湯\x 治心氣不足,虛熱上攻而患瘡瘍者。
黃 (炒) 白茯苓 半夏曲 當歸 川芎 辣桂 柏子仁 酸棗仁(炒) 五味子(杵)人參(各三錢) 甘草(炒,四錢)上,每服一二錢,姜棗水煎。為末服亦可。
\x牛黃解毒散\x 治胎毒頭面生癩,或延及遍身,癢痛不安,浸淫不愈,及眉煉瘡。
生甘草(一兩) 牛黃(五錢,膏粱之子必用之) 金銀花(一兩)上,各為末。每服二三分,乳汁調服。或用甘草煎膏為丸,芡實大。每一丸,白湯化服。外敷青金散亦可。
\x拔毒散\x 治證同前,及疥癩瘡癬。
黃芩 黃連 白礬(三味俱生用) 雄黃(各五錢) 銅綠(二錢,癢甚、加之) 松香上,各另為末。干糝患處。或用油調搽。疥瘡,宜加枯礬三錢。
﹝頭瘡﹞小兒頭瘡,是六陽受毒熱而攻頭成瘡也,若頭上散成片,常常燥癢,毛發稀少,有類白屑,此因積熱上攻,名曰禿瘡。瘡雖生于頭,世人只知以藥外敷得愈,不逾旬月,其瘡又發,何為而然。蓋頭者,諸陽所會之處,《洪範》五行,火曰炎上。熱毒上攻,兩陽相灼,故瘡生于頭,法當解陳 (音銼)之積熱,導心經之煩躁,斯可矣。
﹝世﹞治久癩頭。用黃連細末敷之。治年久癩頭,內用苦參丸食後服之,外用苦參末油敷之,二月愈。
﹝丹﹞又方 用防風通聖散酒制,除大黃另研為末,再用酒拌,曬干為末。每一錢,水煎服,日四五服。至三十帖見效。
又方
川芎 片芩(酒) 芍藥(酒) 陳皮(各半兩) 白術(酒) 當歸(酒。各一兩)天麻(酒,七錢半) 蒼耳(七錢半) 黃柏(酒) 粉草(酒) 防風(各三錢)上 咀。煎服,四五次服之,服過,睡片時。
小兒癩頭。用燒紅炭 長流水令熱,洗之,仍用芫荽子煎豬脂,去滓,用脂敷患處。
又法,用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為末,油調敷。
頭瘡方
豬油(一錢,半生半熟) 雄黃 水銀(各二錢半)上,研和勻,敷瘡上。
又方 治小兒癩頭,並身癩等證。用松皮燒灰、白膠香、枯礬、大黃、黃地瀝青調敷患處。又方,用臘月馬脂油搽患處極效。
﹝簡﹞頭瘡。大筍殼燒灰,量瘡大小,用灰調生油敷。又加膩粉佳。
《秘錄》小兒頭身諸瘡。燒雞卵殼和豬脂敷之。
﹝世﹞治癩頭。
松香(一兩,干銚熔開,安在石上、候冷,取起輕輕研細) 黑龍尾(即屋塵垂掛者) 黃丹(各三錢) 白芷(半兩) 松樹皮(燒灰、存性) 水銀 雄黃 白礬(各二錢)上為末。以血余入香油煎爛,調敷患處。
鱔攻頭瘡方
用敗龜板、酥炙,為末,以飛面少許和油調,涂頂上。留孔出毒,不可調太柔。
﹝面瘡﹞
﹝世﹞治小兒面瘡,通面爛,無全膚,膿水流灕,百藥不效者。陳年臘豬油,不入鹽者,敷之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