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之七•脾髒部(上) 吐 熱吐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肯堂 書名︰幼科證治準繩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其吐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或赤而少,乃熱吐也,或干嘔而無物,宜香薷飲。

    ﹝薛﹞小兒熱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爆之物,或乳母膏粱濃味,胃經積熱,或夏間暑氣內伏于胃所致。若肌肉 動,煩熱作渴者,暑傷胃氣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湯。若吐乳色黃,不能受納者,胃經有熱也,先用瀉黃散,次用人參安胃散。若吐出酸穢者,乳食內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證,當驗其手指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之。

    ﹝錢氏﹞玉露散(方見吐瀉)香薷散 治寒溫不適,飲食失調,或外因風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發熱頭痛,或轉筋拘急,或疼痛嘔噦,四肢逆冷。

    香薷(一兩) 茯苓 白扁豆(炒) 濃樸(姜汁制。各五錢)上,每服二三錢,水煎,加酒半杯冷服,立效。

    竹茹湯 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葛根(七錢半) 半夏(炮,半兩) 甘草(炙,三錢)上,每服一二錢,入竹茹棗許大,姜水煎取清汁,微冷,細細服。加茯苓三錢尤妙。

    ﹝錢氏﹞藿香散 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吐涎嗽,及轉過度者,宜服。

    麥門冬(去心,焙) 半夏曲(炒) 甘草(炙。各半兩) 藿香(一兩用葉) 石膏(半兩)上為末。每服五分至一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本事》麥門冬散 治小兒嘔吐,脈數有熱。

    麥門冬 半夏 人參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二三服。

    ﹝湯氏﹞清膈飲子 治小兒伏暑嘔吐。

    香薷 淡竹葉(各一兩) 白茯苓 人參 半夏 檀香 甘草(炙。各半兩) 白粳米(一合)上 咀。姜煎,溫服。大小加減。

    《聖惠》麥門冬散 治嘔吐不止,心神煩熱。

    麥門冬(焙) 淡竹茹(各半兩) 甘草(炙) 人參 茅根 陳皮(去白、焙,各一分)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姜少許,煎五分,稍熱頻服。量大小加減。

    治嘔吐心煩熱蘆根粥

    生蘆根(二兩) 粟米(一合)上,用水二大盞,煎至一半,去滓,投米作粥,姜蜜少許食。

    大順飲 解冒暑毒煩渴,吐瀉腹痛,發熱神昏,或衄血、咯血,及大腑下血,小便黃少,口干汗多。

    細面(二十兩) 生姜(十六兩) 赤茯苓(去皮) 粉草(各五兩)上,先以生姜方切如綠豆樣,石缽內杵爛,入面再杵勻,攤作薄片,烈日中曝干,赤茯苓、粉草二味細銼,同前姜面片或曬或焙,合研為末。每服二錢,新汲井水,無時調服。或溫熟湯。

    綠豆飲 解誤服劑熱之毒,煩躁悶亂,或作吐,或狂渴,宜先投下,次服對證藥劑。

    綠豆粉(一兩) 淨黃連 干葛 甘草(各半兩)上,除綠豆粉外,余三味共為細末,入乳缽同綠豆粉杵勻。每服半錢至一錢,溫豉湯調服。

    益元散 治熱吐面赤氣粗,小水短少,傷暑作吐尤佳。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上為細末。姜汁調,燈心湯下。吐甚者,井花水下。

    《濟生》竹茹湯 治熱吐,口渴煩躁。

    橘紅 干葛 甘草 麥門冬 竹茹 生姜上,水煎服。熱甚者,加姜連。


如果你對幼科證治準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科證治準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