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之七•脾髒部(上) 赤白痢 純血痢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肯堂 書名︰幼科證治準繩

    巢氏雲:小兒痢如膏血者,此是赤痢,腸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故也。《聖惠》夫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于血,血入大腸故也,血隨氣循環經絡,通行髒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所乘,遇腸虛,血滲入于腸,則成血痢也。《寶鑒》小兒腸熱,即痢下鮮血,一如腸風。《外台•廣濟》療小兒熱毒血痢方。

    犀角(十分) 地榆(六分) 蜜(三分) 地麥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量大小服之。

    又方

    蔥白(三兩) 香豉(三合) 梔子(綿裹,七枚) 黃連(一兩)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

    《外台•劉氏》療小兒血痢方。

    地榆 黃柏 黃連 黃芩(各六分) 馬藺子(二分) 茜根(一兩) 生姜(三分)上七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大小量之,與一合至二合為度。

    ﹝陳藏器﹞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方上,並煮草犀根汁服之。更良,生水中者,名水犀也。

    《食醫心鑒》治小兒血痢方上,取生馬齒莧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飲之。

    《聖惠》治小兒血痢煩熱口干腹痛。黃連散黃連(去須,微炒) 犀角(屑) 白 荷根 黃芩 蔓青根 吳藍(各一兩) 白頭翁(三分)甘草(炙微赤,銼)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血痢不瘥馬齒菜汁粥方馬齒菜汁(一合) 蜜(半合) 粟米(一合)上,以水一大盞煮作粥,後入二味和調,食前服之。

    ﹝張渙﹞水蓼丹 治血痢疳瘦。

    蛇蛻皮(燒灰) 雞頭殼(燒灰存性。各一兩) 胡黃連 水蓼(各半兩。以上各搗羅為細末,次用) 朱砂(半兩) 真蘆薈 牛黃 粉霜(各細研,一分)上件都拌勻,再研細,軟飯和,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張渙﹞治熱乘于血,滲入腸胃,其病則赤。黃連丹方黃連(去須,二兩) 當歸(洗,焙干,一兩) 白頭翁 蔓青根(湯洗,焙干。各三分) 木香 川楝子(面裹、炮。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茜根湯 治血痢不瘥。

    茜根(銼) 地榆(銼) 黃連(去須) 赤石脂 阿膠(炙熟。各一兩) 甘草(炙) 黃柏(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濃腸丹 治血痢腸虛。

    黃連(去須) 川楝子(各一兩) 木香 阿膠(炙) 吳茱萸(微炒) 當歸(洗,焙干。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聖效散 治血痢久不瘥。

    赤石脂(燒赤) 白龍骨 阿膠(炙。各一兩) 訶梨勒皮 木香 干姜(炮) 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粟米飲調下,食前。

    ﹝張渙﹞必效丹 治血痢頻並。

    川黃連(去須,二兩) 大棗(半升) 干姜(一兩) 白礬(半兩)上件,用瓦器盛,鹽泥固濟,留一竅子,以木炭火燒,煙息為度,取出,搗羅為末,白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錢乙﹞附方 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上同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粒,食前米飲送下。大者,加丸數。

    《吉氏家傳》治小兒血痢方上用宣連為末,以雞子搜作餅子,炭火 令通赤,便蓋著勿令泄氣,候冷,細研。空心米飲下半錢,大人一錢。以意加減服。

    又方

    上,只用熟水調下好郁金末半錢。

    《吉氏家傳》地榆散 治小兒血痢,日久不瘥。

    地榆(一分,炒) 訶子(五個,炮、去皮) 陳槐 黃連(各一錢,炒)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陳米飲下。


如果你對幼科證治準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科證治準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