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之七•脾髒部(上) 赤白痢 蠱痢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肯堂 書名︰幼科證治準繩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氣相搏,入于腸胃,毒瓦斯蘊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片隨痢下,此是毒瓦斯盛熱,食于人髒,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石壁經》脾毒痢歌曰: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更如狂,先須解熱並開胃,便是明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則伏毒,治當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喘急,則不治也。《鳳髓經》歌同有注雲:宜與金華散(實熱)、香連丸(即吉氏香連丸見前條)。《形證論》風毒痢歌: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遠須下,髒腑頻溫得本源。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蠱毒痢方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兩) 桔梗 黃柏 黃芩(各二兩) 地榆 白 荷(各四兩)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圖經》治蠱痢方側柏葉(焙干,為末) 川黃連(等分)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澱,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又能殺五髒蠱。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

    《聖惠》 荷散 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

    白 荷根 川升麻(各一兩) 敗鼓皮(一分,炙黃焦) 甘草(炙微赤、銼) 干藍葉(各半兩)赤芍藥 犀角屑(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黃連散 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敗鼓皮(炙令黃焦) 白頭翁 甘草(炙微赤、銼) 藍青(各半兩)犀角(屑) 白 荷根 黃芩 茜根(銼。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犀角散 治小兒蠱毒血痢,發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

    犀角(屑) 白 荷根 地榆(微炙,銼) 桔梗(去蘆頭) 甦枋木(銼。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 荷根湯 治小兒蠱毒痢。

    白 荷根(八分) 犀角(屑) 谷皮(四寸,炙) 升麻(十分) 甘草(四分,炙) 藍青(一升) 豉(三合) 芍藥(七分)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犀角煎 治小兒谷痢,挾毒。

    地脈草 黃連 葳蕤(各十二分) 黃柏 竹茹 茜草(各八分) 蜜(一升) 人參(六分) 牡蠣(十分)粱州櫸皮(十四分) 干藍(四分) 犀角(屑) 甘草(各五分)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余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白頭翁散 治蠱毒痢,及肛門脫出。

    白頭翁 黃連(去須,微炒) 茜根(銼,焙干) 甦枋木 故舊鼓皮(炙令黃焦。各一兩) 犀角(屑)地榆(炙、銼。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地榆丹 消毒止痢。

    地榆(炙,銼) 黃連 干藍葉 川升麻(各一兩) 川楝子 苦楝根(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宣連丸 治毒痢。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于瓦上燒干,再為末) 肉豆蔻(一個,去心臍,內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 朱砂 木香(各半錢) 杏仁(七粒,和皮燒) 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上為末,醋糊丸,如蘿卜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 治髒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 白礬(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短劇方取薺 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如果你對幼科證治準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科證治準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